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1993年,35岁的刘震云接到一个朋友交给的“任务”,写一部关于家乡河南大灾荒的纪实文学。一九四二年夏到一九四三年春,河南“水旱蝗汤”之灾袭击全省一百一十个县,殃及灾民五百万,饿死三百万人之多。与当时的其他大事相比,这件事似乎未引起历史的注意: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甚至是丘吉尔的感冒。彼时的世界重心是白宫、唐宁街十号、克里姆林宫、希特勒的地下掩体指挥部、日本东京和中国的重庆。

  • 标签: 克里姆林宫 纪实文学 日本东京 刘震云 宋美龄 斯大林
  • 简介:电影《一九四二》的上映,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影片重要之处在于激活了人们的记忆,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历史往往扑朔迷离,有没有真相,是不是真相,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也不是一部作品就能成为定论的.但是,没有追寻,没有探问,就什么也谈不上,而《一九四二》恰恰引发了对历史的追寻和探问,有了不断的追寻和探问,才会有走近历史真相的可能,也只有不断地追寻和探问,才会有记忆的保障,而记忆关乎生命的存在和前行,这,应是《一九四二》的意义之所在.

  • 标签: 《一九四二》 电影 历史 意义
  • 简介:一九四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本。它以温故历史的方式,对被宏大叙事遮蔽的灾难及灾难记忆进行了呈现,对我们文化中盛行的虚伪的道德主义论调提出了质疑,对灾难事件中国家权力的缺席进行了批判。但这些以历史名义进行的思考,与其说是真正历史学的,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它通过种种复杂而隐蔽的话语机制,既巩固、强化了今日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展开了批判。

  • 标签: 《一九四二》 灾难叙事 道德批判 意识形态
  • 简介:《温故一九四二》是作家刘震云在1993年创作的一篇调查体小说,故事讲述了河南省延津县的村民在1942年经历的旱灾以及战争中被迫举家逃荒的艰辛悲苦。电影根据小说改编,基本忠实于原著,但增添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东西方信仰差异所造成的对灾难认知不同等情节内容,使电影更具反思精神和批判价值.

  • 标签: 国际传播 电影 文化视域 《温故一九四二》 小说改编 故事讲述
  • 简介:散落在影片中的冯氏幽默与《一九四二》的悲情主题似乎格格不入.然而,由于主要以语言幽默形式出现且贴近生活,冯氏幽默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能够出现在与幽默无涉的影片中.《一九四二》中冯氏小幽默同样延续了冯氏幽默的贴近生活的语言特点,但是在功能方面已有所不同,不仅是引导思考的手段,而且自身就是思考的对象.因此,影片中幽默既有冯氏幽默的一般特点,又被注入了新鲜内容.

  • 标签: 《一九四二》 冯氏幽默 “错位”感 语言幽默 “另类”幽默
  • 简介:电影《一九四二》中的花枝和星星两个女性角色,在剧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她们在灾难前的生存选择,折射出女性在灾难面前爆发的巨大生命力,也反映出电影独特的女性意识.

  • 标签: 电影 女性角色 女性意识
  • 简介:今年3月5日,是周恩来90周年诞辰,本刊特发表周恩来《加强西南党组织的建设》等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 标签: 党组织 西南 周恩来
  • 简介:吴江是中国电影录音界最具实力的新生代电影录音师。他在2009年的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凭借《赤壁》获得最佳音响效果奖,还在2013年的第29届金鸡奖中凭借《一九四二))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录音奖。近几年吴江参与创作了《赤壁》、《非常完美》、《太阳照常升起》、《唐山大地震》、

  • 标签: 录音师 吴江 《太阳照常升起》 《唐山大地震》 节制 订制
  • 简介:中国电影市场每年的贺岁档都会有一部国产大片在中国观众的期待中诞生,2012年由冯小刚导演历经19年的沉淀之作——《一九四二》重磅上映,讲述的是一段渐渐被人淡忘的河南灾民逃荒史,试图以电影的形式立体生动地再现我们民族面对天灾和人祸时的生存态度。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以电影《一九四二》作为分析的文本,探析国产大片在创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国产电影未来的发展提供若干的思考和建议。

  • 标签: 国产大片 《一九四二》 叙事文本 叙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