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少量点注射在慢性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4月—2015年8月间收治的慢性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应用少量点注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次数、镇痛混合液用量、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表现情况与临床不良反应。结果8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100%,少量点注射治疗有效率97.5%,治疗后2h、7d、三个月患者疼痛评分改善效果显著,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治疗用少量点注射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改善显著患者疼痛症状,值得临床大力应用推广。

  • 标签: 痛点注射 慢性颈肩痛 效果 观察
  • 简介:许多上班族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一阵紧张忙碌的工作过后,回过神来,才发现僵硬酸痛,严重者甚至还有头晕、头痛等表现。这些症状往往时好时坏,久而久之,影响了正常活动、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 标签: 肩颈痛 缓解 身体健康 生活质量 上班族
  • 简介:摘要:慢性是现代社会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现代社会有学者认为引起患者慢性的启动原因之一来自于脊神经后支卡压,与颈椎退变、增生和曲度改变等因素密切相关[1],会对患者造成长期影响。有研究称在中国公立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中普遍存在,其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职业健康问题[2]。王海泉等[3]对公务员群体进行调查,其中30岁以下年龄段自我报告颈椎病患病率为45.1%。王帅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外科诊疗思维。方法根据患者自述与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如果颈椎X线片无异常发现,则可以认为多由软组织引发的,需按传统的诊断程序进行。在骨科临床诊治中,传统的骨科诊断程序是问诊-体检-影像学检查三个步骤,根据症状体征,先有一个印象诊断,再从影像学检查中寻找证据。

  • 标签: 颈肩痛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通过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方法探讨颈椎病慢性患者脑网络内功能连接改变。材料与方法搜集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3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无脊髓压迫)(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以及社会招募30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采集其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并利用ICA方法提取出静息态脑网络,通过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脑区并与临床资料做相关分析。结果CSM与HC组相比,双侧枕上回功能连接增强,左侧扣带回中部、左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小脑2区功能连接减低。CDH与HC组相比,右内侧额上回功能连接增强,左侧扣带回中部、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减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DH组左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值与视觉模拟评分存在负相关(r=-0.535,P=0.002);CSM组左侧枕上回功能连接值与贝克焦虑问卷评分存在负相关(r=-0.448,P=0.048)。结论颈椎病慢性患者在默认网络、左侧额顶网络、感觉运动网络、视觉网络、小脑网络内存在功能连接的异常,多网络改变与疼痛感受、情绪感知、运动异常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颈肩痛 颈椎病 脑功能连接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颈椎间盘退变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临床上多表现为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等。功能磁共振成像可准确评估颈椎间盘形态改变,反映慢性疼痛引起的大脑、脊髓结构与功能的细微变化,为神经病理学机制的研究及临床疗效的评估提供依据。作者主要综述多模态MRI(常规MRI、扩散张量成像、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磁共振波谱)在颈椎病慢性疼痛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标签: 颈椎病 慢性疼痛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医生慢性现状,分析其与工作负荷因素的关系,为下一步制定建设绿色工作场所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湖南省在岗医生为研究对象,以自制“医务人员慢性痛风险评估”问卷为研究工具,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559名医生参与调查,最终获得537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06%,其中有386名(71.8% )医生近1年发生过。方差分析显示,慢性对不同职称医生提起重物(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针灸在缓解中的效果及其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从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共纳入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人接受针灸治疗,对照组25人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和ND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治疗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肩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支持针灸在治疗和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针灸治疗 颈肩痛 护理实践 疼痛缓解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独立成分分析法(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探究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慢性患者脑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功能连接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采用3.0 T MR对29名受试者进行颅脑常规扫描、高分辨率3D-T1结构像及静息态功能MRI扫描,扫描结束后收集每例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数据。采用ICA分离及识别默认网络,组间对比分析两组DMN功能连接的改变,将有差异的脑区功能连接强度与VA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患者丘脑、海马、基底核、左侧颞中回及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强度减低,右侧颞上回功能连接增强。海马的功能连接强度与VAS得分存在负相关(r=-0.546,P=0.043)。结论CSR慢性患者的脑DMN功能连接强度发生变化,可能与患者的认知痛觉加工、情绪处理和记忆功能变化相关。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默认网络 独立成分分析 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从解剖学角度研究和探讨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7具经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成人尸体标本肩胛神经分布特点解剖特点、走向以及与软组织的毗邻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肩胛上神经通过肩胛上横韧带下方进入冈上窝,行于肩胛骨和冈上肌之间,在肩胛上孔发出1至3支肩关节关节支和冈上肌肌支及锁骨关节支,肩胛上神经皮支出现较少,少数皮支出现在近峰尖位置通过三角肌在腋神经的支配部位,部分肌支有细小分支,肩胛神经在肌筋包裹,与肌肉结合较紧密。结论在肩胛诊断中,不应局限于肩胛上神经在肩胛上切迹的卡压,还应注意到由于肩胛上神和肌肉结合紧密,肌肉收缩可导致神经牵长并导致损伤,应综合考虑何种因素,科学选择治疗措施。

  • 标签: 颈肩痛 解剖 研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