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肿瘤标志物在肿瘤妇科诊断中的补充作用。该方法选择100名妇科肿瘤患者作为伤害组,50名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对CA125和CA199这两个级别组进行比较。比较非洲经委会、CA125、CA199和co-test阳性患者的艾滋病毒感染率。因此,受伤组的CEA、CA125和CA19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妇科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肺部不同部位恶性肿瘤采用CT、普通X线检查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就诊于本院的111例疑似肺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CT、普通X线检查诊断,参照病检结果,比较CT、普通X线检查效果。结果:CT检出率、诊断效能显著高于普通X线(P

  • 标签: CT 普通X线 肺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是为了对不同营养支持对肿瘤化疗患者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是选取我院肿瘤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108例,依据营养支持疗法不同分为肠内组(54例)和肠外组(54例)。肠外组据患者饮食习惯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按糖脂比6∶4,氮3.4g/d,同时加入适量维生素、微量元素、谷氨酰胺;肠内组在肠外组基础上,据患者消化功能选择进食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后体质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氮平衡水平以及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下降、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情况。经过观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可有效改善肿瘤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状况,提高其免疫力及化疗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是理想的营养支持疗法。

  • 标签: 肿瘤 化疗 营养支持 肠内 肠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分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抽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65例)为良性组,交界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35例)及恶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10例)为混合组(45例)。患者均采用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并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叶状肿瘤的准确率(98.18%,108/110)高于MRI(90.91%,10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χ2=5.641)。良性组患者肿瘤局部切除术占比高于混合组,肿瘤扩大切除术、乳房切除术占比低于混合组(P<0.05)。良性组局部复发率、转移率分别为1.54%(1/65)、1.54%(1/65),低于混合组的11.11%(5/45)、13.3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病理分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临床诊断中,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高。对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良性肿瘤多采用局部切除术,交界性和恶性乳腺叶状肿瘤肿瘤扩大切除为主,若患者病情加重,则需要全乳切除。治疗后良性肿瘤患者局部复发率、转移率低。

  • 标签: 乳腺 叶状肿瘤 病理分型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儿童肾上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6年6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治疗的儿童肾上腺肿瘤31例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对2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短、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发病年龄、性别、体质量及肿瘤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腹组术中出血量(18.06±4.86) mL,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5.20±4.48) m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2,P>0.05);开腹组手术时间(137.44±19.32) min,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34.80±6.21) 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4,P>0.05);开腹组手术切口长度(7.94±1.34) cm,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3.44±0.21) cm,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较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43,P<0.001);开腹组术后住院天数(9.63±2.55) d,腹腔镜组术后住院天数(7.20±1.37) d,腹腔镜组术后住院天数较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1,P=0.003);开腹组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5.94±1.53) d,腹腔镜组引流管留置时间(4.80±1.74) 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8,P>0.05)。腹腔镜组术后发生腹膜后血肿1例,开腹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腹腔镜组术后远处转移3例,复发1例;开腹组术后远处转移2例,复发1例,2组术后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辅助儿童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切口美观、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需要选择合适的病例。

  • 标签: 腹腔镜 开放 肾上腺肿瘤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部位肿瘤对胃癌手术方式的选择的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40例胃癌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资料研究,并对这些患者的术中和术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对30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发现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有5例,死亡1例,在患者术后的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是82%,46%,25%。结论根据肿瘤发生位置的不同,科学的选择胃癌手术方式是提高胃癌患者和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肿瘤部位 胃癌 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比较传统“S”形切口皮瓣转移修复术与改良“S”形切口腮腺筋膜缝合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032013-03期间收治的74例腮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2例)与对照组(n=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S”形切口及皮瓣转移修复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S”形切口及腮腺筋膜缝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及患者对术后切口外观的满意度.结果(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1.0%)明显少于对照组(5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暂时性面瘫、Frey's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对手术切口外观的满意度构成无明显差异(Z=-1.595,P=0.111),但观察组满意度达到十分满意的患者比例(38.1%)明显高于对照组(1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形切口及腮腺筋膜缝合术治疗腮腺肿瘤,较“S”形切口皮瓣转移修复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腮腺肿瘤 皮瓣转移修复 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 改良“S”形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肿瘤患者不同静脉滴注方式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持续化疗的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浅静脉留置针密闭式输液法进行持续化疗,观察组采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配合便携式微量泵进行化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合理、有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输液情况、渗漏情况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预计和实际输液完成时间差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药物渗漏\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配合便携式微量泵化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肿瘤患者 静脉滴注 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方法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于本次临床研究的7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这段期间内收治的,将这7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观察组的患者行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对对照组的患者行传统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甲状腺肿瘤切除术而言,采用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更加安全有效,可大大提高患者满意率,值得广大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手术治疗 甲状腺肿瘤 小切口 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眼眶肿瘤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A组(外侧开眶术组)和B组(内外侧联合开眶术组)各3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肿瘤残留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视力水平及生活质量随着随访时间推移,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两种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均可提高眼眶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需结合患者自身疾病类型选取手术方式。

