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王晓东在《理论导刊》2011年第10期撰文认为,权力来源于权利,二者既是“源与流”的关系,又是矛盾的结合体。从现实情况看,公共权力的无序扩张是以公民利的削弱为代价。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保证公共权力公共性的彰显,保障公民利的实现,需要在正确理解公民利和公共权力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公民利制约公共权力的机制,形成平衡的社会治理结构,以有效遏制公共权力公民利的僭越。

  • 标签: 公民权利 公共权力 制衡 冲突 《理论导刊》 社会治理结构
  • 简介:<正>目次一、作为身份的公民二、作为财产权的公民三、公民的契约维度四、公共信托:实现复合型公民的操作机制五、结论"要理解宪法(或政体),我们必须探寻国家的性质;而要理解国家的性质,我们必须考察公民的属性,因为国家是公民组成的实体"——亚里士多德

  • 标签: 共和主义 公民权 宪政 公共信托
  • 简介:海德格尔的纳粹事件是研究其思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切入点,只有进入到海德格尔从尼采那里所继承的悲剧境域之中,才能真正领会他对纳粹所造成的人道主义悲剧的独特理解,才可以更好地解释海德格尔在纳粹政权兴衰过程中所做出的"决断"。同时,这种分析有助于理解与他战争前后对纳粹态度"转变"几乎同步的"纯哲学"方面的"转向",理解他反对传统人道主义和现代性的精髓和思路,真正从其政治迷失中获得某种借鉴。

  • 标签: 人道主义悲剧 人道主义 海德格尔纳粹事件
  • 简介:为什么评论资本主义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因为这些关系影响着我们对反常性倾向(特别是同性恋经验)和现代性的理解。本文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但并不排斥其他传统,通过动力学的分析,表明我们的人类意识受束缚于人道主义观念的程度,从而有助于解释或支持更为普遍的性自由。

  • 标签: 性倾向 马克思主义 同性恋 家庭
  • 简介:宪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公民利的保护,公民利意识是依法治国的观念基础。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公民利意识的淡薄和缺失,存在着诸如制度、法律和历史文化传统等观念上的障碍性因素。要提高我国公民利意识,应着力于现代文化中法治观念的理性培养,大力宣传法为公民利服务的思想,积极维护司法公正,捍卫国家法律的尊严。

  • 标签: 公民 权利意识 缺失因素
  • 简介:本文以希尔写的约翰·康福德的诗为例分析了《公民摘要或备忘录》一诗中的施行语言、政治与诗歌的暗示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现代诗歌不能达到言语和行动的统一,但通过诗歌施行语言的暗示,诗歌却可以对公民和政治事务产生行动的效果。

  • 标签: 吉奥弗瑞·希尔 施行语言 诗歌 公民权力
  • 简介:摘要预付式消费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在给人们带来实惠和便利的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对此领域并未完全规范起来,缺乏必要的规范与监管,也比较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后果,带来大量消费纠纷和诸多问题,甚至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升级成为因诚信缺失导致的社会群体性事件,这些不和谐因素值得高度关注。

  • 标签: 预付消费 风险防范 公民权利保障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通过正常法律程序和法律途径表达和实现民众合理诉求,是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的复兴,决不仅仅在GDP的增长,而是以此为基础的民生、民主、民权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与适用,而权利救济是公民利实现的重要环节.

  • 标签: 权利救济 救济方式与途径 救济保障
  • 简介:文章分别对警察权和公民加以诠释。分析了警察权与公民既统一又冲突的关系,从警察权源自公民、保障公民、服从公民需要、接受公民监督等,归纳了二者统一的实质;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秩序价值与自由价值、自由裁量与权益评判、执法权威与消极对抗等矛盾,归纳了二者冲突的表征。论述了探求并实践警察权与公民平衡的对策,包括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和人权保障理念、提高法律意识和完善法律规制、以程序公正原则提升警察权的正当性和公信力、切实维护警察执法权威和执法权益等。

