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近代以前,中国根本不存在对《大乘信论》的真正的"怀疑",备受学者所重视的隋代法经《众经目录》将其列入"疑惑"部,"可疑"的是译者,而不是论本身。费长房所记"太清四年"是近代认定《起信论》并非真谛译籍的关键"证据"。在一般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太清年号只有3年,但《梁书》等史籍中赫然记载了太清四年继续使用的缘由。道宣照抄费长房的记载,但所用"同四年"在现行本中多了"大"字。这很大可能是传抄所误。真谛弟子中,曾经存在过曹毗撰《真谛三藏历》《真谛三藏传》、智敫撰集《真谛三藏翻译历》、僧宗撰《真谛三藏行状》三种真谛翻译记录或传记。费长房对真谛翻译的记录是依据曹毗所撰《真谛三藏历》《真谛三藏传》而作出的。从现有的证据看,曹毗所撰更全面些。综合考虑,费长房记载的太清四年(550)真谛翻译《大乘信论》有充分依据,所有质疑都是站不住脚的。

  • 标签: 《大乘起信论》 真谛三藏 法经 费长房 太清四年
  • 简介:有关《大乘信论》的注疏以及现代研究中,多偏向本觉的讨论,而较少论及始觉,致使始觉的基本含义与功用长期晦暗不明。本文则通过深入分析有关觉的相关段落,认为觉与不觉为心性论语境,而本觉与始觉却为修道论语境,由此确定始觉的基本语境。进而借助古今诸多注疏家的观点,考察始觉与其后四种觉的关系,大致分为"过程说"和"定点说"两类。因"过程说"内有悖论,故不可用,"定点说"所确定的起点也值得商榷,故需要对四种觉逐次分析,确证相似觉为始觉最合理。而相似觉成为始觉的重要因素是初发意菩萨深信真如法,又真如即为本觉,故始觉=信本觉,由此确定始觉的基本含义。始觉也是真如用熏习的开端,此即始觉的功用。

  • 标签: 本觉 始觉 过程说 定点说 信本觉
  • 简介:大乘信论》与中国佛学之关系,已是共识,在所不论。虽自论出时,即有归之疑伪者,然疑无所据,以故历来大德鲜有用疑于此论者。本世纪一二十年代,日人陡兴波澜,断定《起信》非涉于马鸣、真谛,实乃梁、陈间好事者所造(望月信亨语)。然持此论者所据大抵是考据学立...

  • 标签: 真如 《大乘起信论》 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 切法 无为法
  • 简介:大乘信论》的主要观点是“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而“一心、二门、三大”在理论上最为重要,四信、五行则主要讲修行实践方面的内容。在“一心、二门、三大”中,“二门”具有核心作用。“一心”要通过“二门”来显现,而“三大”则为“二门”中“心生灭门”所含撮。无“二门”则“一心”无法显现。同时,也就不存在“三大”。所以“二门”在《大乘信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疏通它们之间的含义和关系也就至为重要。在这里,主要结合《大乘信论》来分析法藏对于“二门”的看法。

  • 标签: 《大乘起信论》 “二门” 心真如门 心生灭门
  • 简介: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伯二一四一'号是敦煌草书写卷的代表作,日本所出第85卷收录了全文.然而,由于草书写卷识读上的特殊困难,以及本卷内容在引文、解说、评述等方面的变化多端,因此要正确作出断句和标点,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本文作者在逐字逐句核对原卷真迹、传世经文等多种重要资料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点校疏漏作了订补,给读者提供了更为准确与方便的录文.这里刊登的是其开端部分(全文共4万余字).

  • 标签: 敦煌草书写卷 《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 考订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大正新修大藏经》 日本
  • 简介:起信论》与唯识宗本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太虚则用唯识宗的思想来解释《起信论》,认为二者可以会通。他对《起信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作了唯识化的解释,并依此筒别法藏等华严宗人对《起信论》的理解,批驳唯识宗学者对《起信论》的非难。他其实是以唯识思想来统摄《起信论》,确立了《起信论》在法相唯识学中的地位。

  • 标签: 太虚法师 《起信论唯识释》 起信论 唯识学 佛教 唯识宗
  • 简介:佛陀在世时,其教诲是口耳相传,但当佛陀在拘尸那罗双林树下入灭以后,佛法的传承就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呈现在整个僧团面前。为了使佛陀所传教法能够不被曲解与讹传,以维持正法住世,由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选出500位大比丘,得到摩揭陀国的阿阁世王护持,于王舍城郊外的七叶窟内对佛陀的说法进行编集。“经藏”部分由“多闻第一”阿难尊者诵出,“律藏”部分,则由“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尊者分八十次诵出,称为《八十诵律》。这次佛法的编辑工作在佛教史上被称为第一次结集。这样佛教的”三藏”就具备了二藏。

  • 标签: 大乘佛教 编辑工作 佛陀 佛教史 佛法 弟子
  • 简介:加行,指正式修行前的必要准备。佛法中各种修行道,都有其加行为前提。如不修加行而进入正行,由于根基不固,因缘未具,必多障难。对于初学佛的人。如欲得佛法的实益,必先修习大乘显密诸宗共同的加行,佛日在《大乘根本加行论》中归纳为坚固净信、发菩提心、得正知见、忏罪积福四条,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可作为初学佛者学修的指南。

