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华烧伤杂志》(现《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过去22年间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烧伤学科的发展趋势。方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中华烧伤杂志》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临床及研究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按研究类型、涉及研究领域及报道的致伤原因进行分类分析,并按发表年份每3年1个时间段(将2021年文献纳入最后1个时间段中)进行比较分析。检出所有文献的关键词,经勘正和转换后,使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纳入关键词进行可视化聚类,统计高频次、高中心度关键词,同前对高频次关键词进行分时间段比较。结果共纳入4 485篇相关文献,平均每年约204篇文献。文献研究类型分析显示,临床诊疗文献占比最高,达65.3%(2 929/4 485);其次为细胞实验、动物实验文献,分别占18.1%(812/4 485)、13.2%(591/4 485)。各研究类型文献在各时间段的占比基本稳定。文献涉及的研究领域分析显示,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占比最高,达60.2%(2 699/4 485);其次为急性创面、整形美容领域文献,分别占20.2%(908/4 485)、7.3%(326/4 485)。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占比从2000—2002年的84.0%(430/512)下降到2018—2021年的40.3%(373/926),占比下降了43.7%;而急性创面、整形美容、慢性创面及烧伤康复领域文献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与2000—2002年相比,2018—2021年占比分别上升了11.7%、9.1%、10.7%及5.5%;学科管理领域文献在前6个时间段中均很少,保持在个位数,但在2018—2021年增加至49篇。明确致伤原因的1 099篇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中,报道热力烧伤的文献最多,占58.5%(643/1 099);其次为报道电烧伤、化学烧伤的文献,分别占19.8%(218/1 099)、12.6%(138/1 099)。分时间段比较显示,报道热力烧伤的文献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报道其他致伤原因的文献占比变化趋势不明显。共纳入2 236篇文献的6 822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可视化聚类分析显示相关研究侧重于烧伤、外科皮瓣、瘢痕及伤口愈合等方面,关键词频次前3位为烧伤、伤口愈合、外科皮瓣,关键词中心度前3位为烧伤、瘢痕、皮肤移植。分时间段比较显示,频次始终稳定居于前10行列的关键词仅有烧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内毒素/内毒素类、成纤维细胞等关键词逐渐退出频次前10行列,创伤和损伤、外科皮瓣及负压伤口疗法等关键词逐渐进入频次前10行列。结论《中华烧伤杂志》22年来发表文献中,烧伤全身治疗文献及热力烧伤文献逐渐减少,而慢性创面、烧伤康复等领域文献增加,外科皮瓣、伤口愈合及瘢痕防治等是目前烧伤学科的研究热点。

  • 标签: 烧伤 期刊论文 文献计量学 学科 发展 转型
  • 简介:摘要儿童烧伤后常伴有心理障碍,笔者按照烧伤治疗过程分3个阶段对烧伤患儿常见心理障碍类型、患病率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烧伤患儿心理康复的研究及治疗提供参考。综述显示,在入院及重症监护阶段,常见儿童医疗创伤应激、急性应激障碍,推荐以预防及监测为主,包括为烧伤患儿及其父母提供医疗相关信息,鼓励父母陪伴烧伤患儿,并及时筛查这些急性应激障碍;在创面修复阶段,常见儿童医疗创伤应激、急性应激障碍症状持续进展,推荐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疗法;在康复及重返社会阶段,常见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焦虑,推荐营地活动、运动等方式。此外,患儿父母也常伴有心理障碍,应关心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父母在患儿心理干预中起关键作用,应在父母的参与及帮助下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

