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投射测验法分离出两类不同性质的人格,然后通过效价匹配实验和错觉关联实验,初步探讨了人格对他人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跨性格、能力等不同人格属性有共通一致的;(2)固存的反面就是渐变,它们是同一维度的两极;(3)与渐变观者相比,固存观者更易以一种评价性方式知觉他人信息;同时,渐变观者不像固存观者那样对他人特质作出静态判断,而是集中注意力于理解他人行为发生的动态过程。

  • 标签: 内隐人格观 他人知觉 投射测验 效价匹配 启动效应
  • 简介:摘要:钱某,男性, 34 岁,第三次入院

  • 标签:
  • 简介:借鉴学习的研究成果,分析运动员心理技能习得的学习优势,并提出关于如何改进心理训练、如何评价心理训练效果的建议,为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科学化提供了思路.

  • 标签: 心理技能训练 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 简介:近年来对创造性的实证研究,是创造学与心理学研究中最令人激动的发展之一。该文首先介绍了创造性的定义,然后回顾国外封创造性的研究,最后总结了系列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 标签: 创造性内隐观 心理学 审美观 幽默感
  • 简介:该研究采用自编的《人格理论调查问卷》和"白谎测验材料",考察大学生的人格理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以及特质性质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人格理论存在实体的趋势;2)相比弱实体观者,强实体观者对消极特质人物的行为解释存在显著的"特质判断倾向",对积极特质人物的行为解释则不存在"特质判断倾向";3)在推测、解释他人行为时,强实体观者比弱实体观者更加关注或强调某种心理状态;4)无论是强实体观者还是弱实体观者都对积极特质人物的行为解释更多地使用了"利他动机归因",而且都强调"利他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而对消极特质人物均更多地使用"稳定特质归因"。

  • 标签: 心理理论 内隐人格理论 实体观 特质性质
  • 简介:已有关于信任修复的研究多从违背方角度分析信任修复努力与修复效果的关系,对信任方特质的关注相对较少,更少有研究采取双向视角考察信任修复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立足于企业员工违约跳槽的信任违背情景,以38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取2(信任方内人格理论:实体论vs.渐变论)×2(违背方道歉方式:归因vs.外归因)的被试间设计,通过角色扮演法,考察了信任方的人格理论和信任违背方的道歉方式如何共同影响信任修复效果。结果显示:相对于外归因的道歉方式,归因的道歉方式的修复效果更好,且这在当信任方是实体论者时更突出。本研究结果支持了信任修复效果的跨文化差异,对丰富信任修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一定启发意义。

  • 标签: 信任修复 内隐人格理论 道歉
  • 简介:为考察智力和人格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抑郁的影响,采用智力和人格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抑郁量表对62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如下:(1)变量中心的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大学生智力和人格仅对积极应对的预测作用显著。(2)为考察智力和人格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组合类型,采用个体中心的分析思路对智力和人格得分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可将大学生的划分为四种类型:智力/人格固存型、智力/人格适中型、智力增长/人格可塑型、智力固存/人格可塑型。四类大学生在智力上的得分两两差异显著;除智力增长/人格可塑型与智力固存/人格可塑型外,四类大学生在人格上的得分也两两差异显著。(3)智力增长/人格可塑型大学生的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大学生,而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低于其他三类大学生;智力固存/人格可塑型大学生的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大学生。

  • 标签: 智力内隐观 人格内隐观 应对方式 抑郁 大学生
  • 简介:本研究采用社会效度的方法对244名幼儿教师创造性儿童特征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幼儿教师创造性儿童特征的主要包括11个因素,涉及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认知;人格;外在行为表现;对外界环境的态度等方面。幼儿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性儿童对环境的探索和好奇。幼儿教师创造性儿童特征的中没有出现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但与智力等认知特征联系紧密,在创造性与破坏性的关系上表现出一种模糊甚至矛盾的态度。机体变量对幼儿教师的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幼儿教师 创造性儿童 创造性儿童的特征 教师的内隐观
  • 简介:在扩充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集体主义概念内涵,挖掘“集体”的具体指向,明确“集体”构成.研究一通过40个被试的访谈和质性分析,得到集体主义概念五个方面内容(集体认同、集体优先、联结信念、责任与义务、发生的条件),指出“集体”的具体指向为泛集体和关系集体,集体主义程度与冲突情境有关.研究二通过102份问卷调查和聚类分析,得到三类集体,即关系比较亲密集体(由母亲、亲兄弟/姐妹、配偶、好友构成)、关系一般集体(由认识的人、亲戚、同事、邻居构成)和关系疏远集体(由本地陌生人、国外陌生人构成),并进一步明确了“集体”的具体构成.结论认为:集体主义概念内涵包括集体认同、集体优先、联结信念、责任与义务、发生的条件五个部分;集体主义中的“集体”由泛集体和关系集体构成,其中关系集体又分为关系比较亲密集体和关系一般集体.

