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俯卧通气(Pronepositionventilation,PPV)可减轻患者背侧肺组织压力,促进肺泡复张,改善气体交换。至今,PPV已被认为是纠正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难治性低氧血症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护理措施。俯卧通气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是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让病人选择俯卧式体位,可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膈肌运动方式和位置;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改善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肺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善胸壁的顺应性;以促进下垂不张部位的肺得以扩张,进而实现通气灌注比例的调节以及呼吸衰竭病人氧合情况的改善,最终确保肺功能尽快恢复以及早日脱机。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护理 机械通气
  • 简介:俯卧通气(PronePositionVentilation,PPV)迄今已有30年的历史,1974年Byran首先发现麻醉患者俯卧可以改善氧合状况。1976年Piehl及1977年Douglas在小样本试验中观察到俯卧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可引起机体氧合改善。此后多年间受到肺血流分布无论仰俯卧均受重力作用这一理论影响,众多学者致力于其它通气方法的研究,对于俯卧通气研究甚少。直到最近10多年来,人们对俯卧时重力与肺血流分布的关系重新认识,认为俯卧时重力对血流分布无作用或作用减弱,俯卧通气才再次受到人们重视。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临床应用 治疗 安全性 禁忌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全面探讨了俯卧通气的多个方面,包括其独特的优势、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优化策略。俯卧通气作为一种有效的机械通气方式,在改善氧合和肺部状况方面表现出色,但其操作复杂,患者耐受性各异,且存在并发症风险。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医护人员操作技能以及加强患者监测与护理等优化对策。这些对策旨在提高俯卧通气治疗效果,降低潜在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体验。研究结果为俯卧通气在临床实践中的更广泛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标签: 肺部并发症 患者耐受性 操作技能 监测与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重症监护室(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俯卧通气中改良俯卧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从我院选取ICU ARDS患者共计8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行传统俯卧实施俯卧通气治疗,观察组行改良俯卧方法实施俯卧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氧合指标改善情况和压疮发生率。结果:实施俯卧前后两组患者各项氧合指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实施俯卧前,实施俯卧后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改良俯卧位方法 ICU ARDS 俯卧位 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俯卧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俯卧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二科收治的40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俯卧方法对患者进行俯卧通气治疗,干预组采用改良俯卧方法对患者进行俯卧通气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等指标的差异情况及压伤的发生情况。结果俯卧前后,2组患者间SaO2、PaO2、PaCO2、PaO2/FiO2等氧合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俯卧前比较,对照组与干预组俯卧后氧合指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患者的压伤发生率(17.64%)明显低于对照组(4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7,P<0.05),患者胸部是俯卧通气时压伤的高发部位。结论改良俯卧方法可有效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情况,且能减少ARDS患者俯卧通气治疗中压伤的发生率,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效果,减少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护理 改良方法 俯卧位通气 压伤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内/外源性ARDS进行俯卧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加以比较分析。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外源性ARDS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为其进行俯卧治疗;并将同期采取同样方法治疗的30例内源性ARDS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进行通气治疗之前的气道阻力、心率、心指数、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指数。并在治疗后的2小时和4小时后再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2小时和4小时后,各项指标水平均有明显的好转。从分组情况来看,治疗开始2小时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氧合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相比P<0.05,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开始4小时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基本相似,组间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价值。结论俯卧通气治疗肺内/外源性ARDS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但是外源性ARDS的起效时间更加快速。

  • 标签: 俯卧位 通气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1例概述一例ARDS患者护理经验。主要内容如下:患者病情变化时的处理;救治中的用药护理;俯卧的护理。经过治疗和精心护理,病人的肺功能得到了明显的好转,目前已趋于平稳。

  • 标签: ARDS 俯卧位 康复锻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俯卧与仰卧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临床效果。方法:以2022年3月-2023年2月我院诊治的84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实施仰卧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俯卧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重症肺炎救治效果、各项促炎性因子指标和血乳酸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俯卧位 仰卧位 机械通气治疗 重症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俯卧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入院的 3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接受常规通气治疗以及俯卧通气治疗,分析治疗后患者血氧分压情况以及氧合指数(血氧分压 /吸氧分数)。结果:统计分析后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氧分压情况以及氧合指数统计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俯卧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情况,使患者快速脱离危险。

  • 标签: 俯卧位通气治疗 效果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重症肺炎患者在ECMO联合俯卧通气治疗过程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于我院患者中选择应用ECMO联合俯卧通气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纳入实验组48例、对照组48例,分别针对性护理或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重症肺炎应用ECMO联合俯卧通气治疗的针对性护理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重症肺炎 ECMO 俯卧位通气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患者俯卧通气的护理方法,评价护理效果。方法 共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俯卧通气治疗的20例体外膜肺氧合患者作为主要对象,以入院时间先后的原则分组,各1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综合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干预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时间、俯卧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相对较短,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患者的氧分压均大于护理前,二氧化碳分压小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的氧分压大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体外膜肺氧合患者行俯卧通气治疗时配合综合护理,可缩短治疗及住院时间,改善血气指标,故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俯卧位通气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俯卧通气是指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者在俯卧进行机械通气,从而改善氧合。对ICU护士进行俯卧的规范化培训,制定标准的操作路径,采用俯卧气垫,让俯卧通气技术变得简单易行,在俯卧通气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有效完成ARDS患者的俯卧通气,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实施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对在ICU接受俯卧通气技术治疗的呼吸衰竭病人行优质护理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针对100名在ICU接受俯卧通气技术治疗治疗的呼吸衰竭病人进行研究。通过随机的方式将病人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5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指标、PaCO2指标、PaO2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俯卧位通气技术 ICU 优质护理 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