  • 标签: 烧伤 儿童 心理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严重烧伤大鼠骨形成及骨吸收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30只6~8周龄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12%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每组10只。于各组大鼠背部进行相应处理,之后仅烧伤大鼠按Parkland公式经腹腔注射补液,创面外涂20 g/L碘伏,直至创面愈合。伤后28 d,取各组大鼠胫骨组织,分别行Masson、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新生骨组织、破骨细胞数量;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制备血清,分别采用甲基百里酚蓝比色法、磷钼酸法测定骨代谢指标血清钙离子、磷离子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骨形成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骨吸收标志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水平;取各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c-Fos、c-Src的mRNA表达水平。数据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Welch检验、Games-Howell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伤后28 d,与假伤组比较,2个烧伤组大鼠胫骨组织中新生骨组织生成均减少,烧伤面积越大减少越明显;2个烧伤组大鼠胫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相近,均较假伤组明显增多。伤后28 d,3组大鼠血清钙离子浓度、血清中β-CTX水平相近(P>0.05);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血清磷离子浓度明显高于12%TBSAⅢ度烧伤组(P<0.05),且2个烧伤组大鼠血清磷离子浓度均显著高于假伤组(P<0.01);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血清中P1NP水平明显低于假伤组(P<0.01)。伤后28 d,假伤组、12%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护骨因子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20、1.71±0.83、2.24±0.51,其中24%TBSAⅢ度烧伤组明显高于假伤组(P<0.01);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RANKL mRNA表达水平为1.31±0.17,明显高于假伤组的1.00±0.14与12%TBSAⅢ度烧伤组的0.97±0.10(P<0.01);12%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TRAF-6、NFATC1(Z=3.141、3.782)、c-Src mRNA表达水平及12%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c-Fos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或P<0.01);12%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c-Fos、c-Src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24%TBSAⅢ度烧伤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可引起大鼠新生骨组织生成减少及破骨细胞数量增多,血清磷离子浓度升高与血清中P1NP水平下降,骨组织中护骨因子、RANKL、TRAF-6、NFATC1、c-Fos、c-Src呈升高趋势,且NFATC1、c-Fos、c-Src随烧伤总面积增加呈下降趋势。

  • 标签: 烧伤 骨生成 代谢 骨转换 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同妊娠时期烧伤患者的临床结局,探讨妊娠期烧伤的合理处理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0年6月—2020年6月,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21例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1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妊娠烧伤患者。根据烧伤时的孕期,将35例患者分为妊娠早期组[18例,年龄(26±4)岁,孕期8(4,11)周]、妊娠中期组[10例,年龄(26±3)岁,孕期21(14,27)周]、妊娠晚期组[7例,年龄(30±5)岁,孕期32(29,35)周]。患者均接受液体复苏、抗感染、创面处理及多学科综合救治等治疗。统计3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烧伤并发症、孕妇结局、胎儿结局、分娩方式、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在治疗过程中,妊娠早期组、妊娠中期组、妊娠晚期组分别有4、4、2例患者出现创面感染,有1、3、2例患者出现休克症状,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组中有1例患者在清创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组孕妇最终均存活,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组、妊娠中期组、妊娠晚期组分别有9、8、6例患者的胎儿存活,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胎儿死产、足月产情况均相近(P>0.05);3组患者的胎儿流产和早产情况均差异明显(P<0.05或P<0.01),且妊娠早期组患者的胎儿流产最多、早产最少。3组患者中胎儿存活患者的分娩方式、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早、中、晚期烧伤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抗感染、创面处理及多学科综合救治等治疗后,可获得较高的孕妇及胎儿存活率。

  • 标签: 烧伤 妊娠 诊断 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烧伤创面愈合后常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色素沉着障碍,不仅引起患者的美观和心理问题,影响其正常社交活动,还增加了患处皮肤癌和光老化的风险。正常皮肤色素沉着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烧伤后皮肤色素沉着障碍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本文在阐述正常皮肤色素沉着机制的基础上对烧伤后创面皮肤色素沉着障碍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 标签: 烧伤 黑素类 机制
  • 简介:摘要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汉出现并蔓延以来,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发挥其在重症监护、脏器衰竭救治与生命支持、多学科团队作战及灾害救援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及经验优势。疫情期间,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被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作为湖北省唯一保留烧伤救治工作的科室,在派出大批医务人员参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同时,还接管了全院其他专科无法出院的所有危重症患者。在圆满完成抗击疫情及烧伤救治工作的同时,烧伤患者、陪护家属及医务人员均未发生院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较好地发挥了国家重点烧伤专科的优势与作用。