  • 标签: []眼眶肿瘤 外侧开眶术 内外侧联合开眶术 生活质量 视力评分 安全性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CO2介导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传统水介导TURBT对膀胱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52例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8例):以CO2气体为介质行TURBT;B组(24例):行传统TURBT,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用水量、[JP3]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肿瘤复发率等。结果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7(8~35)min、术中微量出血(未精确计算)、[JP]术中平均用水量807.7(500~1000)ml、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4~7)d。术后病理:尿路上皮细胞癌26例,乳头状肿瘤2例。随访12~36个月,肿瘤复发3例。B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0(15~40)min、术中少量出血(未精确计算)、术中平均用水量13500(6000~18000)ml、术中1例因闭孔神经反射发生膀胱穿孔(轻微,未更改手术方案)、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2(4~10)d。术后病理:尿路上皮细胞癌22例,乳头状肿瘤1例,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1例。随访12~36个月,肿瘤复发2例。结论与传统TURBT相比,CO2为介质的TURBT在手术时间、并发症、住院天数等方面无明显优势,但视野清晰,用水量少,可作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进行推广。

  • 标签: 膀胱肿瘤 二氧化碳 气膀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应用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成效。方法:将我院2018.11~2021.11间收治的30名膀胱肿瘤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15人。两组均选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区别为对照组应用传统单极电刀系统而观察组应用等离子双极电刀系统。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膀胱肿瘤 单极电切术 等离子双极电切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乳腺肿瘤诊断中使用不同影像学方法的价值。 方法 :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为纳入时间,在来我院就诊的乳腺肿瘤患者中选取 40 例,对所有患者均行 X 线和 CT 诊断。对比两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准确率、钙化病灶检出率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结果: 行 X 线诊断的准确率相比于行 CT 诊断的准确率较高,组间差异性显著( p < 0.05 );行 X 线诊断的钙化病灶检出率 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相比于参照组较优, 2 组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 p < 0.05 )。 结 论 : 在乳腺肿瘤诊断中使用 X 线和 CT 影像学方法,其 X 线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详细的数据,将临床应用价值提升。

  • 标签: 乳腺肿瘤 X 线 CT 影像学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腮腺良性肿瘤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患者132例,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63)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腺体正常分泌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并发症少的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腮腺良性肿瘤 浅叶切除术 区域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胰腺囊性肿瘤(PCN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44例PCN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0例,女174例;中位年龄为43岁,年龄范围为5~79岁。根据患者术前评估结果和术中探查结果确定手术方式。观察指标:(1)PCNs分类和临床病理学情况。(2)PCNs患者术前CA19-9水平情况。(3)影像学检查结果。(4)手术情况。(5)术后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PCNs分类和临床病理学情况:244例PCNs患者中,浆液性囊性瘤(SCN)76例,黏液性囊性瘤(MCN)56例,实性假乳头状瘤(SPN)96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PMN)16例。76例SCN患者中,男22例、女54例;年龄为(51±14)岁,年龄范围为22~78岁;32例术前有腹痛,44例术前无腹痛;47例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29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76例SCN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良性。56例MCN患者中,男16例、女40例;年龄为(49±16)岁,年龄范围为20~79岁;34例术前有腹痛,22例术前无腹痛;35例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21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56例MCN患者中,1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恶性。96例SPN患者中,男21例、女75例;年龄为(32±14)岁,年龄范围为5~68岁;42例术前有腹痛,54例术前无腹痛;58例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38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96例SPN患者中,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恶性。16例IPMN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年龄为(56±10)岁,年龄范围为41~76岁;11例术前有腹痛,5例术前无腹痛;4例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12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16例IPMN患者中,6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恶性。(2)PCNs患者术前CA19-9水平情况:76例SCN患者中,9例术前CA19-9水平升高;67例术前CA19-9水平正常。56例MCN患者中,7例术前CA19-9水平升高,49例术前CA19-9水平正常。96例SPN患者中,14例术前CA19-9水平升高,82例术前CA19-9水平正常。16例IPMN患者中,4例术前CA19-9水平升高,12例术前CA19-9水平正常。244例PCNs患者中,226例为良性PCNs,18例为恶性PCNs。226例良性PCNs患者中,26例CA19-9水平升高;18例恶性PCNs患者中,8例CA19-9水平升高,两者术前CA19-9水平升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84,P<0.05)。(3)影像学检查结果:244例患者中,163例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SCN 59例,MCN 37例,SPN 55例,IPMN 12例。163例行超声造影检查患者中,82例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50.3%(82/163)。其中,SCN、MCN、SPN、IPMN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7.8%(40/59)、54.1%(20/37)、32.7%(18/55)、4/12。244例患者中,198例行CT检查,其中SCN 60例,MCN 44例,SPN 82例,IPMN 12例。198例行CT检查的患者中,135例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68.2%(135/198),其中SCN、MCN、SPN、IPMN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7%(46/60)、79.5%(35/44)、58.5%(48/82)、6/12。(4)手术情况:244例患者均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和术中探查结果成功施行手术,术中无死亡病例。76例SCN患者中,2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0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14例行胰体尾切除合并脾切除术、9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7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6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56例MCN患者中,20例行胰体尾切除合并脾切除术、1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8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96例SPN患者中,34例行胰体尾切除合并脾切除术、2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12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8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例行全胰腺切除术。16例IPMN患者中,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合并脾切除术、3例行全胰腺切除术、1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5)术后并发症情况:76例SCN患者中,17例发生胰瘘(生化瘘12例、B级胰瘘5例),7例腹腔感染,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胃排空延迟,1例腹腔出血,1例乳糜瘘,1例胰腺中段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瘘。56例MCN患者中,7例发生胰瘘(生化瘘2例、B级胰瘘5例),3例腹腔感染,2例胆瘘,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胃排空延迟,1例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96例SPN患者中,14例发生胰瘘(生化瘘5例、B级胰瘘8例、C级胰瘘1例),6例腹腔感染,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出血或消化道出血,1例胆瘘,1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6例IPMN患者中,3例发生胰瘘(生化瘘、B级胰瘘、C级胰瘘各1例),2例腹腔出血或消化道出血,1例腹腔感染,1例胆瘘,1例围术期死于肺栓塞。所有并发症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保守治疗、经皮穿刺置管引流、介入治疗或二次手术,均好转出院。结论PCNs主要包括SCN、MCN、SPN、IPMN。各型PCNs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也缺乏特异性。术前CA19-9水平可对PCNs术前良恶性判断提供一定参考。影像学检查是PCNs主要的诊断依据。PCNs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有手术指征时应积极手术治疗。

