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PTSD是近十年来在中国精神病学界逐渐引起重视的一种反应性精神障碍.随着国外对PTSD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始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文章对中国PTSD的流行病学、神经生物学基础、病因学以及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作了初步总结和探讨.

  • 标签: PTSD流行病学 神经生物学基础 病因学 诊断和治疗
  • 简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易经》中卦辞和爻辞所运用的象征或比喻与无意识所表达的原始认知是相通的,《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具有改变思维方式和心灵暗示功能。道家的“无为”和“自然”思想对于矫正人的认知方式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禅宗有关人心本体和现象的认识对于人类心灵的净化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根据。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可在现代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文化心理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心理学思想 《易经》 积极作用 暗示功能
  • 简介:中国传统并没有西方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心理学,也没有纯粹的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关注的是人,而对人的关注则不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因此,尽管中国传统没有纯粹西方意义的心理学,但是若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其心理学思想还是非常丰富的。心性论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传统,对于心性理论的阐发,则离不开对于人之“情”的关注,在对心性论重视的前提下,对于情感问题的讨论也成为了传统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称之为情感心理学亦不为过。中国传统的情感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仅就传统对情感的产生、心理基础、生理基础的阐释略作梳理,以期对传统的情感心理学做一个概观的了解。

  • 标签: 心理学思想 中国传统 情感问题 情感心理学 心理学观 中国哲学
  • 简介:本文分析论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众面对社会的变迁转型所表现出的心理行为的适应和应变,深入探讨了社会民众心理行为应变的内在机制和深层动因。认为使民众对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变迁转型作出适应和应变的深层动因来源于民众自身内在需求愿望的满足和实现,民众心理行为应变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民众自身主观认知的自我调适,民众心理行为应变的主要表现在九十年代初前后及在经济、社会活动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的变化。

  • 标签: 心理行为 中国 改革开放 行为方式 内在机制 外在表现
  • 简介:采用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对中国和英国近万名(中国8937名,英国1035名)中小学儿童对待欺负的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国儿童对待欺负的态度比英国儿童积极。(2)儿童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女孩比男孩对待欺负的态度较积极;小学儿童对待欺负的态度比初中儿童积极。(3)儿童在欺负/受欺负关系中的角色与其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有联系。未参与者对欺负的态度最积极,其次是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而欺负者对待欺负的态度最消极;(4)儿童对受欺负者的同情多,而去帮助受欺负者的行为倾向少。

  • 标签: 欺负 受欺负 态度
  • 简介:本文首先分析了心理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及目前发展现状,然后主要地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取向:心理学史的角度,当今社会环境,以及异文化研究。文章强调,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及泛文化的知识互助在本土化研究中的作用。

  • 标签: 多元 研究取向 本土化研究 互助 心理学史 中国化
  • 简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中国人心理病理和中国心理疾病患者求助方式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欠国当前日益明显增多的心理疾病大有裨益。

  • 标签: 中国人 心理病理 求助方式 文化根源
  • 简介:提高老年人家庭沟通成效对促进健康老龄化,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与家庭带来的压力有重要意义。观看电视是中国老年人最主要的休闲形式及日常活动之一。结合心理辅导或者咨询的手段,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先进技术与普及优势,可以设计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老年人家庭沟通的辅导方法。

  • 标签: 中国 老年人 家庭沟通成效 辅导方法
  • 简介:运用匹配--伪装方法研究了外籍教师的口音对于中国学生关于外籍教师的印象形成的影响。被试是120名大学生。实验结果表明,外籍教师的口音在中国学生关于中外籍教师的印象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带有美国口音的外籍教师比带有英国口音的外籍籍都是在外貌特征、人格特点、教学能力和对学生的吸引方面获得学生更为肯定的评价。这一结果对于外籍教师的聘用和使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中国 学生 外籍教师 匹配-伪装方法 口音
  • 简介:中国的心理学是从外国传来的,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没有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我们要以人性观作为建构中国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借鉴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的历史经验;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才能保证中国心理学理论的顺利发展,最终建构、充实、发展起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 标签: 人性论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中国心理学 理论体系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了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及主观幸福感.结果显示,随着文化融入的进程,中国留学生对澳大利亚主流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国文化认同减弱;文化融入进程对个体取向没有显著影响,但通过主族和客族文化认同间接地减弱集体取向;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

  • 标签: 中国留学生 社会取向 主观幸福感 文化认同 融入 中国文化
  • 简介:本文从剖析中国人人际行为的两个显著特性——重“人情”和“关系”——出发,探讨了这些普遍性的特性和官员群体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并简要提出了几点监控职务犯罪行为的策略和思路。

