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希望予阳明经学思想以全面的阐述。先依次论述这几个问题:孔子删述"六经"不曾增加一字、续经亦未可尽非、"五经"是糟粕、"六经"为记籍。然后就《五经臆说》十二条细致分析阳明儒家经典诠释的独到见解与诠释方法,提出阳明解经贵在坚持四条方法论原则——重动机之善、排斥文字训诂、直抒胸臆、尊重历史事实。

  • 标签: 阳明 常道 五经 六经 五经臆说
  • 简介:在2015年举行的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高峰论坛上,出现了一个极其时髦的词——互联网神经学。互联网神经学,是一门研究互联网和人类大脑结构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双系统交叉关系的学科。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基于神经学的研究成果,将互联网的硬件结构、软件系统、数据与信息、商业应用等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构建互联网完整架构体系,并预测互联网沿着神经学路径可能产生的新功能和新架构;

  • 标签: 神经学 架构体系 人类大脑 双系统 软件系统 研究成果
  • 简介:'一个没有学问的民族,是要被别的民族轻视的',这是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金堂五凤青年贺麟对时代做出的思考。为此,贺麟远涉重洋,求学欧美,力倡学术救国,潜心译述,呕心教育,培养人才,自觉地谋求使重视逻辑认知和理性思辩的西方哲学与重视道德评价和直觉体悟的中国哲学相结合,于上世纪40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思想体系,被尊为当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

  • 标签: 儒家贺麟 新儒家
  • 简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儒家管理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对于儒家管理学学术界仍然缺乏必要的研究.与西方管理学相比,儒家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体现出更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同时这种人性假设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儒家管理学的理论建构,使得儒家管理学实现了德治与法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完美融合.

  • 标签: 儒家 管理哲学 人性 管理目的 西方管理学
  • 简介:马瑞辰是清代嘉道年间著名的经学家。其生长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桐城,与桐城派学者往来甚为密切;又因曾求学京城、进士及第而与著名的汉学家交往颇多。然而,学界对此关注甚少。为此,研究其交游情况,不仅是马氏个案研究的必需,也是了解其学术渊源从而对其进行学术史定位的要求。

  • 标签: 马瑞辰 交游 京城 桐城
  • 简介: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认为:魏晋为经学中衰时代,南北朝是经学分立时代,并不能代表这个时期经学的全貌。东汉末年郑学的出现,标志着经学兼容古今而演变的方向。三国时期经学在南方传播,出现了南北互动的新气象。魏晋经学在北方继续传承,并在演变中得到发展。十六国北朝各少数民族统治者“变夷从夏”,缩小了胡汉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原儒学虽历经丧乱而得以存续,更值得注意的是妇女也参加了经学教学与学术传承。北朝经学继承两汉以来的传统,比较重视考证,而不善于创新。东晋南朝儒学受玄学的影响,清谈之风推动了儒释道的交流,教育格局多样化促进了儒学的玄化。所谓“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出现了南北学风的不同趋势。陆德明撰《经典释文》,由陈入隋入唐,将南学传入北方。颜师古、孔颖达定《五经正义》,亦多从南学。南学终于成为唐朝经学的主流,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经学 学风演变 更新
  • 简介:庄存与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漆秋正辞》是他今文经学的代表作,这部书最能表现他的今文经学的取向.书中强调《春秋》是经非史,肯定了《春秋》为圣人经典的性质,在三传中,认为《公羊传》最得《春秋》之意,这就将今文经学的公羊学提升到古文经学的左传学之上.这在清代经学史上就开启了重视今文经学的学术新风.

  • 标签: 庄存与 春秋正辞 公羊传 今文经学
  • 简介:宋元时期,丛林清规的儒家化趋势日益增强,突出表现为对儒礼的认同与吸纳。南宋之后,僧人将丛林清规比作儒家之“礼”,采用儒家话语为清规重纂提供依据。受家礼影响,位牌开始在丛林丧礼中出现,并最终取代禅宗惯用的“真”,进入祖堂享受历代供奉与祭祀。比照儒家丧服,丛林创立、完善了孝服制度,将僧团整合为类似儒家血缘关系的同心圆结构。宋元时期儒佛话语的转换反映了两者在竞争中加深理解、在攻讦中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