  • 标签: 烧伤 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救治体会。方法2020年2月1日—3月1日COVID-19疫情高发期间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为21~63岁,入院时间为伤后2~4 h,烧伤总面积为1%~20%TBSA,Ⅲ度烧伤面积为1%~12%TBSA。其中1例重度吸入性损伤、2例轻度吸入性损伤、3例中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入院时体温均正常,近2周无发热、咳嗽。入院时,1例患者胸部CT示双肺下叶、左肺上叶见多发条片状及结节稍高密度影,2例患者胸部CT示双肺纹理增粗,其余患者胸部CT正常。入院后给予6例患者常规治疗,期间医护人员注意防护,并参照COVID-19诊疗方案筛查COVID-19。伤后1、3、6、9 d取患者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降钙素原水平。伤后3、6 d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入院后记录患者体温。记录伤后1周内胸部CT检查结果和患者的预后情况。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结果(1)伤后1、3、6、9 d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9.8±3.8)×109/L、(17.2±3.4)×109/L、(13.3±3.1)×109/L、(11.1±1.6)×109/L,中性粒细胞分别为0.919±0.019、0.899±0.011、0.855±0.034、0.811±0.035,淋巴细胞绝对值分别为(0.65±0.18)×109/L、(0.65±0.24)×109/L、(0.91±0.34)×109/L、(1.23±0.42)×109/L,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0.49(0.36,1.64)、0.39(0.26,0.73)、0.28(0.18,0.33)、0.12(0.11,0.20)ng/mL;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均高于正常值,呈下降趋势;淋巴细胞绝对值于伤后6 d起恢复至正常值;降钙素原水平均高于正常值。(2)伤后3、6 d, 6例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呈阴性。6例患者体温波动范围为36.5~38.6 ℃。伤后1周内6例患者胸部CT未筛查出COVID-19典型影像学特征。治疗14~32 d,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在COVID-19疫情期间,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应在做好医护防护的条件下救治,同时应积极排查病毒,减少医患感染COVID-19风险。

  • 标签: 烧伤,吸入性 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 防控
  • 简介:摘要腋下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容易出现瘢痕挛缩导致肩外展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功能。佩戴肩外展矫形器是一种有效的腋下瘢痕挛缩干预手段,但目前临床常用的肩外展矫形器调节范围有限,定制静态矫形器只能维持相应的肩外展角度。且以上2种矫形器都只能单侧进行牵伸,对于两侧需要牵伸的患者,治疗比较耗时。针对上述情况,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设计了一种组合式肩外展矫形器,根据患者腹部、上臂部及后腰部测量数据,裁剪低温热塑板材并塑形、组装,形成组合式矫形器。该矫形器不仅可以渐进性大范围牵伸腋下挛缩瘢痕,从而有效预防腋下瘢痕挛缩,且可根据患者肩部外展挛缩受限情况,选择单侧牵伸或双侧牵伸,节省了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治疗时间。

  • 标签: 烧伤 挛缩 组合式矫形器 牵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髂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8月—2021年10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7例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6~65岁,瘢痕面积20 cm×4 cm~34 cm×14 cm。Ⅰ期于腹股沟韧带上方埋置额定容量为500~600 mL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拆线后注射生理盐水扩张以满足修复手术需求。Ⅱ期手术切除瘢痕,矫正畸形,松解粘连及挛缩;取出扩张器后切取扩张髂腹股沟游离皮瓣,需较大皮瓣时联合切取脐旁穿支皮瓣,将皮瓣移植于瘢痕切除后继发创面。观察并记录扩张器埋置个数、注射生理盐水总量、扩张时间,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取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个数、面积、厚度、吻合血管蒂,采用皮瓣类型,供瓣区修复方法,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远期修复效果及供区情况,于末次随访时参照李克特量表5级评分调查患者对每个手术部位的疗效满意度。结果7例患者共埋置10个扩张器,其中4例患者各埋置1个,3例患者各埋置2个。注射生理盐水总量为800~1 800(1 342±385)mL,扩张时间为4~24(11±5)个月。1例患者置入扩张器后因感染致扩张器外露,其余患者未发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切取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个数为10个,面积为22 cm×6 cm~36 cm×16 cm[(326±132)cm2],厚度为0.6~1.1(0.77±0.16)cm。10个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中,5个以旋髂浅动脉为蒂,3个以口径相对较大的腹壁浅动脉为蒂,1个以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共干为蒂,1个皮瓣吻合旋髂浅动脉的同时桥接腹壁浅动脉做动脉内增压。4例患者联合切取单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与同侧脐旁穿支皮瓣,1例患者联合切取双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2例患者仅切取单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除1例患者联合切取双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后供瓣区移植自体刃厚头皮修复外,其余患者供瓣区均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尖端坏死,无创面残留。随访3~30(15±10)个月,皮瓣质地柔软且不臃肿,受区功能、外观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供区外观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者对手术部位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为4~5(4.5±0.4)分。结论扩张髂腹股沟皮瓣可获取面积大,具有血运丰富、供区损伤小、位置隐蔽、便于联合脐旁穿支皮瓣切取移植等优势,适合用于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整复治疗。

