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3例)与对照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症状评分(颈项部肌肉压痛、颈背痛)、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疼痛递质因子水平包括P物质(SP)、前列腺素E2水平(PGE2)。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87/93),高于对照组的83.87%(78/93),P<0.05;治疗后,两组颈项部肌肉压痛、颈背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C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FCA评分高于对照组,NF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P、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疗效,下调疼痛递质因子水平,减轻机体疼痛,并可改善神经缺损,提高综合功能恢复效果,降低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颈肩痛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由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针灸推拿理疗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方法,并服用药物镇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西医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疗效及西医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87.50%比52.50%、82.50%比55.00%),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比42.50%),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8、16.33、9.12,均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巴氏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对照组:(7.58±1.87)分比(14.87±1.36)分,(53.78±1.34)比(37.92±1.74)(t=-9.58、6.35,均P<0.001);观察组:(5.44±2.11)分比(14.51±0.34)分,(62.02±0.68)比(37.73±1.58)(t=-12.69、7.45,均P < 0.001)]。治疗后,观察组BI显著优于对照组[(62.02±0.68)比(53.78±1.34),t=4.35,P < 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5.44±2.11)分比(7.58±1.87)分,t=-8.48,P < 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预后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卒中 偏瘫 肩痛 针灸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姿势解密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采取良肢位摆放、肩关节主被动活动、神经发育疗法进行治疗,治疗为每日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治疗组接受姿势解密技术治疗,通过评价肩关节复合体、胸椎、腰椎和骨盆带中立位姿势,找到处于异常位置的关节和肌肉,将调整其结构和功能,治疗为每日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2.00±2.29)分]、MBI[(78.65±17.99)分]和FMA[(46.30±10.20)分]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7.50±0.89)分、(43.75±13.85)分和(24.10±9.13)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VAS评分(4.90±1.02)分、MBI评分(63.25±11.15)分和FMA评分(37.00±9.51)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姿势解密技术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偏瘫并改善上肢功能。

  • 标签: 姿势解密技术 脑卒中 偏瘫肩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伴颈患者的疗效。方法抽取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于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伴颈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27例和B组31例。A组行针灸联合常规训练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强化肩胛带训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简明疼痛程度量表(BPI)评价患者的疼痛困扰;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及简式Fugl-Meyer评分(FMA)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运动、平衡及感觉等功能进行评价,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B组低于A组(P<0.05)。治疗后,B组前屈、后伸、外旋、内旋及外展活动度均高于A组,ADL及FMA评分也高于A组(P<0.05)。治疗后,两组BPI疼痛困扰各指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B组低于A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强化肩胛带训练,能够有效控制脑卒中后偏瘫伴颈患者的疼痛情况,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关节活动度。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颈肩痛 肩胛带控制训练 针灸 疼痛 日常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客观结合评估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活动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9月收治的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VAS结果的疼痛管理,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主客观结合评估法的疼痛管理,分别于入组、出院时采用VAS、简明疼痛程度量表(BPI)和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VA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BPI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客观结合的疼痛管理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疼痛管理质量提高。

  • 标签: 卒中 视觉模拟评分法 功能活动评分法 偏瘫肩痛 疼痛管理
  • 作者: 宋磊 杜仁仁 蔡珍珍 毛宇星 苏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康复医学科),苏州 215000 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康复治疗部),上海 200431 苏州大学康复研究所,苏州 215000,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康复治疗部),上海 200431,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康复医学科),苏州 215000 苏州大学康复研究所,苏州 2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将9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肌内效贴组、神经松动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肌内效贴组辅以患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松动组辅以周神经松动术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辅以肌内效贴及神经松动术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量表(CMS)和扩展Barthel指数(EBI)对各组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9.33±8.59)分]较组内治疗前[(65.33±13.51)分]、同期对照组[(48.15±11.59)分]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CMS评分[43.0(36.5,51.5)]较组内治疗前[25.0(20.0,28.0)分]、同期对照组[36.5(32.0,39.0)分]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EBI自理性活动类目评分[8.00(6.00,10.00)分]较组内治疗前[4.00(3.00,5.00)分]、同期对照组[6.00(4.00,7.00)分]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ADL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偏瘫 疼痛 肌内效贴 神经松动术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和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stimulation, TENS)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9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2组均按指南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和TENS,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电针。2组均治疗4周。采用VAS量表评估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 SHSS)评估患者感觉、远端水肿及运动情况,采用角度尺测量法测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的活动度,采用ELISA法检测hs-CRP、IL-6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5.778,P<0.01),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933、14.493,P值均<0.01);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6.251、12.006、29.001、16.008、24.003,P值均<0.01);感觉、远端水肿、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331、5.172、6.221,P值均<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对照组为67.7%(23/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7,P=0.014)。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10.55±1.72)mg/L比(13.81±2.79)mg/L,t=6.551]、IL-6[(9.31±1.56)μg/L比(11.78±1.90)μg/L,t=7.14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TENS可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症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疗效。