  • 标签: 警察权与公民权 平衡 社会法治 维度 既统一又冲突
  • 简介:平等的公民身份及权利保障是现代民族国家最为主要的连接纽带和认同基础,推进新时期我国公民的发展完善,有必要对公民保障的历史演进进行深刻的回顾、反思和认识。文章以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一历史阶段为区间,就公民保障的两种方式:权利宣言和实现机制进行一个宏观的描述,进而总结其生成发展的机制和演进特点,并为新时期我国公民的发展完善提供历史经验。

  • 标签: 认同基础 公民权保障 演进 特点
  • 简介: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不断演进的思想体系,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逐渐减弱,人道主义也走向没落。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在《远大前程》中,狄更斯通过皮普、郝维仙小姐、马格韦契的生命历程,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丑恶,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我们点亮了通往未来的人道主义复兴的明灯。

  • 标签: 人道主义 复兴 资本主义社会 蓝图
  • 简介:体现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式人道主义思路,本质上是一种类与个体二分的古典自由主义思路,它没有看到由劳动和财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历史观意义。而体现在《神圣家族》中的现实人道主义思路,则开启了从人的行动或实践的发生学角度来阐释人类发展的新思路,它是充分吸收法国大革命之历史观意义后的结果。尽管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滞后,马克思此时的这种思路还无法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路相媲美,但必须肯定的是,它所开启的基于人的实践的历史发生学视角,不仅使基于类本质的异化式思路成为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过去了的事件,而且它本身对于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路也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这种新思路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现实人道主义 异化 发生学
  • 简介:无论武装冲突如何被定性、被分类,关押在敌方阵营中战俘的待遇一直是武装冲突中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古代,敌军俘获的人没有任何权利,也没有战争囚犯这个概念。但如何对待战俘却不是一个新的挑战,甚至旧约全书中都要求给予在武装冲突中被俘获的人人道主义待遇。俘虏最初被视为获胜方战利品的一部分,并常被杀死或奴役。罗马人对待战争中抓获的俘虏非常残酷,但他也是最先意识到俘虏的经济价值并留用战俘的人。因为战俘传统上处于武装冲突中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其待遇是战争法特别关注的问题。在允许拘禁战俘的情况下,武装冲突法规定了保护战俘的详细条款。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比较和对比国际人道主义法和伊斯兰战争法中有关保护战俘的原则。

  • 标签: 战俘保护 国际人道主义法 伊斯兰战争法
  • 简介:《双城记》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一部力作,秉承了作者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风格.从对宽容、仁爱的赞赏和对复仇者泯灭人性的否定,可以看出作者主张用宽容和爱化解仇恨,反对以暴制暴,从而折射出作者本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 标签: 二元对立 仁爱 复仇 人道主义
  • 简介:2012年4月第二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曼彻斯特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会议着重讨论了威廉·莫里斯《生活之美》、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雅克·朗西埃《歧见》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四个文本,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讨论了人道主义思想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生活之美》 《歧见》 《审美之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农民群体在数量上是我国的主要群体,在社会地位和力量上却是我国的弱势群体。当前,我国农民的权益正遭到严重的侵害,农民群体无法享受与其他社会群体同等的社会服务和发展成果。而我国现有的法律规章和政策在农民权益的保障力度上远远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从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和农民政治参与权及农村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三方面对农民权益保障加以论述,浅要解析了农民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及我国农民权益保障的思路。

  • 标签: 农民权益 公共基本服务 农民组织
  • 简介:公民身份不仅是一种制度的、法律的规定,而且是一种身份认同。制度规定了公民身份的形式,把形式转化为现实,需要公民对其身份的认同。认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为促进公民身份的积极认同,需要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实现公民身份的'再造'。我们以公民身份形象、公民身份认同的内容和公民身份认同的心理要素为维度,建立三维立体的公民身份认同教育模型。

  • 标签: 公民身份 公民身份认同 公民教育 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简介:权力支配社会”是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社会史的一个关键性命题。“权力支配社会”的内涵可以从相互融通的三个层面加以界定,即权力系统、社会结构和观念体系。对传统社会控制和运行机制的反思是当代中国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缔造理性政治秩序与政治生活的重要一环和基础性工作。

  • 标签: 传统社会 王权主义 权力宰制 泛政治化 现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