  • 标签: 烧伤 瘢痕 挛缩 扩张术 外科皮瓣 游离皮瓣 髂腹股沟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指导特重度烧伤患者液体复苏对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9年3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2例特重度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iCCO监测补液组25例(男17例、女8例)和传统补液组27例(男20例、女7例),其年龄分别为(47±9)、(49±8)岁,患者入院后均按照第三军医大学休克期补液公式进行补液。传统补液组通过监测患者传统的休克指标尿量、中心静脉压等进行液体复苏;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行PiCCO监测,在传统补液组监测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并结合PiCCO监测的其他相关指标指导液体复苏。比较2组患者伤后第1、2个24 h补液系数、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尿量[同时与对应的第三军医大学休克期补液方案值(下称方案值)进行比较],伤后8 h内及第1、2个24 h补液总量,伤后第1、2个24 h每小时尿量,伤后1、2、3 d血液中肌酐、尿素氮、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平均动脉压(MAP)水平,伤后28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机械通气应用例数及机械通气时间。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Bonferroni校正、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伤后第2个24 h,传统补液组患者的补液系数较方案值明显升高(t=5.120,P<0.01)。伤后第1、2个24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高于方案值(t=3.655、10.894,P<0.01)和传统补液组(t=3.172、2.363,P<0.05或P<0.01)。伤后8 h内,2组患者补液总量相近。伤后第1、2个24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补液总量明显多于传统补液组(t=4.428、3.665,P<0.01)。伤后第1、2个24 h,与方案值比较,传统补液组患者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尿量均明显升高(t=4.293、6.362,P<0.01),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尿量均明显升高(t=6.461、8.234, P<0.01);伤后第2个24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尿量和每小时尿量均明显高于传统补液组(t=2.849、3.644,P<0.05或P<0.01)。伤后1、2、3 d,2组患者肌酐水平相近。伤后1、2、3 d,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尿素氮水平分别为(6.8±1.5)、(5.6±1.4)、(4.4±1.4)mmol/L,均明显低于传统补液组的(8.6±1.8)、(6.6±1.5)、(5.5±1.4) mmol/L(t=3.817、2.511、2.903,P<0.05或P<0.01)。伤后1、2、3 d,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传统补液组(t=2.516、4.540、3.130,P<0.05或P<0.01)。伤后2、3 d,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低于传统补液组(Z=-2.491、-2.903,P<0.05)。伤后3 d,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CK-MB水平为(35±10)U/L,明显低于传统补液组的(51±16)U/L(t=4.556,P<0.01)。伤后1、2、3 d,2组患者MAP水平相近。伤后28 d内,传统补液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iCCO监测补液组(χ2=4.995,P<0.05),2组患者机械通气应用例数及通气时间相近。结论采用PiCCO监测技术指导特重度烧伤早期液体复苏有利于精准判断患者所需液体量,并能减轻因补液不当引起的脏器损伤。

  • 标签: 烧伤 心排血量 血尿素氮 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 液体复苏 尿量 补液系数 肌酐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降钙素原(PCT)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的20例血培养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患者(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及18例血培养为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患者(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2组患者均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并分别在诊断为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时记录EVLWI的数值变化,连续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同时在确诊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时立即行静脉血的采集,采集非抗凝血3 mL,离心后留取血清并行PCT的检测,记录2组PCT值。比较2组确诊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时EVLWI及PCT,对数据行t检验并行Bonferroni校正。绘制EVLWI及血清PCT预测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诊断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95%的置信区间、约登指数、最佳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诊断为脓毒症时,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患者的EVLWI、PCT水平分别为(10.6±1.6) mL/kg、(6.64±1.63) ng/mL,均高于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7.9±1.7) mL/kg、(4.60±1.31)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43、4.206,P值均小于0.05)。诊断为脓毒症休克时,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患者的EVLWI、PCT水平分别为(15.0±1.3) mL/kg、(12.87±2.65) ng/mL,均高于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10.7±1.5) mL/kg、(6.29±1.79)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08、8.867,P值均小于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可以得知,应用EVLWI及PCT判断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及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0.5 mL/kg、5.9 ng/mL;约登指数分别为50%、59%,灵敏度分别为50%、70%,特异度分别为100%、89%。EVLWI及PCT判断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休克及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休克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3.5 mL/kg、9.2 ng/mL;约登指数分别为90%、95%,灵敏度分别为90%、95%,特异度均为100%。结论EVLWI及PCT可作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评估指标,可进一步提高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危险预测性的准确度。