  • 标签: 正知见 学佛 缘起法 菩萨道 一切众生 佛日
  • 简介:原始佛教的四谛八正道和十二缘起思想,随着大乘佛教的出现,遂被认为水平低下,其所指的即为以声闻、缘觉为主的小乘佛教.与其相反,却是以菩萨为中心的大乘佛教.佛经中反复解释大乘的优越性,如“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一菩萨摩诃萨,于一日中所修智慧,一切声闻、独觉智慧不能及故”①;又“菩萨功德,一切世间声闻、缘觉所不能见”②、“诸菩萨摩诃萨此殊胜道,非诸声闻、缘觉所有”③等,不胜枚举.

  • 标签: 大乘佛教 禅宗大乘
  • 简介:学界近年来对《大乘要道密集》的关注和研究都在不断加深,但对其成书和流传仍所知甚少。作者通过对《大乘要道密集》的著译者、文本内容及传承的细致分析,将其与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佛教文献、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相比对,发现《大乘要道密集》集中了西夏、元、明三个不同时代翻译的藏传密教文献,其主要内容是一部萨迦派道果修法的仪轨集成,也包括一些其他的仪轨,并提出在《大乘要道密集》中多次出现的莎南屹啰或应为一位明代译师。

  • 标签: 《大乘要道密集》 藏传密教文献 萨迦派 莎南屹啰
  • 简介:依据佛法的基本原理缘起法来讲,国家的发展进步是综合性的,是众多善因缘的聚合;其中先进的思想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依于它可以缔造出先进的个人和群体,构成国家发展进步的可靠力量。可以这样说,佛教的思想,尤其是大乘的菩萨思想是人类先进思想的精华部分。佛经上说,菩萨是作善不求利者;㈣是为法不为利,为德不为名,

  • 标签: 菩萨 大乘 法利 实践 国家发展 先进思想
  • 简介:近年来,我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为中心,把自己学习的一点佛学,结合人生实际,作了些观察思审。主要是想理解人生。究竟“人”是什么?“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求生?甚至强烈地要求生?我犹很不理解。但是,人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天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无人,即无世界。使人不欲生,世界即将变成荒凉的沙漠。从天下四方八面不同的渠道,共同探索一下人生的问题,或许还是十分需要的。

  • 标签: 大乘百法明门论 无为法 真如无为 有为法 非择灭 四方八面
  • 简介:佛教产生之初,释迦牟尼佛宣说法教完全出于因机施教,而无“大、小乘”之别。至于后世落入大、小之争,实是后代修行者自执所修学的方法而排斥他宗。综观佛教的本怀,实应含自利与利他,也就是大乘与小乘融通才是佛陀出世的本意。因此,佛法的实践可先小后大或大中圆小(利他中完成自利),本无矛盾,只怕行小乘后无法发大乘心,故佛陀屡屡劝行者要发大乘利他之心以成就佛道。

  • 标签: 大乘 菩萨 释迦牟尼佛 小乘 利他 佛教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5月13日迎来迄今年龄最大的乘客。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82岁高龄的汪品先院士在南海下潜,并在海底获得重要发现。

  • 标签: 乘客 年龄 深海 载人深潜器 自主研制 地质学家
  • 简介:作为部派佛教的一支,有部承认佛乘(菩萨乘)的存在,并从各个方面对佛、菩萨、波罗蜜道及三乘差别进行了深入详细地阐述与分析,本文所做的只是对相关材料的归纳与梳理。

  • 标签: 佛教文化 大乘观念 波罗蜜道 菩萨
  • 简介:一、序论:印度佛教的大乘意识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佛教学者不但面临着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如何转化与诠释印度佛教的问题;更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与扬弃,表现为中国佛教最终舍弃与吸收了小乘佛教,建构了中国大乘佛教的核心体系。

  • 标签: 中国佛教 大乘佛教 意识 萌芽 印度佛教 佛教中国化
  • 简介:禅宗对大乘佛学的菁华广为汲取,大量引用了佛教经典。因此研究禅宗思想,应当从它的重要源头溯起。本文从禅宗思想的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个层面来探讨其所受大乘佛典的影响,指出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影响了禅的本心论,揭示自性沉迷原因的唯识思想影响了禅的迷失论,以遣除扫荡的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思想影响了禅的开悟论。禅的境界论,既是开悟论的升华,又是向本心论的回归,深深地烙上了如来藏思想和般若思想的印痕。

  • 标签: 大乘经典 禅宗 本心论 迷失论 开悟论 境界论
  • 简介:前言在三国即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统一前期,在三国的全力支持下佛教得到了巨大发展,以王室与贵族为中心,佛教不仅被广大人民所信仰,而且人们也积极致力于佛经与佛法的研究。三国的僧侣留学到中国研究佛教,也到日本多次传授佛教,由此可知,三国时佛教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标签: 佛教思想 照明 古代 韩国 大乘 广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