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再植的成活率不断提高,并且十分普及,基层医院,偏远地区,高原寒冷地区均有大量成功病例报道。末节断指再植的成活率在95%以上,而吻合动脉的指尖再植的成活率就在95.8%,其采用指端动脉弓以远吻合一条动脉分支或指端动脉弓以近仅可吻合一条指动脉的指尖再植行远离吻合口侧指端侧方刨面放血指端动脉弓以近可吻合两侧指动脉的指尖再植于吻合口以近23cm结扎非优势动脉两种方法解决血循环维持。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取得很大成效。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吻合动脉的指尖再植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指端动脉弓以远吻合一条动脉分支或指端动脉弓以近仅可吻合一条指动脉的指尖再植行远离吻合口侧指端侧方刨面放血:指端动脉弓以近可吻合两侧指动脉的指尖再植于吻合口以近2.3cm结扎非优势动脉两种方法解决血循环维持。结果本组30例指尖再植成活29例,成活率96.7%。结论上述两种方法治疗吻合动脉的指尖再植成活率高,疗效确切。

  • 标签: 手损伤 再植方法 指尖离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科吻合动脉进行断指再植术后的处理方法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科2005--2011年26例28指病例护理对策和处理方法的准确应用。结果成活22例,成活率78.6%。结论及时处理和精心护理是吻合动脉断指成活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目的介绍甲根部断指再植的一种方法.方法对甲根部平面离断的25例病人,采用吻合一侧动脉,吻合口以远动脉弓发出的分支分别结扎,保留一条较细中央分支,不行静脉吻合动脉静脉化.结果25例中24例再植成活,1例坏死,成活手指外观、功能好.结论只吻合一侧动脉、不吻合指腹静脉、吻合口以远动脉弓发出的分支分别结扎保留1条较细中央分支的断指再植方法,手术省时、有效.

  • 标签: 断指再植术 甲根部 血管吻合 手术方法 显微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手指末节YamanoⅠ区断指再植手术患者行吻合动脉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我院收治的64例手指末节YamanoⅠ区断指再植手术患者,“双盲法”分埋藏组(传统埋藏法,n=32)、科研组(吻合动脉,n=32),两组疗效比较。结果:科研组断指恢复有效率(96.88%)、满意率(93.75%)高于埋藏组(81.25%)、(75.00%),P

  • 标签: 仅吻合动脉 手指末节YamanoⅠ区 断指再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指末节离断再植术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对42例(51指)末节手指离断患者采取断指再植术并进行指端侧小切口放血,加强术后心理护理、指端血运的观察、疼痛护理、夜间观察,预防血管危象的发生。结果成活49指(96.07%),失败2指(4.93%)。结论严密观察再植指血液循环,做好指端侧方小切口放血的管理,预防术后疼痛,是患者成功康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手指末节离断 再植术 小切口放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骨髓腔放血在吻合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指尖离断再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9年5月,共收治20例23指指尖离断,离断指尖完整,彻底清创后,远、近端骨髓腔适当扩髓,将1或2枚7号注射针头用倒打法自指尖插入至骨髓腔,吻合指掌侧固有动脉(或静脉动脉化)行指尖再植,术后通过注射针孔渗血,改善静脉回流。术后抗感染、抗凝、抗痉挛等治疗,并患肢保暖、抬高患肢等处理,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本组共23指指尖离断再植,其中21指成活,2指坏死,成活率91%。术后随访6~12个月,成活指指甲生长良好,无畸形,指腹饱满,痛、温觉恢复,TPD达5~7 mm。结论吻合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指尖离断再植经针孔自骨髓腔放血可提高再植成活率,是一种值得临床采用的方法。