  • 标签: 烧伤 脓毒症 血管外肺水 降钙素原 革兰氏阴性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在特重度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9年1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7例特重度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是否行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分为纤维支气管镜组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44±11)岁,伤后4(3,4)h入院]和常规组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49±9)岁,伤后4(3,5)h入院]。常规组予以常规综合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行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统计2组患者入院时及伤后3、5、7、10 d 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血乳酸、降钙素原,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伤后28 d内的并发症发生及死亡情况。观察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支气管痉挛及窒息。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并行Bonferroni校正、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入院时,2组患者pH值、PaO2、PaCO2、SaO2及氧合指数相近(Z=-0.118、-0.320、-0.362、-2.416、-0.234,P>0.05)。伤后3、5、7、10 d,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pH值、PaO2、SaO2及氧合指数均明显高于常规组(Z3 d=-4.711、-4.161、-5.525、-2.661,Z5 d=-3.489、-4.678、-5.875、-3.599,Z7 d=-5.104、-4.619、-5.876、-4.844,Z10 d=-4.026、-5.698、-5.877、-4.716,P<0.05或P<0.01),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PaCO2明显低于常规组(Z=-2.895、-3.162、-3.407、-2.831,P<0.05或P<0.01)。(2)入院时及伤后3、5、7 d,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乳酸及降钙素原水平相近(Z=-0.830、-0.915、-0.458,-0.648、-1.714、-1.479,-0.330、-0.128、-1.766,-0.494、-1.396、-1.522,P>0.05);伤后10 d,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乳酸及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Z=-3.502、-2.630、-2.662,P<0.05或P<0.01)。入院时,常规组、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相近[0.887(0.862,0.912)、0.887(0.856,0.897),Z=-0.404,P>0.05];伤后3、5、7、10 d,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中性粒细胞[0.848(0.802,0.867)、0.831(0.815,0.849)、0.798(0.771,0.849)、0.796(0.751,0.869)]均明显低于常规组[0.882(0.820,0.906)、0.871(0.835,0.903)、0.845(0.819,0.905)、0.881(0.819,0.916),Z=-2.756、-2.810、-2.618、-3.033,P<0.05]。(3)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组(Z=-2.199,t=2.368,P<0.05),伤后28 d内的并发症发生患者数明显少于常规组(χ2=5.436,P<0.05),伤后28 d内的死亡患者数与常规组相近(P>0.05)。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气道灌洗操作过程顺利,均未发生支气管痉挛或窒息。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特重度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效果明显,可快速改善肺部的氧合状态和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缩短机械通气和住ICU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烧伤,吸入性 气道管理 血气分析 纤维支气管镜 气道灌洗 氧合指数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清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和钙磷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伤后8 h内入院的重度烧伤患者纳入重度烧伤组[男24例、女6例,年龄(38±13)岁],同期招募该单位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1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男7名、女3名,年龄(37±8)岁],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重度烧伤组患者于伤后1、7、14、21、28 d各抽取5 mL空腹静脉血,健康对照组志愿者取5 mL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护骨因子、RANKL、25羟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并计算RANKL/护骨因子比值,分别采用溴甲酚绿法、甲基百里酚蓝比色法和磷钼酸法测定血清白蛋白、血钙和血磷水平。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28 d血清护骨因子水平分别为155.11(102.91,187.02)、170.07(84.60,196.86)、174.95(59.09,208.35)、190.01(47.08,214.52)、188.85(58.73,223.13)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33.34(28.59,45.68)pg/mL,Z=-3.436、-4.311、-3.248、-2.811、-4.217,P<0.01;血清RANKL水平分别为(1 869±791)、(1 746±857)、(1 781±713)、(2 015±825)、(2 272±583)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49±16)pg/mL,t=12.600、10.844、13.294、13.041、20.880,P<0.01;RANKL/护骨因子比值分别为12.23(8.10,24.73)、11.40(8.25,16.96)、11.15(6.91,38.32)、12.98(9.22,49.68)、13.91(10.29,40.68),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1.17(0.91,1.74),Z=-4.560、-4.529、-4.529、-4.560、-4.623,P<0.01。(2)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 d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Z=-2.749,P<0.01)。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比较,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28 d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t=-4.374、-7.689、-8.257、-7.651、-6.259,P<0.01),血清PTH水平明显升高(Z=-4.685、-4.685、-4.685、-4.654,-4.685,P<0.01),血磷水平无明显变化。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 d血钙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Z=-2.375、-3.455、-2.442、-2.016,P<0.05或P<0.01)。结论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清护骨因子、RANKL、RANKL/护骨因子比值、PTH升高,25羟维生素D、白蛋白及血钙下降,这可能是导致患者骨质流失的机制。