  • 标签: 卒中 偏瘫 肩痛 温针疗法 电针疗法(中医) 运动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化肩胛带训练与针灸、康复锻炼联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市第六医院内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6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康复锻炼加针灸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强化肩胛带训练、针灸联合康复锻炼。两组连续干预8周,评定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肩部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1.14±0.4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1±0.62)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为(42.68±5.46)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为(82.75±8.9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78±4.93)分、(71.48±9.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530、10.622、5.801,均P<0.05)。结论强化肩胛带训练、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肢体功能,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卒中 偏瘫 肩痛 针灸 康复 四肢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通过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方法探讨颈椎病慢性颈患者脑网络内功能连接改变。材料与方法搜集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3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无脊髓压迫)(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以及社会招募30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采集其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并利用ICA方法提取出静息态脑网络,通过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脑区并与临床资料做相关分析。结果CSM与HC组相比,双侧枕上回功能连接增强,左侧扣带回中部、左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小脑2区功能连接减低。CDH与HC组相比,右内侧额上回功能连接增强,左侧扣带回中部、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减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DH组左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值与视觉模拟评分存在负相关(r=-0.535,P=0.002);CSM组左侧枕上回功能连接值与贝克焦虑问卷评分存在负相关(r=-0.448,P=0.048)。结论颈椎病慢性颈患者在默认网络、左侧额顶网络、感觉运动网络、视觉网络、小脑网络内存在功能连接的异常,多网络改变与疼痛感受、情绪感知、运动异常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颈肩痛 颈椎病 脑功能连接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 简介:摘要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颈椎间盘退变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临床上多表现为颈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等。功能磁共振成像可准确评估颈椎间盘形态改变,反映慢性疼痛引起的大脑、脊髓结构与功能的细微变化,为神经病理学机制的研究及临床疗效的评估提供依据。作者主要综述多模态MRI(常规MRI、扩散张量成像、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磁共振波谱)在颈椎病慢性疼痛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标签: 颈椎病 慢性疼痛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独立成分分析法(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探究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慢性颈患者脑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功能连接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采用3.0 T MR对29名受试者进行颅脑常规扫描、高分辨率3D-T1结构像及静息态功能MRI扫描,扫描结束后收集每例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数据。采用ICA分离及识别默认网络,组间对比分析两组DMN功能连接的改变,将有差异的脑区功能连接强度与VA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颈患者丘脑、海马、基底核、左侧颞中回及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强度减低,右侧颞上回功能连接增强。海马的功能连接强度与VAS得分存在负相关(r=-0.546,P=0.043)。结论CSR慢性颈患者的脑DMN功能连接强度发生变化,可能与患者的认知痛觉加工、情绪处理和记忆功能变化相关。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默认网络 独立成分分析 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频超声引导下与徒手定位注射(含复方倍他米松及利多卡因)治疗脑卒中后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脑卒中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对症药物治疗、针灸、物理因子治疗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同时辅以高频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按照解剖定位徒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通用(关节)量角器、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FMA-U)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9±0.9)分]、肩关节ROM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MBI评分及FMA-U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7±0.6)分]、肩关节ROM、MBI评分[(66.7±11.4)分]及FMA-U评分[(41.6±7.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与徒手定位注射治疗比较,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后患者疼痛病情,改善肩部活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肩痛 高频超声引导 注射治疗 功能评定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分析脑卒中后(PSSP)患者并发肩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和分型。方法将脑卒中后合并肩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的患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肩关节查体、MRI影像学分析,并对肩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进行分型。结果MRI影像学表现提示,PSSP合并肩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的患者中,4例患者为Ⅰ型,即肩胛下肌前方撞击型;7例患者为Ⅱ型,即肩胛下肌后方撞击型;1例患者为Ⅲ型,即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下方撞击型;2例患者为Ⅳ型,即肩胛下肌上缘撞击型;1例患者为Ⅴ型,即混合型,这一类型主要是由Ⅰ、Ⅱ、Ⅲ型撞击混合而成。结论PSSP合并肩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患者的撞击类型并不相同,且不同类型的肩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其撞击部位和特点也不同,MRI是诊断肩关节前方撞击症不同分型的重要方法。

