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食用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中的第五大作物。随着食用生产规模的扩大,病害日益严重,成为影响食用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概述了引起食用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和细菌的种类、寄主范围、病害发生率以及发病症状,阐明了食用病害防治研究现状。同时也总结了一些病害的防治方法,为食用栽培、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食用菌 真菌病害 细菌病害 病害防治
  • 简介:介绍了我国食用产业现状,即产量和产值快速增加、优势基地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栽培品种和栽培方式日趋多元化、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品牌质量不断提升和食药用文化逐渐兴起。分析了目前在精准产业扶贫、大健康产业、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方针政策背景下,食用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同时也指出了菌种混乱、异物同名、同物异名、质量标准不规范、资源污染浪费严重、食用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缺乏轻简化的机械设备和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食用科学文化等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树立"三维"农业理念、把"菌物药"纳入中药范畴、进一步加大对食用产业扶持力度和建设国家级菌物资源保育区等建议,促进我国食用产业现代化。

  • 标签: 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文化 三维农业
  • 简介:为提取桦褐孔质各活性组分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将桦褐孔质醇提后分别梯度萃取获得各极性组分,将残渣沸水浸提醇沉得粗多糖;将获取的各活性组分别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并测定各组分中总多酚、总三萜的含量;同时与桦褐孔菌核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质和菌核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其总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相应的其他组分(P〈0.01);质的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菌核相应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质和菌核的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的总三萜和总多酚含量较高。结果显示桦褐孔质的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好,总多酚和总三萜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的强弱可能与该二者活性成分的含量相关。通过双向固体发酵技术制得的桦褐孔质体外抗氧化作用较好。

  • 标签: 桦褐孔菌菌质 活性组分 DPPH自由基 OH自由基 亚铁还原能力实验
  • 简介:目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马尔尼菲篮状病组织样本中马尔尼菲篮状的载量。方法收集马尔尼菲篮状病患者的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提取总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样本中马尔尼菲篮状载量。结果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菲篮状载量阳性。病理切片平均载量3.01×104copies(1.07×104~7.26×104copies),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菲篮状载量4.68×105copies。结论荧光定量PCR能高效检测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菲篮状载量,对马尔尼菲篮状病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子诊断 病理切片 淋巴结活检组织
  • 简介:白粉是一类植物专性寄生病原,在世界各地可引起多种植物白粉病。近年来,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和超微结构分析相结合明确了白粉的系统发育地位和亲缘关系,使白粉的分类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白粉科主要分为5个族,包含16个有性型属和2个无性型属。中国的22个省、5个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报道有白粉病发生,共计13个有性型属328种及44变种,其中白粉族种数最多,其次是球针壳族。中国真菌学家命名的白粉新属4个、新种143个,其中仅在中国报道的有105个。寄主植物多达90科339属799种和变种,其中豆科上报道的种数最多,其次是蔷薇科。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表明ITS、28SrDNA、MAT1-2-1、β-tubulin、IGS、CSⅠ和EF-1α等DNA片段可用于辅助白粉的鉴定,并为白粉分类系统的建立提供佐证。

  • 标签: 白粉菌科 分类学 分子系统学 寄主
  • 简介:报道了炭角科(Xylariaceae)小炭墩属(Kretzschmariella)和炭角属(Xylaria)中的3个竹生种。其中,小炭墩属为中国新记录属,目前该属只有1个种,即藁杆小炭墩K.culmorum;炭角属2个种,分别为褐色炭角X.badia和竹生炭角X.bambusicola。该3种均生长于竹子上,具有高度的寄主专化性。文中根据国内采集的材料对其宏观、显微特征及培养特性等进行了描述及图示。

  • 标签: 子囊菌 新记录种 分类 寄主专化性
  • 简介:白念珠作为条件致病真菌,其感染力受各种毒力因子及不同宿主的影响。该文将白念珠的毒力因子和宿主细胞作为论述对象,探究其对白念珠致病性的影响,并对其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治疗白念珠的药物奠定理论依据。

  • 标签: 白念珠菌 毒力因子 宿主细胞 致病机制
  • 简介:患者女,26岁,确诊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并维持性腹膜透析7年,腹痛2d入院,腹透液浑浊,全腹压痛、反跳痛。诊断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腹透管隧道分泌物培养结果:阿萨希毛孢子。予抗感染治疗,手术拔除腹透管,术后20d好转出院。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真菌 腹膜透析 隧道炎
  • 简介:目的构建白念珠ORF19.6012-MYC融合菌株。方法利用In-Fusion试剂盒构建插入片段,采用醋酸锂转染法将片段同源重组至SN152基因组DNA中,采用PCR以及Westernblotting方法进行验证,对验证为阳性的菌株进行生长曲线的测定及菌丝诱导实验。结果经验证,成功构建ORF19.6012-MYC融合菌株,且ORF19.6012-MYC融合的生长增殖能力、液体菌丝形成能力与亲本一致。结论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稳定表达的ORF19.6012-MYC融合菌株。

  • 标签: 同源重组 ORF 19.6012 MYC标签
  • 简介:为了丰富对河南省黏资源多样性和物种区系的认识,2015—2016年对河南省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黏的野外标本采集、室内湿室培养和鉴定分类研究。共获得黏标本1037份,根据形态特征鉴定为6目12科31属88种,研究标本现保存于南京师范大学微生物菌种中心(MCCNNU)。刺轴Echinosteliumminutum,碎皮Clastodermadebaryanum,纵裂无丝Liceabiforis,铜盖无丝Liceakleistobolus,极小无丝Liceaminima,柄罐无丝Liceaoperculata等83种为河南省新记录种。