  • 标签: 烧伤 维生素D 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 甲状旁腺激素 骨质流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平衡训练对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6年1月—2020年1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严重烧伤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32例,常规训练组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40.5(35.5,52.8)岁;联合训练组中男24例、女8例,年龄37.0(30.0,44.0)岁。常规训练组患者进行膝关节牵伸、持续被动运动、下肢肌力训练以及压力治疗等常规治疗,联合训练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坐位平衡、重心转移、骨盆稳定、单腿站立交替和平衡垫站立的平衡训练,2组患者均治疗4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4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下肢功能量表、特异性活动平衡自信量表评估患者平衡功能、下肢功能、平衡活动自信心,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治疗前,常规训练组及联合训练组患者Berg平衡评分分别为(25±9)、(25±7)分,2组评分相近(t=-0.154, P>0.05);治疗4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Berg平衡评分为(43±6)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的(40±6)分(t=2.028,P<0.05);常规训练组、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Berg平衡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t=-15.189、-26.200,P<0.01)。治疗前,常规训练组及联合训练组患者下肢功能评分分别为25.0(16.5,30.0)、23.0(10.3,28.8)分,2组评分相近(Z=-1.575,P>0.05);治疗4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下肢功能评分为55.0(35.0,60.0)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的43.0(36.0,53.0)分(Z=-2.744,P<0.01)。常规训练组、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下肢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Z=-4.943、-4.955,P<0.01)。治疗前,2组患者平衡活动自信心评分相近(t=-0.966,P>0.05);治疗4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平衡活动自信心评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t=3.343,P<0.01)。常规训练组、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平衡活动自信心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t=-19.611、-34.300,P<0.01)。结论对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联合平衡训练能明显促进其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恢复。

  • 标签: 烧伤 康复 平衡训练 平衡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武汉市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重灾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数量自始至终占到全国的绝大多数,对本地医疗系统形成严峻挑战,尤其是对普通疾病治疗造成了巨大冲击。本文介绍了疫情暴发以来的战时状态下,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在医疗处置、感染防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转换、医务人员人性化关怀等方面采取的管理举措,以期对疫情期间各地烧伤科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 标签: 烧伤 烧伤病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应急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康复训练对大面积烧伤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股四头肌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2017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训练组[男16例、女4例,年龄(45±10)岁]和联合训练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9±8)岁]。对常规训练组患者进行关节松动、下肢力量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和压力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训练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功率自行车康复训练。针对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采用超声诊断仪测量股四头肌厚度,采用便携式肌力测试仪测试股四头肌肌力,采用6 min和10 m步行测试检测步行能力,应用改良李克特量表评估患者对训练效果的满意度。对数据行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治疗2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股四头肌厚度为(3.76±0.39)cm,明显大于常规训练组的(3.45±0.35)cm(t=2.67,P<0.05);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股四头肌厚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t值分别为5.99、8.62,P<0.01)。治疗2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明显大于常规训练组(Z=2.69,P<0.01);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股四头肌肌力均明显大于治疗前(Z值分别为3.92、3.92,P<0.01)。治疗2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为(488±39)m,明显长于常规训练组的(429±25)m(t=5.66,P<0.01);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长于治疗前(t值分别为13.16、17.92,P<0.01)。治疗2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10 m步行时长明显短于常规训练组(t=3.20,P<0.01);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10 m步行时长均明显短于治疗前(t值分别为7.21、13.13,P<0.01)。治疗2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Z=3.14,P<0.01);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得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Z值分别为3.98、4.04,P<0.01)。结论功率自行车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大面积烧伤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股四头肌厚度、肌力以及步行能力,提高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烧伤 下肢 康复研究 步行试验 肌肉厚度 功率自行车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