  • 标签: 中国人 人际行为 职务犯罪 腐败现象 文化性格 公共权力
  • 简介:中西方的人格结构既存在相似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该研究根据杨国枢和王登峰探讨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大七”模型时所用的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表,经过化简,由410个形容词压缩为273个;并扩大了被试量,由原来的733人(项目与人数比为1:1.8)扩大为1511人(项目与人数比为1:5.5)。采用相同的评定方法、评定程序和统计方法,得到了完全相同的人格结构。采用另外的样本进行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也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由此揭示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及其与西方理论的差异,为系统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编制测量量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文中还比较了大学生被试和社会人士在各个因素上的分数差异。

  • 标签: 人格结构 词汇学假设 形容词评定 跨文化比较
  • 简介:中国社会人际关系进行研究日益呈多学科交叉态势。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也不再拘于微观的心理领域,亦开始注重社会文化深层原因对微观人际心理影响的探讨。本文对十几年来大陆学者关于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评析,以对中国人际关系研究的概貌有基本的认识,使人际关系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本文主要从大陆学者对儒家文化的人际关系影响的解读、中西人际关系文化比较研究及本土研究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 标签: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 社会文化 儒家文化 中西人际关系文化 本土文化研究
  • 简介:本文讨论了在香港和内地文化背景下,进行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在介绍凯利的思想时,中国学生通常倾向于借助具体的术语来理解理论,用定量化的方法来看待数据。这种情况似乎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精神相背离。但是,这种情况也表现出一些改变的迹象,更广义地讲,这是普通心理学主流的一部分,即定性的方法是富有吸引力的。作者认为,更多地考虑凯利理论的哲学假设和定性思想的价值,将能赢得更多的学生热衷于该理论在广为不同的实际情景中的应用前景。当然,凯利的理论中有一些术语还存在着翻译的问题,但这是可以解决的。

  • 标签: 个人建构理论 凯利
  • 简介:<正>为了加快我国心理学文献库的建设,1983年12月21—26日,中国心理学会文献编译出版委员会在广州召开了文献编译出版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部分委员及各地编译小组积极分子以及六个心理学刊物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心理学科普园地.大众心理学与外国心理学的编辑,并且邀请了全国各大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

  • 标签: 心理学报 中国心理学会 编译 工作会议 委员会 文献库
  • 简介:本文对台湾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等人从事的有关中国人个人现代性研究,从理论立场与研究策略、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与英克尔斯的比较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回顾和评论。

  • 标签: 中国人 杨国枢 社会变迁 个人 述评 现代性研究
  • 简介:<正>主编高觉敷副主编杨清陈泽川刘恩久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本书将于1984年8月出版。字数15万。估计定价0.60元。本书由潘菽、陈立、陈元晖、林传鼎、章益、胡寄南、张述祖、刘兆吉、陈孝禅等参加撰写,共选收条目110余条。主要内容有:一、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国现代心理学史,西方、苏联、日本心理学史;二、近代和现代心理学主要学派;

  • 标签: 心理学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中国现代 现代心理学 高觉敷
  • 简介:心理应对方式的研究是西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认为,在应付生活中的压力、紧张、灾难等情况时,人们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即对生活中的压力、紧张等问题给予解决,从而减轻这些问题可能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诸如改变别人的意见,制定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坚持自己的见解并按照自己的意见不屈不挠地工作,直到达到目的为止,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种是调节情绪的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的特点是不改变生活引起的压力、紧张等问题的本身,而是通过改变自己的情感或对问题的看法,接受并正视问题的存在,使之不会产生或产生较少的消极影响。人们通常使用的调节情绪的应对方法包括从积极的角度待人待事,寻求和接受他人的同情与理解;或者忘掉引起紧张和压力的事情本身。研究者们对这两种应对方式在解决生活压力和身心健康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心理应对方式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心理应对方式的变化及使用心理应对方式的个性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至于这两种心理应对方式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它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还是文化教育薰陶的结果,则还未引起这一领域的学者的注意。我们中国人在应付生活的压力、紧张等问题时是否也采取了这两种方式,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入手,结合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两种应对方式,对中国人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紧张、疾病、灾难等问题的应对方式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对文化因素在心理应对中的作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 标签: 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 人生观 调节情绪 道家文化 儒家
  • 简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将于2001年10月20日—25日在杭州举行。大会将进行换届改选工作。各单位会员1999年选举产生的代表有效。如需进行个别调整,请各地社会心理学会及专业委员会于2001年9月10日前以书面报告形式上报本次代表大会筹备小组审议。

  • 标签: 会员代表大会 社会心理 学会 学术年会 中国 200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