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钉固定联合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联合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19~65岁[(42.5±12.2)岁]。按Danis-Weber分型,B型30例,C1型29例,C2型13例。36例采用螺钉固定联合韧带修复治疗(固定+修复组),36例行螺钉固定治疗(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OM)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9±2.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3个月固定+修复组VAS分别为(3.1±1.0)分和(2.1±0.6)分,低于固定组的(3.9±0.8)分和(2.6±0.8)分(P均<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AOFAS踝-后足评分别为(64.7±4.0)分、(73.2±3.4)分、(87.2±3.4)分,高于固定组的(60.1±4.9)分、(70.2±1.9)分、(84.1±2.6)分(P均<0.05)。术后1个月两组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踝关节ROM分别为(44.4±2.9)°和(52.3±2.5)°,大于固定组的(41.4±2.7)°和(50.1±2.7)°(P均<0.05)。固定+修复组发生内固定松动1例;固定组发生下关节再分离2例,内固定松动、断裂各2例。固定+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6),低于固定组的17%(6/36)(P<0.05)。结论与螺钉固定比较,螺钉固定联合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联合损伤能早期减轻术后疼痛,获得更好的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并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内 韧带,关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轻微损伤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症状相似,又因为不合并骨折,故而极易被漏诊、误诊。处理不当常引起慢性疼痛、功能障碍,加速踝关节退变。轻微损伤的诊断需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关节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轻微损伤的治疗常依据损伤时间:急性者常采用保守治疗、螺钉、袢钢板、弹性钩、混合固定;慢性者常采用关节镜清理、融合、韧带重建;亚急性者治疗方案则具有争议,介于两者之间。轻微损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与预后息息相关。本文就轻微损伤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踝损伤 韧带,关节 扭伤和劳损 关节不稳定性
  • 简介:摘要关节损伤多发生于低能量转转暴力所致的各类踝关节损伤中。其解剖复位是使踝关节获得满意临床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行关节固定的指征是对内外后踝固定后仍存在下关节的不稳定,但如何准确判断关节的稳定性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争议。螺钉是目前固定下关节的主流方式,但螺钉的固定否能使踝关节获得最好的功能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下胫腓关节 显著分离 治疗 解剖复位 稳定性
  • 简介:目的观察Endobutton技术治疗分离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应用Endobutton技术治疗因踝关节骨折所致联合分离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31岁。扭伤8例,车祸伤3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前外旋型5例。参考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足踝评分系统综合判定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10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疗效评价为优,无良及差的病例。结论Endobutton技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分离具有无需二期手术、简单方便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胫腓分离 内固定 ENDOBUTTON
  • 简介:摘要:联合是一种特殊的关节,常存在于踝关节骨折中。对于联合分离的治疗方式存在一些争议,主要是传统螺钉固定和新型弹性固定间的讨论。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对联合分离的诊断和治疗展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关节融合术在陈旧性韧带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8例陈旧性单纯韧带损伤患者中6例通过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确诊,2例在行踝关节CT检查重建后确诊。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腓骨远端接骨板联合螺钉融合关节。结果随访6~24个月,优6例,良1例,可1例。结论关节融合术在陈旧性韧带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肯定。

  • 标签: 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 治疗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型联合弹性钩钢板(ESHP)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53例联合损伤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联合固定方式不同分为ESHP组和Suture-button组。ESHP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26~60岁;采用新型ESHP固定。Suture-button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4~59岁;采用Suture-button技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固定下联合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3、6、12个月比较踝关节最大跖屈、背伸角度、Baird-Jackson评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HP组患者固定下联合的时间[(9.7±2.2) min]、术后切口引流量[(49.3±10.4) mL]显著少于Suture-button组[(16.2±1.4) min、(62.4±6.3) mL],术后3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29.9°±1.3°)、Baird-Jackson评分(87.2±2.9)分显著大于Suture-button组[22.8°±1.3°、(78.7±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6、12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术后3、6、12个月的最大背伸角度,术后6、12个月的Baird-Jackso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于术后1年左右取出踝关节所有内固定物。随访1年内ESHP组出现1例因金属疲劳导致的内固定物失效。Suture-button组出现1例内固定物激惹,2例内固定物失效,1例内固定装置下沉和骨溶解。结论采用ESHP治疗联合损伤比Suture-button技术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少的术后出血量和并发症,且更快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关节韧带 下胫腓联合 骨板
  • 简介:背景:踝关节骨折临床上常见,损伤常伴其中。目前螺钉固定广泛应用于损伤的治疗。但螺钉经接骨板固定与单独置钉时,角度与位置的生物力学依据尚不多见。目的:探讨外踝骨折伴损伤时下螺钉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征,以寻找最佳固定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集较为新鲜的下肢腓骨尸标本24具,分为4组,每组6具。制作成外踝骨折伴损伤,用螺钉行4种不同固定方式、不同角度、不同位置内固定设定。对照组:正常骨标本组,损伤标本组,损伤后进行固定。固定组分为:腓骨外侧接骨板经接骨板固定(A组);腓骨后侧接骨板另行外侧固定(B组);腓骨外侧扩孔接骨板经接骨板固定(C组);后外侧接骨板螺钉经接骨板固定(D组)。对各组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包括生物力学强度、轴向刚度、扭转力学强度和刚度。比较各组内固定的优劣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结果:生物力学强度、轴向刚度、扭转力学强度和刚度实验结果显示,腓骨外侧扩孔接骨板经接骨板固定效果最佳,其次是后外侧接骨板螺钉经接骨板固定。结论:外踝骨折伴损伤时下螺钉经接骨板,水平方向0-10°,平行踝关节由外后至内前倾25°斜向固定,即采用腓骨外侧扩孔接骨板经接骨板斜向下固定,不但生物力学性能优越,而且具有固定稳定、结构合理、承载能力强的特点。此外,后外侧接骨板螺钉经接骨板固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两种固定方式是目前临床治疗外踝骨折伴损伤比较理想的术式。

