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出现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经。血行转移一般发生于胃癌晚期。当癌肿侵透浆膜后,癌细胞可脱落,种植于腹膜、网膜或其他脏器表面,形成种植转移。胃癌转移的程度是判断病期、选择手术方式以及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 标签: 亚临床转移 胃癌患者 临床研究 转移规律 胃癌转移 种植转移
  • 简介:近来有研究表明检测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可以作为是否存在血道转移的指标,发现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只表达VEGFC,从102例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的606个淋巴结中进行CEA检测发现

  • 标签: 临床检测 检测进展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根据以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首发症状的脑转移瘤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深入检查,确立疾病原发病灶得到及早治疗。方法结合36例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过程进一步检查进行分析。结果脑转移瘤在临床诊断中易与脑血管疾病、原发脑肿瘤相混淆,确定脑转移瘤后应完善检查,寻找原发病灶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避免疾病的误诊误治发生。

  • 标签: 脑转移 原发病灶 误诊误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介绍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方法按照骨转移的治疗目的和原则,对骨转移的放射治疗和外科治疗。结果效果良好。

  • 标签: 骨转移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甲亢患者的特点、诊断与治疗,旨在提高人们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了我院初次诊断23例临床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12个月,TSH水平恢复正常12例,占52.3%(12/23)。结论临床甲亢的特点是T3、T4正常,TSH降低,无典型甲亢的临床表现,易被忽视,所以要提高认识,及早诊断,合理治疗是关键。

  • 标签: 亚临床甲亢 临床特点 TSH 自身抗体
  • 简介:由于移植技术提高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越来越不典型,出现了大量临床排斥反应。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出现临床临床排斥反应是移植肾早期慢性病变和晚期排斥反应的强力诱因。如何早期发现临床排斥反应并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也是提高移植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肾移植 亚临床排斥反应
  • 作者: 侯传珂 巩贯忠 王俪臻 苏亚 卢洁 尹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部,泰安 271016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物理技术科,济南 250117,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物理技术科,济南 25011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进行脑转移瘤(BMs)靶区分割的可行性,为BMs患者基于血流灌注异质性引导个体化放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6例BMs放疗患者,肿瘤内部有坏死组55例,无坏死组41例,每位患者放疗前行CT模拟定位及MR模拟定位。应用MIM Maestro6.8.8软件分别在强化T1WI图像和T2 Propeller图像中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及肿瘤坏死区(GTVN),二者相减得肿瘤实性区(GTVS)。应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的脑血流量图确定高灌注区(GTVH)与低灌注区(GTVL)。比较有、无坏死组靶区体积、占比及各靶区相关性。结果有、无坏死组GTV分别为19.56、7.34 cm3,GTV与坏死的ROC曲线AUC达0.749。有坏死组GTVN、GTVS、GTVH、GTVL占GTV比分别为20.47%、79.53%、33.03%、46.50%(P<0.05),其中GTVS与GTV的r值达0.963,GTVL与GTV、GTVS的r值分别达0.849、0.840,高于GTVH与GTV、GTVS的r值0.683、0.764(均P<0.05)。无坏死组GTVH占GTV比高于有坏死组(58.95%∶33.03%,P<0.05),GTVL占GTV比略低于有坏死组(41.05%∶46.50%,P>0.05)。GTVH与GTV的r值高于GTVL与GTV的(0.776∶0.574,P<0.05)。结论MR-3D-ASL可以定量分析BMs肿瘤靶区内异质性血流灌注,可用于指导靶区分割及肿瘤局部靶区剂量提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 亚靶区分割 肿瘤转移,脑/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埃塞的民族问题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提格雷人和阿姆哈拉人都是埃塞俄比文明的创造者和载体,被统称为阿比西尼亚人。然而随着阿姆哈拉人向南部地区的扩展,北方地区的提格雷人的优势地位一落千丈,这种政权分享的不平衡造成提格雷人与阿姆哈拉人的族群冲突。本文通过梳理提格雷人争夺权力的历史,阐述埃塞俄比的族群问题。