  • 标签: 集体主义 内隐观 关系集体 泛集体 聚类分析
  • 简介:作为社会认知领域的一部分,自尊是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目前,自尊的研究在方法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在研究成果上主要集中于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对照性研究,自尊的应用性研究两方面。本文拟就自尊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已有研究成果作尝试性探讨。

  • 标签: 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自尊 内隐联想测验
  • 简介:学习是无意识参与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外显学习是需要有意识努力与参与的。和外显学习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完全隔离的状态,而是有着一定的联系和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外显的动态权衡学习可以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语法教学中运用动态权衡理念,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促进语法知识向语法能力的转化。

  • 标签: 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动态权衡 语法教学
  • 简介:联想测验是一种新的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在内社会认知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应用联想测验在对内刻板印象、态度、自尊以及攻击性的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对内联想测验本身存在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它在内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

  • 标签: 内隐联想测验(IAT) 内隐刻板印象 内隐态度 内隐自尊 内隐攻击性
  • 简介:研究采用2(人名:汉族VS藏族)×2(特征词:藏族刻板词VS非藏族刻板词)被试实验设计,以“人名——特征词”的词语配对构成词表作为试验刺激,采用“学习——再认”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研究探讨了汉族被试在记忆和再认不同实验刺激中出现的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采用信号检测论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回忆再认中存在显著的错误记忆,这说明被试存在内化的民族刻板印象。结合开放式调查结果,研究认为这一民族刻板印象总体是良好、积极的。

  • 标签: 民族刻板印象 内隐 错误记忆 信号检测论
  • 简介:文章简要介绍了自尊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研究范式,介绍了目前自尊与外显自尊对个体心理行为的交叉影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在内自尊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内隐自尊 内隐联想测验 心理健康
  • 简介:“我们所知道的多了我们所能言传的。”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波兰尼(M.Polanyi)就提出了这个我们有着共识而又忽略的命题。如今,知识已成为被探究和揭示着的新的知识领域,它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认识。探讨知识的性质特点及其与教师的关系,并以此反思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内隐知识 教师教育 教育模式 自我意识 自我反思 教师专业成长
  • 简介:采用标准化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卷进行外显态度测量,以单类联想测验(SC-IAT)进行内态度测量,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外显、双重态度的状况及两者关系.研究发现:外显态度上,多达84.9%的被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持有积极态度;而态度上,仅有59.3%的被试持有正向态度,存在25.6%的被试外显态度和态度测量结果不一致,出现分离效应(Z=-4.690,p〈0.00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外显态度和态度均积极肯定,但相关不显著,是两个独立的认知结构和评价系统.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外显态度 内隐态度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
  • 简介:幼儿园教师所持有的创造性儿童画特征的对他们在绘画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社会效度的方法,调查了125名幼儿园教师关于创造性儿童画特征的,结果表明:(1)幼儿园教师对创造性儿童画认同的最重要的前10个特征依次是:想像力、反映孩子的个性、表达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构思大胆、幼儿能根据画解释丰富的意思、内容丰富且生动、让看画的人有很多的遐想空间、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主延伸进行创作、反映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敢于探索等;(2)幼儿园教师有关创造性儿童画特征的结构表现为:独立自主创作且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表现方式独特、技巧相对成熟;(3)个体变量对幼儿园教师有关创造性儿童画特征的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幼儿园教师:创造性儿童画:内隐观念:绘画教学
  • 简介:改革开放在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现代人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内心的素养。返王维,我们能找回自我。

  • 标签: 人格 浮躁 达观
  • 简介:先秦两汉所建立和崇尚的一种群体人格,而魏晋士人在生命意识的推涌下追求和建立理想人格——“自然”人格,这是魏晋人以“自然”为哲学底蕴的生命意识所决定的,将“自然”之道在人格生命深处内化为“真”。“自然”人格的表现为率性而为的真情、深情乃至殉情。

  • 标签: 魏晋士人 人格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