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从“自然向人生成”的角度看,西方自然美观念的历史是人性演绎自然的历史。通过对西方自然美观念历史中神性自然、理式自然、魔性自然、机械自然、浪漫自然、存在自然六个主题的阐述和审视,指出理性、主体性原则的发展是西方自然美观念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人性的矛盾及其解决,决定了自然美观念形态的历史和未来。

  • 标签: 自然美 美观 西方 人性 演绎 概观
  • 简介:廖名春著,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楚简《周易》研究”成果。全书约38.5万字,362页,为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周易》经传与蝗学史研究27篇论文的合集,

  • 标签: 《周易》研究 易学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出版社
  • 简介:改造自然界不能缺失道德考量,但道德考量又不能仅仅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基本准则,必须另辟蹊径。改造自然界是人的存在方式,其本质是不断超越现有而指向未来,直面人的理想价值追求,因而其道德属性不在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实然性,而在于其本身内在蕴含的超越现实的人之为人的应然性。承认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道德本质是人存在本质和价值理想追求的呈现及证明,才能真正担保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与生态正当性,既避免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负责任,又防止人们对自然界的滥用。

  • 标签: 改造自然界 实践 道德
  • 简介:学界关于湛若水与陈白沙思想关联的历史评定大多在“白沙宗子”与“出入有间”之间犹疑不定。本文则另辟蹊径,主要选取湛若水在白沙身后所作对白沙学旨的描述和体现其整体认识的祭文、碑铭等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内在的文本分析以及其间细密关节与具体分殊的扣问,揭示天理之学与自然之旨的互动与融合、继承与创新,从学问主旨与整体精神来把握二人思想的关系。可以看出,湛若水对自身学问归属有着自觉、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对“天理”、“中正”与“自然”的融通在理论上建构起与白沙之学的实质学承,使之接续上孔孟学脉,从而建基于更加广阔深厚的儒学传统的土壤中。

  • 标签: 湛若水 陈白沙 天理 自然
  • 简介:实在的自然界是统一的自然界,自然观遵守确定性的因果律;反映该自然观的科学理论,必须是从简单原理出发,以确凿的逻辑建立起的赋予美感的理论。要从简单而最基础的原理出发,演绎出普遍的一般性理论,再将其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通过实验进行检证;理论必须建立在物理实在的基础上。

  • 标签: 统一的自然观 客观的建构主义 科学的审美主义
  • 简介:自然界是一个资源宝库,但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因此,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公正分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分配正义问题。在环境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类借助于"环境正义"这一伦理概念将其追求分配正义的道德价值观念进一步延伸到自然环境领域,并在追求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的名义下表达他们的分配正义诉求。

  • 标签: 分配正义 自然资源 代内环境正义 代际环境正义
  • 简介:心态的兴起,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路径。心态史研究,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获得更加接近于历史时代和事实的研究结果。在心态视野下,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与发展繁荣的根本性前提是,在12—18世纪的西欧发生了一场社会心态革命。这场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实际存在构建了一种新的“爱恨秩序”,规定了资本主义生活中的价值优先或后置规则(伦理),规定“资本主义人”的世界观和世界认知的结构与内涵,为资本主义提供了道德上的合法性与行动上的可行性。

  • 标签: 心态史 西欧 资本主义兴起 道德合法性 行动可行性
  • 简介:摘要:海外汉学界基于特殊的视角,对《周易》有很独特的理解,以华慈为例,他认为在占筮实践中,《周易》逐渐由窥测神意的工具转变成了万事万物及其变动的象征体系,借助于此我们可以在变动的情境中采取合理行动。《周易》思维体系背后预设的是一种“相关性宇宙论”,这种宇宙论表明了人在理解和控制世界上逐步增长的自信。《周易》本是为世俗成败提供启示的工具,但是儒者在解释和运用《周易》时,由于只对“每种具体情境所需的道德姿态感兴趣”,因之将其与儒家结合起来,并且展现了一种不同形态的儒学。华慈之所以对《周易》有这样的独特解读,是立足于其特定的问题意识和知识背景的。对华慈《周易》解读的反思,有助于推动易学研究的发展。

  • 标签: 史华慈 汉学 《周易》 占筮 相关性宇宙论
  • 简介:本文试图从基督教思想这一人类认识上帝的发展视域来谈今天中国教会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中获得看见,寻觅历史和神学思想发展的规律,借此指导神学思想建设及其成果转化,促进广大教牧人员的深层思考,办好中国教会。

  • 标签: 基督教思想史 神学思想建设及其成果转化
  • 简介:德国汉学界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研究长期以来存在重视先秦、轻视宋明的倾向,但德语世界对朱熹思想的译介活动和阐释工作也并非没有其积极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其译介活动的悠久历史和阐释工作的层出不穷上。对朱熹思想在德语世界中的接受进程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为一场真正对话做好准备,然而目前所看到的德语世界的朱熹思想研究大都不能令人满意,都还难以经得起学术性的严格推敲,这一现象反过来必然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思想对话的真正本质。

  • 标签: 朱熹 理学 德国汉学 中国哲学
  • 简介:一、难得的短暂历史机遇期内召开的哲学盛会1957年1月22-26日,为了进一步在社会科学领域贯彻"百家争鸣"方针,"中国哲学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这次会议是在1956年春"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到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之间难得的、短暂历史机遇期内召开的,它是中国当代哲学史上一次罕见的哲学争鸣会议,其锋芒直指独断主义、"左"倾教条主义。会议的主题聚焦在:如何看待唯物、唯心两条路线之间的关系?是对苏式教条主义理论亦步亦趋,还是应当深入地探讨中国哲学的传统与特色?中国哲学遗产应该如何继承?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法"、贺麟先生强调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有好东西"等观

  • 标签: 唯心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座谈会 真问题 抽象继承法 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