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老同学聚会拍的照片你自己看吧,哈哈,查看请点开下面链接……”这是一款名为“相册”的木马病毒,只是窃取个人信息的渠道之一。欺诈电话与手机恶意程序相结合的复杂欺诈,大规模爆发的勒索软件,媒体曾报道过的网络运营平台泄露宾馆住宿记录等,网络的发展,使公民的个人信息面临着巨大的泄露风险。

  • 标签: 个人信息 网络运营 木马病毒 欺诈 恶意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日渐严重,为有力打击相关犯罪,《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一罪名,最近发布施行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进一步对该罪名的具体适用作了全面规定。本文通过对北大法宝收录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案件特点和实务难题,并就此提出对策建议界定公民个人信息类型,慎重认定信息数量及其真实性。

  • 标签: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特征 问题 建议
  • 简介:大数据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冲击,被巨大风险裹挟的个人信息也亟待法律的保护。然而,由于前置性法律的缺失以及信息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刑法被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廉价工具,刑法的功能定位也被模糊化。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明确刑法的边界,严格把控刑事制裁标准,慎用刑罚。同时要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构建一体化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模式。

  • 标签: 大数据时代 个人信息 刑法边界
  • 简介: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针对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手段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阻碍了法治社会建设进程。围绕公民个人信息相关内容,结合《刑法修正案九》分析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修正考察及其公民个人信息在实践中的刑法保护困境,探索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措施,以切实保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

  • 标签: 公民个人信息 刑法 保护措施
  • 简介:公民信息泄露导致电信诈骗、网络诈骗、非法调查等软暴力,并催生抢劫、绑架、敲诈勒索、暴力讨债等硬暴力,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重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司法机关、职能机构、相关组织和个人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健全法律,改进技术、完善手段等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治理公民信息泄露的能力和水平。

  • 标签: 公民个人信息 泄露 危害 治理
  • 简介:人格尊严和信息自由是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主要法律价值,二者之间的矛盾可以还原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构成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背后最核心的价值冲突。确保个人信息安全,维护人格尊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而追求个人信息自由流通,是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要求。面对此价值困境,我国应当在保障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兼顾信息自由,这是回应现实问题、保护人格利益之必须。

  • 标签: 个人信息保护 人格尊严 信息自由 价值冲突
  • 简介: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得到了广泛利用。人们在搭乘便利车的同时,个人信息也正遭受更严重的威胁,信息主体极易成为“信息的裸体人”。2017年3月15日,全国人大正式通过《民法总则》,第111条专门规定个人信息保护规则,首次从民事基本法层面提出个人信息权。而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不只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更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个人信息定义存在隐私权说、所有权说、人格权说等。而个人信息权则包含自决权、获取权、知情权、保密权、干预权、收益权、获得救济权等。

  • 标签: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权 法律属性
  • 简介:在网络用户快速增长和公民个人信息经常在网络中遭受侵害的背景下,加强网络个人信息安全法律保护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在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在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和不足。因此,应积极研究和学习借鉴国外关于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立法状况和相关经验。本文基于民法视角,结合中国网络信息安全具体实际,就加强我国网络个人信息民法保护提出一些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 标签: 网络 个人信息 民法保护
  • 简介:其实,受到困扰的并不止张琳萱—人,和她一个医院生宝宝的产妇们都接到了不少骚扰电话。这些骚扰电话全都是一些和新生儿有关的产品和服务,看来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推销。

  • 标签: 新生儿 个人信息 骚扰电话
  • 简介: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的财产价值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呈现出资料化、数据化的特点,国家机构、商业组织和他人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存储、传输、处理、利用也变得更加经常化、普遍化、简易化。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里,如何保障自己的信息在被合理运用时正当权利不被侵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早已在其他国家受到长久关注,而我国相关法律在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个人信息的宪法保护任重道远。

  • 标签: 个人信息 隐私权 宪法保护
  • 简介:近日,山东省胶州市公安局网警大队成功打掉一起跨省特人网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16名犯罪嫌疑人.打掉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一作室2个、“黑簪莘”源头1个,鹰汪缴获公民手持本人身份旺正反面照片、银行卡信息等公民个人信息220万余条。