  • 标签: 黏菌 物种多样性 分类学
  • 简介:桦褐孔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药用菌物资源,用于消化道癌症、糖尿病的防治。多糖不仅是其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因其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及降血脂等方面的功效,也成为近年来研究及产品开发的热点。文中总结了近10年桦褐孔多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并首次对桦褐孔多糖构效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桦褐孔多糖结构、生物活性及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桦褐孔菌 多糖 结构 生物活性 构效关系
  • 简介:目的了解目前本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菌种构成。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131例浅部真菌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1例浅部真菌病患儿中,足部浅部真菌病最多,为47例(35.9%),其次是躯干部(除外股部)32例(24.4%),指(趾)甲24例(18.3%),股部12例(9.2%),手部9例(6.9%),头部7例(5.3%);男孩84例(64.1%),女孩47例(35.9%),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孩年龄8个月~14岁,女孩年龄3个月~14岁;在分离出的96株菌株中,红色毛癣最多(37株,38.5%),其次是白念珠(28株,29.2%)和犬小孢子(12株,12.5%),其他还有马拉色3株,热带念珠2株,其他念珠属10株,絮状表皮癣1株,须癣毛癣1株,未分类真菌2株。结论131例儿童浅部真菌病中,足部浅部真菌病最多;致病菌种以红色毛癣、白念珠为主。

  • 标签: 儿童 浅部真菌病 病原真菌
  • 简介:目的探索利福喷丁(rifapentine)联合氟康唑(fluconazole)对耐氟康唑白念珠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将白念珠悬液与利福喷丁和(或)氟康唑共同培养12h,碘化丙啶(PI)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空白对照组、利福喷丁组、氟康唑组及利福喷丁与氟康唑联合用药组DNA含量,分析利福喷丁及其联合氟康唑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利福喷丁组及氟康唑组相比,联合用药组G0/G1期DNA含量均减少(P〈0.01),G2/M期DN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说明利福喷丁与氟康唑合用时组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结论利福喷丁与氟康唑联合用药时能阻断耐药白念珠细胞周期进程,抑制细胞的正常分裂增殖。

  • 标签: 白念珠菌 利福喷丁 氟康唑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比较白念珠酵母相与菌丝相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的差异,为病原真菌学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FUNGUS3药敏试剂盒对临床分离的220株白念珠进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220株白念珠酵母相与菌丝相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5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97.27%与97.73%,81.82%与85.00%,87.27%与90.46%,92.72%与95.00%,96.82%与97.27%。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白念珠酵母相MIC值明显高于菌丝相,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性霉素对白念珠酵母相和菌丝相MIC值差异不显著(P>0.05)。受试菌株两相细胞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度总体一致性为85.46%(188/220),有32株菌株酵母相表现为耐药及中介,但菌丝相却为中介与敏感。结论白念珠酵母相和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抗真菌药物对菌丝相的抗菌活性强于酵母相。

  • 标签: 白念珠菌 酵母相 菌丝相 敏感性
  • 简介:目的评价低频超声联合两性霉素B纳米粒对白念珠生物膜的体外协同杀菌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两性霉素B纳米粒(amphotericinB-loadednanoparticles,AmB-NPs)。XTT减低法评价经超声与AmB-NPs联合作用后对成熟生物膜活性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学改变,并检测生物膜分泌蛋白酶和磷脂酶活力。结果与对照组及游离AmB药物相比,超声联合AmB-NPs能明显降低生物膜活性(P〈0.01);生物膜厚度变薄,结构疏松,蛋白酶和磷脂酶活力明显下降。结论低频超声联合AmB-NPs对白念珠生物膜有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

  • 标签: 低频超声 白念珠菌生物膜 两性霉素B 纳米粒 协同抗菌
  • 简介: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acidphotodynamictherapy,ALA-PDT)对体外培养的断发毛癣肉芽肿株的杀伤效应。方法将临床Majocchi肉芽肿患者皮损分离培养出的断发毛癣肉芽肿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活化后制备悬液,与5mmol/LALA共孵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原卟啉PpⅨ(ProtoporphyrinⅨ,PpⅨ)产生情况。实验分对照组、单药组、单光组和ALA-PDT组。对照组无处理。ALA-PDT组断发毛癣与5mmol/LALA共孵育6h后,采用功率密度为40mW/cm^2的633nm红光以不同能量密度(50、100、150、175、200J/cm^2)照射。单药组断发毛癣与5mmol/LALA共孵育6h,不照光。单光组无ALA共孵育,只给予200J/cm^2红光照射。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及浓度评估ALA-PDT对断发毛癣肉芽肿株生长的抑制效应。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砖红色荧光物质PpⅨ产生,当照光能量密度为175、200J/cm^2时,照片显示菌落生长明显受限,数量减少,浓度计数分别为(0.53±0.058)×10^5CFU/mL、(0.13±0.057)×10^5CFU/mL,明显低于对照组、单药组、单光组及其他低能量密度ALA-PDT组(P〈0.05)。结论ALA-PDT对断发毛癣肉芽肿株有明确的杀伤效应,可为临床ALA-PDT治疗皮肤癣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光动力治疗 断发毛癣菌 Majocchi肉芽肿 皮肤癣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