  • 标签: 指尖再植 骨髓腔放血 仅吻合动脉 静脉回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一种能高效完成大动脉吻合的新型血管吻合器械,利用磁性吻合技术(MCA)达到快速吻合动脉的目的。方法选择成年杂种犬1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MCA组(n=8),利用新型磁吻合器械完成吻合;传统手工缝合(HS)组(n=8)。比较两种方法吻合腹主动脉耗时、吻合口耐压水平、术中渗漏血、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管造影检查吻合口血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MCA组大动脉吻合耗时[(8.25± 1.16) min]较HS组[(19.44±2.29) min]缩短 (P<0.001); MCA组术后吻合口耐压能力高于HS组(P<0.001);MCA组术中吻合口无渗漏血发生,HS组有6例因吻合口渗漏血需修补。血管X线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MCA组吻合口血流通畅,无狭窄及血栓形成,通畅率100%;HS组术后发现3例狭窄。结论新型磁性吻合环及MCA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且吻合效果可靠的大动脉血管吻合方法,MCA血管吻合术可减少由于传统缝合技术与材料导致的吻合口并发症。

  • 标签: 腹主动脉 磁吻合技术 无缝线吻合 血管吻合
  • 简介:目的研究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M2)近端之间移植搭桥术的方法.方法10个灌注好的尸头,共20侧.行额颞瓣开颅,游离颞浅动脉主干及其两个分枝,测量其外径;于颧弓下、下颌切迹上、颞下窝内,游离颌内动脉第二段,把其远端离断并测量其长度和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近端;然后打开侧裂池,分离出M2分枝的近端并予以测量其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远端;用4.0mm的磨钻在颅中窝底圆孔外3.0~4.0cm处磨出一骨孔,再测量颌内动脉断端经骨孔到M2近端的距离;最后以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为切口,游离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别测量分叉部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周直径和经耳前皮下到M2近端的距离.结果颌内动脉第二段断端的直径(2.5±0.3)mm,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的直径(1.6±0.3)mm;颞下窝内颌内动脉第二段的长度(断端到下颌支)为:(17.8±0.3)mm;颈外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62.4±1.8)mm,颈内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71.1±1.7)mm,颌内动脉断端到M2起始段的距离(62.6±1.4)mm,较上述两者行程短,而且直.结论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M2近段之间移植搭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颅外-颅内血管移植搭桥术方法.

  • 标签: 搭桥术 颌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吻合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2015年(每年选取50例)使用单纯吻合动脉的方法末节断指再植的150例(156指)的病例进行回顾与分析。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指动脉端端吻合,对于缺损较多的患者要采用对侧动脉移植后的方法进行端端吻合,并且要尽量对优势侧动脉进行吻合,之后要进行甲床放血,维持2~5d后,建立有效循环。手术结束后,要对再植指的成活率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出院之后,至少要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对患者的再植指的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6指中,成活146指,失败10指,成活率为93.6%,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患指生长良好,甲床毛细血管充盈且正常,指腹饱满,指甲的后外形与健侧相比并未明显的异常,皮色及皮温正常,感觉能力以及运动功能恢复良好。成活率与失败率对比P<0.05,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结论采用单纯吻合动脉对末节断指进行再植,有很高的成活率,不影响外观、感觉能力以及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以及应用。

  • 标签: 单纯吻合指动脉 末节断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磁吻合技术(MCA)实现大动脉无缝线吻合,通过吻合口组织学与电镜观察比较新型磁吻合环与传统手工缝合(TMS)方法的优越性。方法选择成年杂种犬22只,按腹主动脉吻合方式随机分为两组:MCA组(n=11)利用新型磁吻合器械完成吻合;TMS组(n=11)。比较两种方法吻合腹主动脉耗时并进行吻合口质量评估,包括术中术后并发症、吻合口耐压水平及术后4、8、12及24周吻合口愈合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吻合口内皮细胞生长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吻合口纤维组织排列情况;吻合口标本HE染色与Masson染色用于组织学分析。结果MCA组术后即刻吻合口耐压能力高于TMS组(Z=-2.087,P=0.033 )。MCA组术中吻合口无渗漏血发生,手工缝合有6例因吻合口渗漏血并发症需修补。组织学检查发现MCA组术后4周可见吻合口腔内表面有完整血管内皮细胞层覆盖,术后12周吻合口组织呈慢性炎症反应,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24周无明显炎症反应;TMS组血管吻合口因缝线异物残留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电镜观察发现MCA组吻合口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壁内胶原纤维排列整齐;但TMS组吻合口呈褶皱样,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透射电镜观察见TMS组吻合口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结论新型血管磁吻合装置可简单有效地实现犬腹主动脉吻合,且较传统缝合技术更加可靠。