  • 标签: 外踝骨折 下胫腓损伤 内固定方式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分离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法l3例联合分离患者行手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结果经6~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再下联合分离,行走正常,无剧烈疼痛等症状。结论联合分离经短期螺钉固定后,可较好恢复踝关节功能。

  • 标签: 下胫腓联合 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Endobutton带袢钢板治疗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联合损伤患者完成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检查联合复位情况满意后钻孔,选用袢长度合适的Endobutton纽扣钢板固定下联合。结果本组1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术后患者主观评价优11例、良3例、一般2例,优良率87.5%。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评分优7例、良6例、一般3例,优良率81.25%。结论Endobutton带袢钢板治疗联合损伤符合联合的生物力学,复位固定可靠,允许早期负重,不需常规取出。

  • 标签: 下胫腓联合损伤 复位内固定 带袢钢板
  • 简介:摘要:联合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随着诊断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治疗已成为不稳定性联合损伤的主要方式。手术内固定方式多样但目前各存争议,尚无统一。静态螺钉固定曾作为治疗的金标准,但容易导致螺钉松动、断裂,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弹性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固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被临床医师使用,但引起的内固定下沉、骨溶解及电线效应也应引起重视。

  • 标签: 下胫腓联合损伤 螺钉固定 弹性固定 Suture-botton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分离的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自2005年7月~2011年7月共收治102例联合分离损伤,其中,单纯损伤24例,合并踝部骨折和距骨骨折78例。保守治疗14例,手术治疗88例(单纯联合分离6例,并踝部骨折和距骨骨折82例)。手术采用螺钉固定79例,手术治疗骨折复位后下联合稳定者未用螺钉固定共9例。6~8周去除外固定逐渐功能锻炼和负重。结果术后随访2~21个月,平均12个月,优51例,良30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92%),金属螺钉断裂2例。2例差者为合并严重踝关节骨折和距骨骨折发生创伤性踝关节炎。结论根据损伤和稳定情况采取手术治疗联合分离效果良好。

  • 标签: 下胫腓联合分离 诊断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利用MSCT扫描图像观察正常联合的形态以及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精确诊断联合分离提供解剖学依据及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5例行双踝CT检查的单侧踝关节外伤患者的健侧踝关节影像资料。取距离距关节面9~11mm的水平位CT扫描图像分析联合形态,并测量腓骨中心距离、腓骨间隙宽度及腓骨前缘距离,分析各组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45例联合CT影像显示其形态有3种,其中为半圆形14例(31.11%),新月形15例(33.33%),矩形16例(65.56%)。半圆形联合的腓骨中心距离、腓骨间隙宽度和腓骨前缘距离分别为(2.69±0.19)cm、(2.45±0.46)mm和(8.48±2.30)mm,新月形的分别为(2.82±0.17)cm、(2.74±0.90)mm和(6.80±1.62)mm,矩形的分别为(2.89±0.25)cm、(3.15±0.8)mm和(6.86±1.89)mm。其中,半圆形联合的中心距离和腓骨间隙宽度均较矩形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722、3.602,P值均〈0.05);而半圆形腓骨前缘距离较矩形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217,P〈0.05);但是,新月形的相关参数分别与半圆形和矩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国人的联合在CT影像上可分为半圆形、新月形和矩形三种形态。以下联合前后缘的切线作为测量基线,可提高各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为进一步研究国人下联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踝关节 下胫腓联合分离 断层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弹性固定在下联合损伤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将本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联合损伤患者75例纳为研究对象,依据顺序编码分组原则分为A组(n=37)、B组(n=38)后行对比性治疗研究。A组行传统内固定治疗,B组行弹性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果差异。结果:(1)手术指标、手术预后:B组手术时间(69.81±2.72)min、失血量(59.52±8.05)ml,术后骨折愈合时间(11.95±0.91)d、住院时间(13.91±2.26)d、VAS(1.91±1.05)分及术后6月时联合间隙(3.05±0.33)mm、联合重叠影(8.42±0.51)mm,较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踝关节功能:B组术后6月时优、良程度占比均高于A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弹性固定治疗联合损伤临床效果显著,实现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积极维护及改善。

  • 标签: 下胫腓联合损伤 弹性固定 临床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陈旧性联合损伤一直以来都是足踝创伤领域的一大难点,常由于延误诊治和初次手术时处理不当所致,远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及致残致畸率高,因此仍需要积极干预。目前陈旧性联合损伤的治疗技术虽然众多,但是仍要根据患者分型、症状、功能要求及关节炎情况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缓解症状、保留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对陈旧性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作一概述。

  • 标签: 踝损伤 关节镜 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 下胫腓联合 重建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踝骨折伴联合分离的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到我院诊治的81例三踝骨折伴联合分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采用腓骨骨膜转位修复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腓骨短肌腱移位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观察组42例患者中,显效24例,好转14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90.5%,对照组39例患者中,显效19例,好转9例,无效11例,治疗有效率为71.8%。结论临床上采用腓骨骨膜转位修复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三踝骨折 下胫腓联合分离 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究针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肢联合分离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肢联合分离的患者62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纽31例和对照纽31例。给予观察纽短肌腱移位手术疗法,给予对照组骨膜移位手术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长,术后愈合所需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9.4±7.5)h,明显低于对照组(81.3±7.9)h,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术后愈合时间为(61.5±2,8)d,明显低于对照组(87.1±3.7)d,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骨膜移位手术疗法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肢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可观,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下胫腓联合分离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