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原发性皮肤曲霉病(PrimaryCutaneousAspergillosis,PCA)是皮肤曲霉病的一种类型,是皮肤科少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主要致病真菌为黄曲霉。PCA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如果能了解PCA发病的危险人群,认识危险因素,将该病纳入可疑皮损的鉴别诊断范围,给予患者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阻断其进一步向播散性曲霉病发展,降低该病较高的死亡率。本文将对PCA的流行病学、特定人群PCA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分别介绍。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曲霉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不同分化程度、细胞类型的MRI图像特征、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再生结节27例、肝细胞癌75例81处病灶(高度分化15例,中度分化40例,低度分化26例)、肝内胆管癌20例的病理结果及MRI影像学数据,比较再生结节、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之间,以及肝细胞癌各种组织分化程度之间的ADC值、强化程度差异。结果:常规MRI平扫结合LAVA可准确诊断大部分原发性肝癌病例。再生结节、肝细胞癌及肝内胆管癌ADC值均值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肝细胞癌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及低分化组ADC值均值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但中、低分化肝细胞癌ADC值均值的差异无实际临床意义;高分化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ADC值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结论:常规MRI结合DW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区分原发性肝癌各种组织分化程度及细胞类型。

  • 标签: 肝硬化 肝癌 肝内胆管癌 病理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了解2000~2008年间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PCC)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并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文献报道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病例资料,对比分析2000~2008年与1985~2000年报道的PCC病例及免疫正常与免疫受损PCC病例的特征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检索出2000~2008年间符合PCC诊断标准的病例28例。近8a来PCC仍好发于年龄较大者,但男性更多见;免疫正常或受损宿主均可发生PCC;HIV感染患者发生PCC几率更小;外伤可能为PCC重要的诱发因素;皮疹部位仍以四肢等暴露部位为主;皮疹性质由以前较特异的化脓性指头炎或蜂窝织炎为主变迁到以溃疡、结节、红斑、肿块等非特异性皮疹为主;治疗仍以抗真菌药物口服或与手术联合为主,氟康唑仍为一线药物;预后一般较好。结论近年来PCC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宿主的免疫状态可能不影响其发生PCC的机率或影响较小,而仅影响隐球菌感染后的转归。

  • 标签: 真菌 隐球菌 皮肤隐球菌病
  • 简介:目的:分析冠心病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血糖和尿酸检测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利用先进的生化分析仪将50例原发性高血压,60例冠心病和原发性高高血压并存病患和110例健康组的血清中的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尿酸项目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除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之外,冠心病以及原发性高血压病患的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标准。结论: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尿酸症和原发性高血压与心脏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共同令心脑血管疾病恶化。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病发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口腔鳞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内皮抑素表达及与肿瘤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口腔鳞癌和12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内皮抑素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36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前血清内皮抑素水平,14例健康者血清做对照。结果:内皮抑素主要见于肿瘤组织细胞质。正常口腔粘膜中内皮抑素表达率为7.15%,口腔鳞癌组织中内皮抑素阳性率为76.44%,其中G1、G2、G3级阳性率分别为47.21%、79.17%、90.90%,病理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鳞癌患者血清中内皮抑素水平(49.62±1.72)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5.60±0.37)ng/mL(P〈0.05),TNM分期III、IV期肿瘤患者血清内皮抑素水平显著高于I和II期(P〈0.05)。结论:口腔鳞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内皮抑素表达显著升高,并与肿瘤分期、分级相关,检测内皮抑素表达有助于判断口腔鳞癌恶性程度。

  • 标签: 口腔鳞癌 内皮抑素 免疫组织化学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简介:目的: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与PBC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C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CD3+、CD3+CD4+、CD3+CD8+、CD4/CD8、CD3-CD16+/CD56+、CD3+HLA-DR+细胞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BC组CD3+CD8+、CD3+HLA-DR+细胞百分比明显减低(P〈0.05),CD3-CD19+、CD3-CD16+/56+细胞、CD4+/CD8+明显增高(P〈0.05),CD3+、CD3+CD4+细胞均有所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BC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和NK细胞比例减少,导致B细胞功能亢进,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在PBC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流式细胞术 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报道2例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其治疗经过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2例难治性ITP患者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后发生IFI,用大扶康、两性霉素B,降颅压,辅助呼吸等治疗。结果例1发生隐球菌脑膜脑炎、例2出现肺曲酶菌感染,均经抗真菌治疗无效死亡。结论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难治性ITP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治疗困难,确诊后用药应足量、足疗程。

  • 标签: 难治性ITP 真菌感染 治疗
  • 简介:骨桥蛋白(OPN)是一种具有细胞粘附和迁移功能的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在肾脏中有广泛分布,研究发现其参与糖尿病肾病(DN)蛋白尿形成、DN的炎症反应及肾脏纤维化过程,抑制OPN可改善糖尿病肾脏病变。

  • 标签: 骨桥蛋白 糖尿病肾病 蛋白尿 炎症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复发性肠套叠(套叠3次及以上)的微创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21例复发性肠套叠(套叠3次及以上)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儿均予以腹腔镜探查,3例患儿仅发现回肠末端肠系膜淋巴结增生,18例探及原发病灶:其中Meckel憩室10例,结肠息肉3例,肠重复畸形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异位胰腺1例,小肠腺瘤1例。20例术后随访至今均未再次复发,1例失访。结论:年龄〉2岁,有多次复发肠套叠病史(套叠3次及以上),尤其是短期内复发频繁的患儿,大多存在肠道器质性病变,应积极手术治疗,且以腹腔镜治疗为佳。

  • 标签: 肠套叠 复发 腹腔镜 儿童 微创
  • 简介:体癣常经密切接触传染而获得,泛发性体癣目前已较少见。作者见到1例由于饲养宠物猫而导致急性泛发性体癣,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犬小孢子菌 体癣 宠物
  • 简介:发性体癣临床较少见,在临床中诊治本病患者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职员。因腹部出现红斑伴瘙痒渐扩大30余天入院就诊。

  • 标签: 体癣 泛发性 伊曲康唑 病例报告
  • 简介: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在临床上难以治愈.β-干扰素(IFN-β)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抑制生长、诱导凋亡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近年来IFN-β在缓解MS急性发作和延缓病程方面表现出很好的效果,但IFN-β对MS的作用机制却仍不明了.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有关IFN-β治疗MS的作用机理.