  • 标签: 腹主动脉 磁吻合技术 无缝线吻合 血管吻合
  • 简介:摘要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间的吻合血管,对维持结肠术后吻合口和残留结肠的血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吻合血管的研究正面临命名混乱、数据变异大、研究方法多样和信息记录不完整四大困境。边缘动脉的存在已被广泛证实,对血供代偿的意义也得到相关研究者的充分认可;反观Riolan弓,随着历史发展,其内涵不断改变,已无法准确指代特定结构。建议摒弃Riolan弓等引起较多争议的名称,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详细记录吻合动脉的细节,以提高不同研究结果间的可比性。研究吻合血管的意义在于帮助发现潜在的血管性疾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术区内血管进行恰当的处理,为外科精细化操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吻合血管 边缘动脉 Riolan弓 侧支通路 高位结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探讨动脉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法在旋髂浅动脉(SCIA)浅支穿支皮瓣移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SCIA浅支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21例,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7.0 cm~9.0 cm×18.0 cm。根据受区主干动脉上壁或前壁有无与皮瓣动脉匹配的分支,分为2组。端端吻合组:皮瓣动脉与受区主干动脉分支端端吻合10例;端侧吻合组:皮瓣动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端侧吻合11例。皮瓣静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的伴行静脉端端吻合,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1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皮瓣及供区的外形和功能。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端端吻合组10例皮瓣全部成活;端侧吻合组11例皮瓣有2例发生静脉危象,探查见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端侧吻合口血流通畅,无栓塞, 1例重新吻合静脉后成活,1例再次静脉危象时改腹部带蒂皮瓣。术后随访6个月~1年,两组皮瓣及供区的外形和功能无差异。SCIA浅支动脉口径、受区动脉分支或侧口口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吻合吻合时间(16.70±1.34)min,短于端侧吻合吻合时间(23.73±1.6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SCIA浅支穿支皮瓣移植中,如果受区主干动脉上壁或前壁有与皮瓣动脉匹配的分支,皮瓣动脉首选与其端端吻合,因无需侧口制作,操作更熟练,吻合时间短;否则与受区主干动脉行端侧吻合

  • 标签: 旋髂浅动脉浅支穿支皮瓣 端端吻合 端侧吻合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桡动脉序贯吻合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109例接受桡动脉或大隐静脉序贯吻合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23例;年龄39~79岁,平均(61.1±8.0)岁。根据移植血管材料分为桡动脉组(47例)和大隐静脉组(62例) ,比较分析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超声心动图结果、移植血管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手术方式(停跳或不停跳、乳内使用、远端吻合口数目和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脑血管事件、术后感染和二次开胸发生率均高于大隐静脉组;大隐静脉组在术后心肌梗死、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和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发生率方面高于桡动脉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BG术中应用桡动脉作为旁路移植血管且采用序贯吻合法,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患者术后恢复顺利。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桡动脉 序贯吻合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在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颅内-外吻合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高流量吻合术3例,中流量吻合术6例,低流量吻合术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以DSA随访患者的情况;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情况。结果16例患者中,施行高流量吻合术3例,1例术后出现偏瘫和大隐静脉内血栓形成,立即行取栓术,1个月后偏瘫完全恢复;1例术后过度灌注,去骨瓣减压后症状缓解。中流量吻合术6例,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失语、偏瘫,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低流量吻合术7例,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也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1~2周复查DSA,均显示载瘤动脉闭塞完全。所吻合的血管除一例单支闭塞外,其余血流均畅通,吻合口远端血管充盈良好,动脉瘤不再充盈显影。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5年,随访期间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和破裂出血。结论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是治疗复杂颈内外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手段。选择适合的手术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及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处理,就可以避免出现新发生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 标签: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 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单纯吻合动脉方法行末节断指再植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末节断指患者50例(58指),并采用单纯的吻合动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术后随访的方式对行单纯吻合动脉的末节断指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分别于患者术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其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时间为1年。随访结束后统计数据发现,其中随访12个月的I期愈合51例,愈合率91.07%,指间灵活率50例,占所有随访总数的89.29%。并比较各组数据,发现随访1个月后患者的成活率、I期愈合率和指间灵活率分别同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纯吻合动脉方法对末节断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以在短时间内较好的恢复患者的手指运动功能,且随着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的增加,其断指成活率、愈合率与指间灵活度随之增加,可以在临床上加以应用并推广。