  • 标签: 宋元 清规 儒家化 话语 儒佛关系
  • 简介:先秦儒家在殷周"神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政权产生、转移合法性的解释体系"天命—革命"说。此说认为如果旧政权失去天命(民意),则新的精英集团有权代表民众以武力革取之,重领天命,建立新政权。此说本欲终结暴政,结果却成为新的暴政的孵化器,它的实行使中国政治陷溺于治乱循环的陷阱之中。

  • 标签: 儒家 天命 革命 公共权力 合法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仅影响着文人士子的心态,也作用于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儒家文化在关汉卿杂剧中有诸多表现,有对入仕考取功名、安邦济世的推崇,对忠义孝悌的弘扬,还有对天人关系的认同,等等。这些表现无一不是对当时蒙元黑暗社会和众生相的真实描摹,同时也是作者对丑恶现实的奋力控诉与内心理想的真实呐喊。

  • 标签: 关汉卿 杂剧 功名仕途 忠义孝悌 天人关系
  • 简介:中国上下五千年孕育了多类文化思潮,其中影响显著且沿用至今的主流文化则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其文化发展与艺术的文化发展亦是紧密相连。儒家和道家中的美德思想对艺术的发展趋势给予了精神内涵。同样的,艺术渗透,广泛性的传播也对儒家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便利。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甚广。那么,关于中国儒家,道家文化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讨论对于我们更深层次理解其精髓也是很有助益的。

  • 标签: 中国儒家文化 中国道家文化 艺术
  • 简介:前期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创者,后期粱漱溟则是现代儒家左派的开创者。1930年代,梁漱溟既拒绝“政治国家化”,又拒绝“政治虚无化”,而是寄厚望于具有儒家信念的左倾青年,引领他们投身于社会化、平民化和底层化的社会政治运动。现代儒家左派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的继续和深入,受到国民革命及其农民运动的刺激和影响,也是保守主义探索新政治的哲学总结。它上可接续宋儒开创的新传统,下可开现代儒家百世基业。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现代儒家左派 梁漱溟 社会政治运动
  • 简介:儒家生态哲学有一个由“气”“通”“和”“生生”“时”“道”构成的范畴体系。“气”是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人的最基本的元素或质料。“通”是气在不同物质实体之间、人与物质实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流通、循环,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是阴阳二气的运行能够产生生命的状态和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应然状态。“生生”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生长,是对宇宙万物的存在状态、机能和发展趋势的说明,是一种包含死亡在内的辩证统一性。“时”是宇宙运行,万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节奏、节律和阶段性,天道和人道的结合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表现在对“时”的把握。“道”是对宇宙起源及运动规律的总体概括,它综合地含有宇宙的整体性、有机性、有序性、联系性、舍目的性等。有序和谐、生生不息的道是自然界的事实,也是自然界成员应该遵守的规则和价值。“气”“通”“和”“生”“时”“道”是人在与自然互动中形成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其中包含着自然对于人的行为的制约,这是其生态意义所在。

  • 标签: 儒家生态哲学
  • 简介:"直"、"隐"是儒家思想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引发着讨论。虽然有努力于翻新"直"、"隐"字义的内容界定来加深讨论的尝试,但割裂"直躬者"和"直在其中"的联系,游离于世界汉学研究的平台和儒家思想实际施加影响地区现实的综合背景,以及与儒家思想的故乡中国的客观现实对比运思的坐标上来量定和评价具体思想的影响,而只是站在适应儒家思想而肯定儒家思想的视角来维护儒家思想的价值,这无论对加深儒家思想的研究,乃或推动古代思想资源现代运用的实践进程都无丝毫意义。

  • 标签: 儒家 血缘至上
  • 简介:准确地理解儒家诗教观,首先须区分普遍意义上的诗与文本意义上的诗。儒家认为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是对志、情的抒发。从生命存在的角度而言,情感是人类生命意志的经验性显现,诗歌是对生命意志的表达。志、情是合一的,是对人类生命意志的整体描述。志与情的区别是在人类情感内部显现的,分指情感的理性层面与感性层面。儒家认为道德教化须以情感教育为基础,其关键在于恰当地抒发情感,而诗歌则被认为是其实现途径。诗教作为上古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时便开始衰落,原因有三:礼乐制度的崩溃,诗歌的经典化与审美的独立。

  • 标签: 儒家 诗教 生命意志 情志 美善 礼乐制度
  • 简介:仁学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呈现出普世性的特点,为当代的普世价值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同时,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中庸''忠恕'等思想,也闪烁着普世价值的思想光芒。探索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普世性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儒家伦理 当代社会 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