  • 标签: 脑卒中 肩痛 肩关节前方撞击症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NJF)联合浮针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按照1∶1∶1比例将39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伴患者分为NJF组、浮针组和联合组,每组13例,3组患者均接受防治肩关节半脱位及的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良肢位摆放、物理疗法活动和主被动运动训练,通过渐进性训练提高上肢活动能力,并在站立或行走时合理使用托保护患),在此基础上,NJF组加用NJF治疗,浮针组加用浮针治疗,联合组加用NJF联合浮针治疗,各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周6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超声法测量患者的峰大结节间距(AGT)评定3组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程度,采用目测类比法(VAS)和简化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定3组患者的程度及其上肢运动功能;并依据治疗后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伴症状的改善程度对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AGT值及VAS和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AGT值及VAS和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AGT值及VAS和FMA评分[(14.76±3.13)mm及(3.61±6.65)和(34.15±4.93)分]显著优于NJF组[(17.62±1.85)mm、(2.84±0.80)和(20.92±3.40)分]和浮针组[(18.90±2.69)mm、(4.31±1.18)和(22.53±4.6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经临床治疗改善肩关节半脱位伴症状的总有效率达到84.6%,明显高于NJF组(53.8%)和浮针组(6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NJF和浮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伴的症状和上肢运动功能。

  • 标签: 脑卒中 肩关节半脱位 肩痛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 浮针
  • 简介:摘要一名有前足的46岁女性,自诉第3和第4脚趾间有烧灼感,穿高跟鞋时症状加重。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钛缆系统结合锁韧带修复治疗锁关节脱位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使用改良钛缆系统结合锁韧带修复进行治疗的21例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脱位类型、受伤原因、手术时间、关节活动范围、X线片检查结果、美国肘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Constant肩关节评分及Karlsson术后疗效评价。结果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05 ±2.62)个月,手术时间(50.57±8.13)min,术前等待时间(2.71±1.35)d。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167.14±5.19)°,后伸(41.14±2.20)°,外展(167.24±7.07)°,外旋(52.10±4.99)°,内旋(83.33±3.61)°。ASES评分(94.19±4.01)分(86.67 ~ 100分),Constant评分(92.95±4.98)分(78 ~ 99分),根据Karlsson术后疗效评价标准:优为15例(71.4%)、良为6例(28.6%)。结论改良钛缆系统结合锁韧带修复技术治疗锁关节脱位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肩锁关节脱位 钛缆 肩锁韧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后路关节腔注射对照,评估超声引导下袖间隙阻滞治疗原发性冻结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方面的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金湖县人民医院疼痛科住院治疗的原发性冻结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袖间隙组和关节腔组,每组30例。袖间隙组进行2次超声引导下袖间隙阻滞治疗,关节腔组进行2次超声引导下后路肩关节腔注射治疗。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疼痛干扰睡眠评分(SIS)、Constant-Murley关节功能与患者感知疗效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各方向PROM、SI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1、2、3个月时VAS评分、SI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各时点两组间VAS评分、S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袖间隙组明显高于关节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2、3个月时两组患者前屈、外展、后伸、内旋活动度均明显改善,治疗后2、3个月时外旋活动度明显改善,治疗后各时点袖间隙组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关节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个月时袖间隙组GPEs评分明显高于关节腔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袖间隙阻滞与后路肩关节腔注射均能有效改善原发性冻结患者疼痛、活动度及关节功能。袖间隙阻滞在前屈、外展及外旋功能方面更具有优势,临床疗效更佳。

  • 标签: 肩袖间隙 原发性冻结肩 超声检查,介入性 注射,关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