  • 标签: 末节断指 疗效观察 指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先吻合动脉的多手指离断再植的护理;方法术前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必要的术前谈话,告知患者手术时间长;再植指存在风险,手术步骤等,消除患者顾虑,以便密切配合手术,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术后护理注意患肢保暖,加强基础护理,做好疼痛的护理,密切观察再植指血运的及肢体肿胀程度,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加强健康教育;结果37例多手指离断患者,两指离断27例54指;三指及以上离断10例,共36指,共再植90指,存活84指,存活率93.33%。

  • 标签: 多手指离断再植 早期锻炼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延长吻合口长度的侧侧吻合构建前臂远端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RC-AVF)对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我院血液净化科首次实施前臂远端RC-AVF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8例RC-AVF患者于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头静脉端与桡动脉侧的端侧吻合吻合口常规长度为6.0~8.0 mm (ETS组);44例RC-AVF患者于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应用头静脉侧与桡动脉侧的侧侧吻合并结扎头静脉远心端,吻合口延长长度为10.0~12.0 mm (STS组)。术后随访12周,应用临床血管检查结合内瘘泵控血流量评估两组患者内瘘的临床成熟状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评估两组患者内瘘的影像学成熟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4周、8周、12周,STS组临床内瘘成熟率高于ETS组(P<0.05);术后第4周、8周、12周,STS组影像学内瘘成熟率亦高于ETS组(P<0.05)。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显示,STS组内瘘术后桡动脉内径、头静脉内径及自然血流量均大于ETS组(P<0.05)。结论与应用端侧吻合并常规吻合口长度比较,应用侧侧吻合并适当延长吻合口长度构建RC-AVF能够促进内瘘成熟并提高内瘘成熟率。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侧侧吻合 端侧吻合 吻合口长度 桡动脉 头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鸡颈总动脉血管吻合模型的设计建立及对显微外科初学者血管吻合练习的训练效果。方法采用市场购买的50个长约10 cm的新鲜完整鸡颈,镜下分离皮下组织,充分暴露颈总动脉,同时测量血管长度与口径,剪断颈总动脉后对断端行端-端吻合,共计500支。每100个吻合口记为一组,分A、B、C、D、E共5组,记录单个血管断端吻合所用时间,统计每一组所用时间平均值,通过管腔内注射甲紫溶液检查血管吻合口通畅性。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本组实验中测量左、右侧颈总动脉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动脉长度为(9.57±0.28) cm,右侧动脉长度为(9.61±0.27) cm,t=0.779,P>0.05];左、右侧头端动脉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头端动脉口径为(1.12±0.08) mm,右侧头端动脉口径为(1.13±0.07) mm,t=0.265,P>0.05];左、右侧尾端动脉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尾端动脉口径为(0.71±0.08) mm,右侧尾端动脉口径为(0.70±0.06) mm,t=0.063,P>0.05]。A~E组单个吻合用时分别为(14.36±0.60)、(12.57±0.71)、(10.07±0.65)、(8.44±0.52)、(6.27±0.74) 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3.978,P<0.05);A、B组,B、C组,C、D组,D、E组分别比较(t=6.053、8.209、6.178、7.543,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鸡颈总动脉血管吻合模型血管口径粗大,模型制备简单,容易暴露,血管吻合训练效果显著,是学习血管吻合技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显微外科 显微血管吻合 模拟训练 颈总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