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对声带增生性疾病患者实施显微缝合技术治疗的价值及对嗓音的改善效果。方法 88例声带增生性疾病患者, 均采用显微缝合技术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1周及术后2周, 本组患者嗓音基频微扰值(jitter)、嗓音振幅微扰值(shimmer)、基频(F0)均优于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显微微瓣缝合技术 声带增生性疾病 治疗 嗓音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喉显微手术术式治疗声带囊肿的疗效。方法将104例声带囊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显微技术和传纺显微切除技术切除病变组织;于术前、术后7天、1个月、6个月应用动态喉镜观察声带形态、声门闭合情况及黏膜波变化特点,应用Dr.Speech4.0软件进行嗓音客观参数声学分析。结果采取声带显微技术治疗的病例与传统显微切除技术治疗的病例两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嗓音声学参数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技术治疗声带囊肿可彻底切除病变,又能很好地保留黏膜的完整性,利于发声功能恢复,是治疗声带囊肿的最佳手术方式。

  • 标签: 微瓣技术 显微技术 声带囊肿 嗓音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显微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进行效果观察解析。方法选取我院140例腰椎管狭窄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微创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技术进行治疗,微创组则采用显微技术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比。结果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优良率83.00%.对照组为7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具有显著的效果,且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显微微创技术 腰椎管狭窄治疗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显微缝合线吻合微小血管的可行性及优点,为微小血管吻合提供一种新的显微缝合线。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平均体重为275g。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只大鼠,A、B两组均建立断尾再植模型进行断尾再植,A组以改良显微缝合线吻合尾动静脉,B组以传统显微缝合线吻合尾动静脉,C组为非手术对照组。记录A、B组血管吻合时间、吻合血管即时通畅率及再植断尾成活例数,术后1-14天内每日观察A、B、C组鼠尾的色泽,毛细血管返流时间,皮肤弹性及温度等指标。术后2周行超声Doppler观察A、B组尾动脉通畅情况。结果A组单针吻合时间19±2.5S,单一血管吻合时间11.5±2.5S,吻合血管即时通畅率100%,即时断尾再植成活率100%;B组单针吻合时间29±3.5S,单一血管吻合时间16.4±2.8S,吻合血管即时通畅率100%,断尾再植成活率93.33%。术后2周内,A、B组成活再植鼠尾色泽红润,毛细血管返流时间正常,皮肤弹性正常,与C组无明显差异。A、B组远侧鼠尾皮温稍低于C组,A、B组间皮温无明显差异。超声Doppler显示A、B组成活再植鼠尾之尾动脉血循通畅。结论应用改良显微缝合线吻合微小血管有简易、可靠,缩短血管吻合时间,提高再植断尾成活率等优点。

  • 标签: 微血管吻合 显微缝合线 改良 大鼠断尾再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侧微技术结合NBI在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28例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患者术前进行NBI内镜检查,并采用显微镜下内侧微技术手术切除病变,于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进行嗓音声学分析,并进行研究比较。结果术后1周,病例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和谐噪比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病例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和谐噪比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内侧微技术结合NBI可以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尽可能不损伤或少损伤正常组织,保持了声带的正常组织结构,是患者术后发音功能恢复正常的有力保障。

  • 标签: 内侧微瓣技术 NBI 喉显微外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可以显著的改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显微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3例急诊行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泡样动脉瘤4例,载瘤动脉或瘤颈撕裂6例,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术中对血泡样动脉瘤和撕裂的动脉瘤采用缝合技术重塑载瘤动脉或瘤颈,对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行搭桥术,其中成功夹闭12例,1例术后再出血后死亡。1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1.0±3.7)个月(7~19个月),术后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血管狭窄。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预后,恢复良好(Ⅴ~Ⅳ级)10例,恢复较差(Ⅲ级)2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3例急诊行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泡样动脉瘤4例,载瘤动脉或瘤颈撕裂6例,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术中对血泡样动脉瘤和撕裂的动脉瘤采用缝合技术重塑载瘤动脉或瘤颈,对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行搭桥术,其中成功夹闭12例,1例术后再出血后死亡。1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1.0±3.7)个月(7~19个月),术后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血管狭窄。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预后,恢复良好(Ⅴ~Ⅳ级)10例,恢复较差(Ⅲ级)2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颏下皮移植提供更精准的颏下动脉走行、分支、分布、动脉网构筑及皮切取范围的显微外科解剖学资料。方法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采用36例成人头颈部新鲜标本制成血管铸型标本(72侧),向双侧颈外动脉内注入红色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ABS)填充剂,观测颏下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和动脉网的构筑特点。结果颏下动脉由面动脉距下颌骨下缘(1.50±0.50)cm处发出,起始处直径(1.50±0.85)(0.6~2.3)mm。颏下动脉主干长(5.5±0.5)cm,沿下颌骨下缘稍后方向前走行,沿途发出(9.0±3.0)(7~13)条分支,直径0.1~0.5 mm,主要分布于颏下区皮肤和浅筋膜。主干行至距下颌骨中线3.0 cm范围内分为升支、水平支和降支,升支1~5条,向上越过下颌骨下缘与下唇弓分支吻合,或参与构成下唇弓;水平支1~2条,向内又分为数支与对侧分支吻合;降支1~3条,行向后下方,与舌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的分支吻合。在颏下区,颏下动脉各分支间及与周边动脉的分支间相互吻合,构筑成密集的1~3层颏下动脉网,主网区范围约7.0 cm×5.0 cm,网内主要血管直径0.1~0.2 mm。结论颏下动脉主干较长,分支较多,分支间吻合丰富,构成密集的颏下动脉网,为颏下皮提供了足够的蒂长、丰富的血供和切取面积,该皮既可进行游离移植,也可转位移植。颏下皮最佳切取部位为动脉网近中线区,切取面积以7.0 cm×5.0 cm为宜。

  • 标签: 颏下动脉 颏下皮瓣 动脉铸型 显微外科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技术与多种皮修复跟腱外露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足外科近几年来46名修复跟腱外露创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采用常规修复,研究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多种皮修复,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效果和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修复成功率为100.00%,常规组为78.26%,两组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研究组未发生感染,常规组的感染率为17.39%,P<0.0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与多种皮修复跟腱外露创面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显微外科技术 皮瓣修复 跟腱外露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护理干预用于手指肌腱损伤显微缝合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5年7月,对照组、干预组各35例患者,128、130条肌腱损伤,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干预,对比肌腱功能康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甲级愈合,无并发症;干预组6周后、12周后随访TAM评分与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指肌腱功能康复效果。

  • 标签: 手外伤 手指 肌腱 显微缝合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皮缝合改良术和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的效果,及相关并发症,判断其优劣。方法将2012年我科室收治Ⅲ期肛裂患者6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采用肛门带蒂皮横移缝合技术,对照组32例,采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术后6个月跟踪随访,在愈合时间、术后疼痛及肛门功能恢复等方面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全部治愈。但治疗组愈合时间短,疼痛程度轻、肛门功能恢复佳,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皮缝合改良术治疗Ⅲ期肛裂疗效好,疼痛轻,恢复快,较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更具优势。

  • 标签: 皮瓣 缝合 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