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地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文艺思潮也有更迭发展,两者之间更有关系可寻。本文通过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风演变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揭示无论是风调雨顺的地理环境,抑或是灾异多发的地理环境,都将对当时的文学思潮产生巨大的影响。

  • 标签: 地理环境 文艺思潮 文凤演变
  • 简介:青岛有许多著名景点,但要说起这座城市的地标,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开埠初期就修建的栈桥,再一个就是1997年建成的五四广场。

  • 标签: 五四运动 青岛 景点
  • 简介:书信作为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早在先秦史籍中就有著录。两千多年来,先人们留下了极为丰富而有价值的书信,它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的时代风貌,表明了人们的各种思想感情,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信是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信件和其它作品不同,很少隐译。它的价值在于原始,是写信人思想行为是最原始形态的记录。有的书信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还具有珍贵的文物艺术价值。这里介绍的两封书札:是1920年“五四”运动前后黎元洪和郑庆名分别写给当时中国驻日公使的书札。一、黎元洪致景高札景高公使执事:惠书展悉。小子东来,多劳照拂,正深感

  • 标签: 書札 景高 少隐 艺术价值 时代风貌 写信人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出现“文化转向”(culturaltum)的理论思潮,学者们格外重视对地理现象进行文化层面的解释,视觉分析(visualanalysis)等定性方法(qualitativemethods)得到较多的应用。旅游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地理现象之一,旅游地的视觉表征(visualrepresentation)成为“文化转向”思潮中最活跃的研究议题。西方学者援引地理学、符号学、语用学以及社会批判学派等诸多理论,将旅游营销图片作为“文本”(text)进行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揭示出旅游地是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一本质,阐述其被社会性地构建(sociallyconstructed)的过程和意义。国外同行的相关研究工作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旅游营销文本 地方 视觉表征 社会构建 文化研究
  • 简介:本文试图以苏州园林为例,剖析园林文学与园林旅游的关系,认为园林文学在对园林意境的点示、开拓、再现以及园林旅游的宣传、导游、开发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是急需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

  • 标签: 园林 文学 意境 旅游 开发
  • 简介:<正>一本名为《中国旅游文学新论》的新书,日前已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通过收入该书的系列论文,该书作者刘德谦教授对中国旅游文学史和中国旅游史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多与他人有异的结论.诸如学者和读者都感兴趣的这样一些问题——我国的第一篇游记是哪篇?《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旅游指南”吗?《山海图》是不是古代的导游图?我国在秦汉时代有没有出自旅游动机的旅游活动?黎民百姓在那时能否也享受有旅游的欢乐?秦汉时代用什么词语来称呼旅游?史称“凿空”的张謇是否真是开通西域道路的第一人?《史记》中的条支“弱水”在哪里?“不甚可解”的曹操《步出夏门行》的“艳”,为我们展示的是什么内容?谢灵运是否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开山鼻祖?《文心雕龙》的“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指的为什么不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始源?

  • 标签: 旅游文学 《文心雕龙》 《山海经》 秦汉时代 《史记》 山水文学
  • 简介:全国中级导游员《汉语言文学知识》统考试题。其题型和分值与大纲要求完全一致:单选(4选1)44题(每题1分)、多选(5选2、3或4)20题(每题1分)、填空20题(每题1分),论述2题(每题8分)。

  • 标签: 文学知识 汉语言 导游员 试题分析 中级 考试题
  • 简介:峻青,原名孙儒杰,字俊卿,1923年生于山东海阳县,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著有《黎明的河边》、《秋色赋》、《海啸》等多部作品。峻青,幼年家贫,18岁投身革命,曾参加过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是一位一手握笔,一手拿枪的老兵,也是位擅长写革命斗争题材的成就卓越的作家。

  • 标签: 当代著名作家 秋色赋 民族解放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黎明的河边 中国作家协会
  • 简介:本文通过对照《老残游记》原文,将其中涉及到的与济南有关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梳理。通过梳理发现,《老残游记》中所提到的旅游资源大多已在成熟景区之内,少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湮没无存。因此,本文建议,根据《老残游记》开发济南文学旅游资源应在现有景区建设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提升,并结合“全域旅游”思路,打造“老残游记文学旅游模式”,为泉城旅游增加文学色彩。

  • 标签: 《老残游记》 文学旅游资源 全域旅游
  • 简介:20世纪40年代,《康导月刊》中的边疆文艺接连问世。战争背景下,抗日救亡一度成为边疆文艺的重要内容。为加强边省与内地的联系、交流,凸显西康大后方的重要作用,边疆文艺也推出了大批展示当地特色的作品,边省风土人情得以集中展示。抗战建国的洪流中,边疆文艺成为国人审视西康的窗口,也是边省同胞接触现代文学、观念的孔道,它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作用,体现了边疆人士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出康省政府强烈的地方意识,国家权力渗入西康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 标签: 西康 《康导月刊》 边疆文艺
  • 简介:文学文本中隐藏着地理“密码”,通过特定理论解读文学文本,地理学者可以窥见某些重要的人地关系和社会地理问题。“想象的地理”理论是文学文本解读的重要工具,文章通过梳理依托这一理论解读文学文本的英文地理文献,发现该理论的引入使文学文本的地理学分析逐渐产生后殖民主义分析流派,而地理学者在运用这一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时,也从想象地理的异质性和物质性、想象地理的社会建构与重构、想象地理的地方特殊性和情境特殊性、想象地理与性别和性取向的关联等方面拓展了该理论,此外,地理学者还探讨了文学体裁对想象地理的影响。通过这样一个知识脉络的梳理,文章冀图对中国地理学者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一个借鉴。

  • 标签: 文学地理学 想象的地理 文本解读 后殖民批判 萨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