  • 标签: 提格雷人 阿姆哈拉人 族群冲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构建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进行转移概率的风险组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3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9例,女184例;中位年龄为64岁,年龄范围为41~81岁。基于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其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一致性指数评估。根据列线图模型对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总分进一步行递归分割分析,构建决策树模型对患者进行风险组分析。观察指标:(1)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2)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3)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4)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决策树模型的构建及转移概率的风险组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经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后,应用RStudio 3.4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1)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443例患者中,89例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0.09%(89/443)。(2)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肿瘤长度、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学T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和胸部淋巴结转移是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χ2=12.177,Z=-2.754,-4.218,-4.254, χ2=3.908,33.025,30.38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脉管侵犯和胸部淋巴结转移是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2.165,3.442,2.876,95%可信区间为1.380~3.396,1.787~6.633,1.631~5.071,P<0.05)。(3)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应用多因素分析结果筛选指标,包括肿瘤位置、脉管侵犯和胸部淋巴结转移,构建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46。校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与实际淋巴结转移概率吻合度较高。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阈值为0.001~0.819时,应用该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好收益。(4)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决策树模型的构建及转移概率的风险组分析:决策树模型根据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将患者分为6个风险组:A组,无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无转移;B组,无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1~3枚;C组,无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4枚;D组,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0~2枚+肿瘤位于胸上段或胸中段;E组,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0~2枚+肿瘤位于胸下段;F组,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3枚。A组为低危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为11%;B和D组为中低危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分别为27%和21%;C和E组为中高危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分别为56%和55%;F组为高危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为80%。结论肿瘤位置、脉管侵犯和胸部淋巴结转移是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脉管侵犯对腹腔淋巴结转移影响最大,胸部淋巴结转移数目次之,而肿瘤位置最小。构建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及决策树模型可将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分为6个风险亚型。

  • 标签: 食管肿瘤,鳞癌 腹腔淋巴结转移 胸部淋巴结转移 脉管侵犯 预测模型 危险因素 风险分层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肺转移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肺转移瘤病人共4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肺转移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相关肿瘤的原发位置主要为妇科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分布位置主要为左肺位置。肿瘤数目常见单发转移灶。结论:肺转移瘤的原发位置较为多样,而妇科生殖系统、下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最为常见,且病人的病灶分布位置也主要集中于左肺。

  • 标签: 肺转移瘤 临床病理特点 肺部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脑转移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肺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2001年11月至2005年9月住院的20例肺癌脑转移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癌脑转移发生率为37%,20例病理确诊者中以腺癌最多见,占45%,依次是小细胞肺癌25%,鳞癌30%,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占肺癌脑转移50%,肺癌脑转移常为多发病灶,以额叶、顶叶及颞叶多见。综合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减轻或消失,可延长生存2—8个月。结论肺癌脑转移预后差,及时发现及合理治疗可减轻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 标签: 肺肿瘤 肿瘤转移 脑肿瘤 综合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转移癌的常见病因、临床特点。方法对56例经磁共振、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检明确诊断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腰痛32例,胸痛10例,四肢疼痛6例,贫血50例。找到原发灶50例,不明病灶6例。结论骨髓转移癌常伴有胸腰部位疼痛、贫血。骨髓转移癌最常见的原发病灶是肺癌、胃癌、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对骨痛、贫血的患者常规骨髓穿刺涂片、骨髓活检可早期发现骨髓转移,有助于及时诊断及治疗。

  • 标签: 骨髓转移癌 骨痛 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癌脑转移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本室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病例164例,整理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采用放、化疗结合疗效明显比单一进行放疗或化疗好。相较于无效组即SD+PD病人,治疗有效组即CR+PR病人的生存期长得多(P<0.05)。结论对出现脑转移的肺癌患者推荐采用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其临床效果显著。同时要密切注意病人情况,严密观察其症状,合理指导治疗,以保障有效治疗。