  • 标签: 个人信息 山东省 关键词 链条 犯罪嫌疑人 非法买卖
  • 简介:摘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与公众生活的密不可分,公民个人信息被当作具备财产价值的“商品”,不仅广泛体现于商业用途,更被不法分子当成犯罪的工具或媒介。近年来出现的“徐玉玉案”、“清华教授被骗1700万”,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对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拟以上海市2010年至2017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裁判文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刑事保护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未来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实现路径。

  • 标签:
  • 简介:4月20~2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和APEC工商理事会联合举办的“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是依法维护公众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积极应对公众信息泄露事件多发的迫切需要。

  • 标签: 个人信息保护 国际研讨会 管理局 中国人民银行 国际金融公司 APEC
  • 简介: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到来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需要,《民法总则》增加对个人信息给予法律保护的专门规定。个人信息权载入民法典,这对于维护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避免信息主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遭受侵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法总则》第111条从正面对个人信息权的确认,为公安机关处理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依据;第111条对权利相对方即任何组织和个人所负有义务的明确,有利于强化公安机关保护个人信息的责任。

  • 标签: 民法总则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个人信息权 隐私权 个人信息安全
  • 简介: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呈现高发态势。然而,我国刑法对此类犯罪存在较多模糊性、概括性表述,导致入罪门槛不清晰、量刑标准不明确、信息数量认定难、自由裁量不当,掣肘司法人员准确适用法律。《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实践中的争议问题、统一了刑罚的适用标准,为精准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奠定了法律基础。为此,有必要结合办案实践,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的法律适用要义作重点分析,如公民个人信息分类制度、信息累计计算规则、直接认定规则、适用时效、合法经营的出入罪标准等,从而为准确适用本罪提供参考。

  • 标签: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批量信息 直接认定规则
  • 简介: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媒体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也时常出现。媒体记者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阻却事由应为业务正当行为。通说对"业务"的内涵界定存在偏差,"业务"之内涵应予以限制,只有具备特别资格、知识或身份者实施的活动才可归为"业务"。"正当"的判断应借鉴比例原则,首先判断业务行为是否与公共利益具有关联性;其次判断是否为最小侵害的选项;最后判断是否能够带来整体社会更高的利益。

  • 标签: 业务正当行为 阻却违法事由 个人信息 公共利益
  • 简介:《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一条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将首次作为民事权益的一种被纳入民事领域的最高立法保护。但学者们对于是否确立“个人信息权”仍有争议。针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有必要确立个人信息权并与隐私权相区分。我国还缺乏一般性规定;个人信息权的保护还处于消极保护权能,未谈及积极保护权能,信息利用必须经过信息主体的同意;信息利用者在利用的过程中未涉合目的性原则;还需进一步完善监督与追责制度。

  • 标签: 个人信息权 法律框架 《民法总则》 信息主体同意权 合目的性原则
  • 简介:在民法总则已经确立“公民个人信息权”的基础上,应当实现刑法对这项公民基本权利的独立保护。从严解释“间接可识别信息”,信息所反映的内容应具体到“特定自然人”。信息的价值体现在使用过程中,在遇到信息内容竞合时,要从信息的具体用途来判断信息类型。在犯罪对象从个体化向海量化飞跃中,信息数量的认定应由传统“精确计量”向“等约计量”转变。

  • 标签: 大数据 公民个人信息权 惩治困境 解决路径
  • 简介:根据我国刑法,“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是判断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前提。为了明确“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含义,侵犯个人信息刑事案件法律适用司法解释第2条将部门规章与法律、行政法规一并纳入其中,该司法解释的这一扩张性规定虽然契合了惩治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现实需要,却背离了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为此,应当对该司法解释第2条的内容作限缩解释,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仅限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部门规章只有在对法律、行政法规中的规定予以明确、细化的情况下,才能与法律、行政法规一起作为判断行为是否“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

  • 标签: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罪刑法定原则 空白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