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达特茅斯学院案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在该案的意义和影响方面,国内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它划分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公私界限。然而,这个结论却缺乏一定的历史根据。本文通过运用史料和国外研究成果,基于对文献的分析和史实的考察,重新认识关于该案划分公私界限的历史评价。本文认为,该案的关键不在于高等教育的公私性质而是对财产权的保护,案件最后的判决只是对高等教育的公私性质做出了模糊的界定而没有在事实上划分高等教育的公私界限,美国高等教育甚至从一开始就没有清晰的公私性质之分,马歇尔和联邦最高法院关于公私问题的论述已经被很多研究者和大法官所抛弃。公立和私立这种看待美国高等教育的二元维度应该被纠正,美国的学院和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多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而从未被单一力量所主导。

  • 标签: 达特茅斯学院案 公立 私立 韦伯斯特 马歇尔
  • 简介:[原文](万斯同)又问:'诗与文?'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米,文喻炊而为饭,诗喻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噉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正道;饮酒则醉,忱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诗其可已于世乎?——吴乔《答万季野诗问》

  • 标签: 吴乔 万季野 不知其所以然 万斯同 辞语 道平
  • 简介:<正>据说古时候苏州人娶媳妇,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要用掌扇、黄盖、银瓜等装饰品,以显示尊贵的气派,而掌扇上又无一例外地粘贴上"翰林官"三个字。后来有个名叫周卜世的苏州人来到扬州,一个扬州人在闲谈中问:"你们苏州的老百姓为什么都不娶媳妇?"周卜世惊讶地反问:"哪有这回事?"那扬州人道:"我曾经在苏州住过几年,看了无数次彩轿迎亲,却都是翰林院的官员,何曾有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虽说是戏谑之言,却也尖锐地嘲讽了苏州人这种当官的情结(见清人王应奎

  • 标签: 扬州 苏州人 老百姓 称呼 警察 百万
  • 简介:拜读钱梦龙先生的文章《请给“训练”留个位置》(见《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期),不禁使人回想起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改革所走过的坎坷之路。当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倡导者,如今发出了这样的呼吁,给人颇有些凝重而苍凉的感觉。钱先生“请给‘训练’留个位置”的呼吁,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即“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出现了“人文精神张扬,语言工具失落”的新问题。在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的情况下,钱先生的呼吁更显得中肯而重要,很值得语文教育界特别是从事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同志们思考。

  • 标签: “训练”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 训练为主
  • 简介:“品牌”一词是古希腊文“烙印”衍生的词汇。形象地说:就是要在消费顾客心目中印下“烙印”,一个品牌是要靠时间、历史、文化、价值观、服务、品牌力、沉淀、提升等等小环境、大气候诸多因素“锤炼”而成。可见,品牌的形成,是如此不易。

  • 标签: 品牌 希腊文 价值观
  • 简介:艺术的自然,首先从审美内涵来看,它不是天然;其次,从艺术创作来看,也并不是“自然地表现”,而应该是“表现得自然”,书法不同于写字,书法是书法艺术自觉以后的事,皿及所谓的“民间书法”,不是真正的艺术,只具评价学上的意义,其中的美当属天然美,而书法艺术的自觉和发展过程就是对原始形态美的选择、加工、改造,而从天然走向自然,正是艺术发展的方向,规范的形成是艺术自觉的标志,规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把握规范

  • 标签: 书法艺术 艺术创作 艺术自然 审美内涵
  • 简介:方与圆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而任何复杂的图案都可看作是由极小的方与圆的组合,方圆之间,包蕴无穷,其数学图形美让人沉醉。古希腊的著名难题“化圆为方”让千百年来的数学家们绞尽脑汁,却不得其解。古代中国人却用“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巧妙地调和方圆。由是看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方圆总是代表着一种自然的调和与美。

  • 标签: 几何图形 数学图形 化圆为方 哲学思想 天圆地方 数学家
  • 简介:“班马”,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出现频率甚高。但很多人在实际使用时并不知道它的确切来源及含义,本文即对“班马”析源辨义,并对其影响加以简要剖析。

  • 标签: 班马 《史记》 《汉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期《美文》“汉风专刊”所刊发的文章,皆与“语言文化”或“语言政策”有关。一篇是突尼斯作者哈利德的《突尼斯的话语文化》,另一篇是伊朗作者阿里的《我们说波斯语》,再就是中国作者原理关于美国语言政策的一篇文章《“大熔炉”“沙拉碗”还是“织锦”?》。由这几篇文章可见,世界各国都是非常注重语言的,无论是“语言保护”政策。还是“语言推广”政策。

  • 标签: “语言” “文化” 语言政策 《美文》 语言文化 话语文化
  • 简介:“荆”和“楚”是同一种灌木的不同名称。这“异名同实”的二者,也有细微的区别,就是~“荆”是这种灌木的雌株,“楚”是这种灌木的雄株。春秋战国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旧称“荆国”,中原地区的国家有时称其为“楚”或“荆”,或称之为“荆楚”“楚荆”,或蔑称之为“荆蛮”。这也证明了“荆”“楚”二者的异名同实。

  • 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 中原地区 灌木 异名 雌株 雄株
  • 简介:律学为清代学术末流,沈家本所说的法学是以一定价值观为依托的法学,皆法学盛世

  • 标签: 法学盛衰 盛衰辨
  • 简介: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 标签: “义” “利” 义利之辨 价值取向
  • 简介:在两岸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两岸治理的理论被提出并受到重视,两岸公权力治理存在困境,与相比,两岸公私合作治理存在一定的优势,并在局部地区和特定领域已有成功实践和制度尝试,未来可以进一步推进两岸公私合作治理,但这一模式的建构需要理念转变和知识供给作为前提,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多样形式选择,进一步拓展实施领域和提升层级,并需要选择适当的路径和建构完善的机制。

  • 标签: 两岸治理 公私合作 模式建构
  • 简介:意在心中,不可捉摸。意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表情或形体表达出来,主要是通过“言”来表达。但是,言意之间即语言与思想之间还是有矛盾的。有的言不及义,不说真实的想法,尽说假话;有的言不达意,说不清楚,话说了很多,别人还是听不明白.

  • 标签: 言意之辨 语言文字 “言” 形体 达意
  • 简介:颜延(384—456),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是刘宋时期的著名文人。历史上有与刘宋颜延同姓名者;有的文献记载中,将刘宋时文人颜延省称为“颜延”,容易和东晋时的带兵将军颜延混淆。

  • 标签: 颜延之 刘宋时期 文献记载 临沂市 文人 琅邪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对于目前主流的刑罚措施的诟病与反思多有出现,从刑罚的目的上看,传统的报应论与预防理论都有其合理部分,同时也都存在不合理之处,将两种理论综合对待是当前的主流的观点。由于刑罚本身"恶"的属性和社会中存在的"群聚效应",使我们难以去除对死刑的追求,也使刑罚的改造目的不容易实现,而传统刑罚手段也给服刑者回归社会带来困难。目前需要针对现有刑罚方式的问题探索社区矫正,社区服务等新的刑罚手段,并在合适的时间加以推广。

  • 标签: 报应论 犯罪者改造 社区矫正 群聚效应
  • 简介:“言意”是中国古典哲学所关注的论题,刘勰的《文心雕龙》完成了“言意”的诗学转换,表现为对语言本体价值的关注和对语言诗性特征的挖掘,这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 "言意之辨" 言意关系 < >
  • 简介:“词”与“辞”,由于意义上有某些相同点,在使用上往往易于混淆,如何区别呢?现分析如下:

  • 标签: 词辞 辞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