  • 标签: Β-干扰素 多发性硬化症 免疫治疗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川芎嗪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肾衰竭患者96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严格控制血糖。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患者给予川芎嗪注射液240mg,静脉滴注,1次/d,同时给予缬沙坦80mg,口服,1次/d,21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给予缬沙坦80mg,口服,1次/d,21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学指标、尿检指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21天后,实验组的临床有效率达83.3%,显著高于对照组(6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尿蛋白、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实验组以上指标及胆固醇水平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川芎嗪联合缬沙坦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糖尿病肾病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川芎嗪 缬沙坦 糖尿病肾病肾衰竭 临床疗效
  • 简介:采用对扣法测定狐粪青霉XY180挥发性物质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狐粪青霉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狐粪青霉挥发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狐粪青霉菌体的乙醚萃取液中共分离到26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13个组分。

  • 标签: 青霉 挥发性物质 抑菌活性 成分分析 VOLATILE Compounds
  • 简介:目的探讨适合RVVC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对45例RVVC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悬滴法检查和真菌培养法检查,根据药敏结果氟康唑(对氟康唑耐药改用伊曲康唑)口服联合两性霉素B阴道用药强化治疗3个月,再用克霉唑阴道片巩固治疗6个月,停药后定期随访1a,记录研究对象主诉,并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悬滴法和培养法检查是否存在念珠菌。结果45例研究对象的阴道分泌物中,白念珠菌39例(86.67%),光滑念珠菌4例(8.89%),克柔念珠菌1例(2.22%),热带念珠菌1例(2.22%)。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28.89%、22.22%、17.78%、8.89%和0.00%。随访1a中共有4例复发,治疗的有效率为91.11%,无效率为8.89%。结论RVVC的主要致病菌是白念珠菌。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高、耐药性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口服联合两性霉素B阴道局部用药作强化治疗加克霉唑阴道片巩固治疗,有较高RVVC治疗的有效率。

  • 标签: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真菌培养 药敏 两性霉素B 氟康唑
  • 简介: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低钙血症、高磷血症、活性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受体及钙敏感受体表达下调等。近年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上述机制均可导致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甲状旁腺细胞增生,由多克隆增生逐渐发展为单克隆增生、腺瘤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逐渐加重。现就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的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发病机制
  • 简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是艾滋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但也是导致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该治疗方法可能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中,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ucleotidereversetranscriptaseinhibitor,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inhibitors,PI)在诱发骨质疏松症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NRTI和PI引发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可能的相关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骨质疏松 艾滋病病毒 机制
  • 简介:[目的]试图建立大鼠自发性乳腺癌产生C型肿瘤病毒的瘤株,探讨大鼠自发性乳腺癌病理学形态特点与C型肿瘤病毒形态学结构。[方法]将大鼠乳腺原发性癌用细胞悬液法和瘤块法交替传代建立瘤株;大鼠乳腺原发性癌和移植性癌分别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和Ag染色,光镜观察;分别取大鼠乳腺原发性癌和移植性癌用2.5%戊二醛与1%锇酸双重固定,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和柠檬酸铅双重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大鼠乳腺原发性癌细胞体积较小,直径为10μm,可见小球状结构,乳头状结构,弯曲的条索状与肾小球样结构形成典型的癌性腺管,Ag染色显示癌细胞由网状纤维分隔成不规则巢状,表明大鼠乳腺癌起源于上皮组织,其组织学类型为大鼠乳腺上皮性间变型腺癌。移植性癌细胞呈圆型、立方形、多边形,出现瘤巨细胞与苍白细胞等多种形态,排列成巢状、片状、小梁状、乳头状、小球状、癌性腺管和裂隙状结构,异形性显著。癌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大,核仁增多,胞质中有聚集成束的张力原纤维,罕见分泌颗粒,细胞间存在原始腺腔和桥粒;在瘤细胞间与胞浆内发现了C型肿瘤病毒颗粒,其形态学为球形,直径100nm,外部有囊膜、内膜、中央核心。[结论]...

  • 标签: 乳腺肿瘤 实验性C型肿瘤病毒大鼠 近交系 病理学 瘤株
  • 简介: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糖尿病与糖尿病肾病上的研究加深,对TLR4/P38Mapks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的研究更进一步,笔者在前人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活动。糖尿病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TLR4/P38Mapks表达都高于健康人群,因此TLR4/P38Mapks表达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情存在密切关系,且糖尿病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TLR4/P38Mapks表达与尿蛋白排泄率、尿素氮之间存在正相关,而DN组TLR4/P38Mapks表达又与患者血清中的IL-6、IL-8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先是对MAPKs信号通路生化特征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进行概述,又详细阐述了糖尿病肾病与TLR4的相关性。

  • 标签: TLR4/P38Mapks 信号通路 糖尿病肾病 相关性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