  • 标签: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浆液性囊性肿瘤 黏液性囊性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不同镇痛方法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7月-2021年4月在本院进行妇科肿瘤切除术的患者90例进行分组研究,依照红蓝球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静脉自控镇痛,实验组术后给予硬膜外镇痛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组间进行术后疼痛评分、康复情况的比较。结果:实验组同比对照组的术后4h、8h、24h、48h的VAS评分低,比其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差异方面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与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的方式可显著缓解妇科肿瘤术后疼痛,促进病情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普及。

  • 标签: 妇科肿瘤 术后康复 镇痛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膀胱肿瘤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单极组(80例)和双极组(76例)。双极组采用双极电切术,单极组采用单极电切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手术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生理指标(包括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红细胞压积变化、血钠浓度、输血率和凝血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包括电切综合征、深层肌肉、严重烧灼伪影)。结果两组手术切除时间、导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膀胱穿孔发生率、红细胞压积变化、输血率和凝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电切综合征、深层肌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极组的严重烧灼伪影发生率明显低于单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双极电切术在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手术切除时间和术后电切综合征等方面并不优于单极电切术,但双极电切术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严重烧灼伪影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闭孔神经 手术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肿瘤患者放疗前后 LPA水平的变化及放疗对肿瘤患者血浆 LPA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患者 110例,根据患者肿瘤类型分为转移性脑肿瘤组( n=55例)、原发性肿瘤组( n=55例)与非脑肿瘤组,均给予调强放疗或三维适形放疗进行治疗,在放疗前后均检测患者的血浆 LPA水平,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原发性脑肿瘤组放疗前后的血浆 LPA水平对比差异不明显( P> 0.05),转移性脑肿瘤组放疗后的血浆 LAP水低于原发性脑肿瘤组( P< 0.05),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原发性脑肿瘤组( P< 0.05)。结论 不同肿瘤患者放疗前的血浆 LPA水平均呈现为高于放疗前,说明肿瘤患者的放疗效果能够通过血浆 LAP水平进行反映,临床应当给予重视,以来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 标签: 不同肿瘤 放疗 血浆 LAP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癌与良性肿瘤不同放射诊断方法的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到我院治疗的154例良性肿瘤及肺癌患者为本次实验的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随机的方式,将154例患者分为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且每组共有患者77例。而第一小组主要采用的是CT检查。第二小组主要是应用的是X线胸片检查,最后通过对两组患者不同影像学特征的检出率以及肺癌与肺部良性肿瘤鉴别诊断效果的有效对比,来对所采用的检查方式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结果:第一小组患者不同影像学特征的检出率要高于第二小组,而肺癌与肺部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果也要好于第二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肺癌与良性肿瘤患者来说,借助CT的方式来进行检查,能够更好地确保诊断的检出率,所以CT检查对于相关患者来说诊断价值更高。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放射诊断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