  • 标签: 肺癌 脑转移 放疗 化疗 预后 生存期
  • 简介:背景和目的:肺癌脑转移发生频率较高。本文总结肺癌脑转移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0年12月本院400例肺癌脑转移临床资料。结果:肺腺癌的脑转移发生率:腺癌41.3%,小细胞癌23.5%,鳞癌21.8%,鳞腺癌7.8%,未定型5%,肺泡癌0.8%。单发脑转移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运动感觉障碍及意识障碍。肺部原发灶未治疗组平均3.1个月出现脑转移,治疗组平均7.4个月出现脑转移。脑转移灶手术切除或γ-刀治疗辅以化疗/放疗的中位生存期及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1.1月,30.7%和15.2%,10.9月,31.6%和10.6%。结论:肺腺癌最易发生脑转移,肺部原发灶的治疗可以延缓脑转移的出现,部分病人采用脑转移灶手术或脑γ-刀辅以化疗/放疗效果较好。

  • 标签: 肺癌 脑转移 治疗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研究分析泰素联合双氟脱氧胞苷在治疗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主要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治疗的64例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通过临床对患者进行静滴3小时的规格为60mg/m2泰素注射液。在治疗期中,在第1天和第8天使用注射用盐酸双氟脱氧胞苷800-1000mg/m2少于1个小时的静脉滴注。进行21天治疗之后,重复进行。通过WHO标准为衡量依据来对治疗效果和毒性进行判定。结果CR为3.125%,RR为46.875%,DCR为84.375%,PR为43.75%,PD为15.625%,SD为37.5%,中位没有进展生存期5.6个月。结论不难看出,泰素联合双氟脱氧胞苷对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很好。

  • 标签: 泰素 双氟脱氧胞苷 转移性乳腺癌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临床抑郁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临界状态,其相关死亡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此外,临床抑郁人群相较于普通人群有较差的生活质量以及较高的抑郁障碍转归风险。因此,对于临床抑郁的积极干预很有必要。目前认为,心理干预相较于药物干预能够更好用于临床抑郁干预实践,但目前暂无基于循证支持的临床抑郁心理干预的综述性文献以供实践参考。心理干预作为临床抑郁干预的主要手段,方法多样、受众类型覆盖面广、效果确切,可以有效应用于临床干预实践。目前认为对临床抑郁有确切干预效果的心理干预策略具体包括:认知行为干预、问题解决干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注意偏向修正训练、基于传统心理干预理论框架的自助干预策略和基于电子邮件的自助干预策略激励措施、基于网络平台的临床抑郁综合性心理干预、基于各类心理干预办法的临床抑郁阶梯干预等。未来的研究应当围绕各种心理干预的不同缺陷,对临床抑郁心理干预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革新和开发。以基于网络的结构化综合性心理干预自助平台为代表的多种心理干预办法融合式心理干预策略的构建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开展。

  • 标签: 亚临床抑郁 抑郁障碍 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干预
  • 简介:摘要临床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通常指患者无ILD相关临床症状,但CT扫描时发现有肺间质异常(ILA)的早期疾病状态。近年来,随着CT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患者被发现。由于一些临床ILD可进展为有临床意义的ILD,或者出现急性加重甚至死亡,因此需要对临床ILD患者进行关注、评估与管理,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综述临床ILD相关文献研究,对其术语的标准化、评估与管理策略及现存问题进行汇总及展望,以期能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柱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近年来,微波消融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包括适应证的选择、消融的功率、消融时间以及温度的控制等。为规范治疗、提高疗效、降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组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骨与软组织肿瘤及介入领域的方法学专家制订本临床治疗指南。本指南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方法和卫生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 RIGHT)遴选出我国骨科、肿瘤科和介入科医生最为关注的15个临床问题,最终形成15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微波消融在脊柱转移瘤治疗的规范化与科学性。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