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等。颈动脉手术可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但术后存在狭窄的风险。CEA术后第1年的狭窄发生为10%,第2年为3%,第3年为2%,这提示狭窄的发生并不是一个线性进展过程。同样在CAS术后的狭窄第1年和第2年的发生分别为6.0%和7.5%。目前颈动脉术后狭窄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治疗后第3次狭窄的发病也不容忽视。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与预防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治疗前缺血核心体积(ischemic core volume,ICV)结合相对灌注在评估血管及预后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200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24 h内行MRI检查。灌注加权缺血核心体积(perfusion weighting ICV,pw-ICV)为ICV与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乘。血管完全采用mTICI分级评估(0~2a:不全;2b~3:完全)。预后评估采用3个月mRS评分(0~2分:预后良好;3~6分:预后不良)。统计学分析pw-ICV在血管及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结果与不全血管组(n=68)相比,血管完全组(n=132)的治疗前ICV (27.31±19.18 vs. 54.45±29.87)较小、pw-ICV (103.82±77.46 vs. 216.20±88.19)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不良组(n=71)相比,预后良好组(n=129)的入院NIHSS评分(15.71±6.18 vs. 18.27±6.37)较低、治疗前ICV (28.42±17.38 vs. 53.51±28.79)较小、pw-ICV (113.27±79.61 vs. 221.07±87.37)较小、血管(89.15% vs. 23.94%)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pw-ICV (OR 0.930;95% CI:0.854~1.465;P=0.016)为预测急性脑卒中血管的独立预测因子。pw-ICV (OR 0.971;95% CI:0.551~1.865;P=0.025)和血管完全(OR 5.26;95% CI:1.572~13.179;P=0.037)为预测急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治疗前pw-ICV在血管及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卒中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 缺血核心体积 血管再通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情况。方法:纳入本院收治的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6月~2021年3月,人数:84例。然后在电脑随机数字表中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42例/组),并给予对照组常规方案治疗,给予研究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最后观察两组疗效以及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以及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D-2聚体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阿替普酶 溶栓 早期急性心肌梗死 再通率
  • 简介:摘要门静脉血栓形成与肝硬化的高发病和高病死有关。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使门静脉血栓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的方法。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门静脉血优先通过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可升高右心房压和心脏指数,引起急性高输出型症状性心力衰竭,持续性右心衰也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继发胃肠道出血后往往出现多器官衰竭。肠系膜上静脉支架置入诱发急性高输出型症状性心力衰竭鲜见报道。我们报道了1例高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肠系膜上静脉支架置入术后,由于自发性脾肾分流和所谓的门静脉盗流现象,回心血流增加,导致急性高输出型症状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结合病例和文献复习,建议临床医生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前认真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术后注意及时发现和处理门静脉后急性容量扩张导致的急性高输出型症状性心力衰竭。

  • 标签: 门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 心力衰竭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 简介:摘要:提高急性脑梗死灌注治疗是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之一,为进一步提高我院急性脑梗死灌注治疗,通过分析2021年1月-2021年3月急性脑梗死灌注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2021年4月-2021年9月运用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法干预影响急性脑梗死灌注治疗相关因素后,急性脑梗死灌注治疗得到了明显提高,从一季度的42%提高至三季度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CA循环法应用后,完善制度、梳理流程、规范管理,可有效地提高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灌注治疗,提高医院卒中救治水平。

  • 标签: PDCA  急性脑梗死  再灌注治疗
  • 简介:摘要空预器一般投产两年后,漏风会逐渐增大,本文针对雷州公司1000MW二次热机组电厂机组运行两年后空预期漏风的数据分析、空预器的结构特点和密封技术分析,探讨如何控制空预器的漏风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在临床上的病情危急,并且变化多端,因此临床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临床上对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多以血管疏通为主要治疗方式,是能缓解患者病情和临床表现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需要给予患者护理干预作为辅助。常规的护理干预无法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对患者进行照顾和照护,使患者的舒适度不高,满意度不高,临床局限性较大。该文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绿色通道管理、围术期管理、康复护理、二级预防、对我国开展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护理的启示5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提供参考。

  • 标签: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闭塞再通 护理 综述
  •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 )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同时 PICC 的应用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血栓性堵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是防止发生血栓性堵管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1例PICC置管血栓性堵塞的案例分享,期待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血管干预流程在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流程,观察组采用优化血管干预流程进行干预。比较2组入院至见到神经内科医生的时间(DTP)、入院至实验室检查出报告时间(DTL)、入院至溶栓用药时间(DNT)、入院至完成CT检查的时间(DT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观察组DTP、DTL、DTI、DN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溶栓后24h、出院时NIHSS评分及出院时MRS评分均低于照组。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实施优化血管干预流程可提高治疗效率,保障患者溶栓治疗效果,提升其护理满意

  • 标签: 血管再通 优化流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能神皖马鞍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机组运行中多次发生热器微量喷水减温器后弯头焊缝出现裂纹等问题,严重影响机组的安全性及经济性。如何通过技术改造降低热器微量喷水减温器后弯头焊缝故障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减温水阀门型号进行调整,同时优化气温控制,打磨圆滑过渡弯头退刀槽台阶等措施,有效降低了热器微量喷水减温器弯头焊缝故障,提高了热器微量喷水减温器后弯头的可靠性。对于同类型机组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减温器 裂纹 优化 降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出院后30天住院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6-2021.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记录全部患者出院后院外治疗依从性、心率、血压、血糖、血脂、吸烟、体重、饮食及运动等情况。统计出院后30天住院患者,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50例患者30天住院患者48例,住院为32.00%(48/150)。住院组与未住院组年龄、性别、出院时心功能、血脂、血压、血糖、体质指数等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定期随诊、吸烟、遵医嘱服药、健康饮食、有氧运动差异明显(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30天的住院较高,导致患者住院的主要因素包括治疗依从性差、不遵医嘱服药、未戒烟、饮食不合理等,因此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指导,做好预防措施,降低住院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30天再住院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优质护理给输卵管堵塞患者接受治疗时进行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截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6月期间接收的输卵管堵塞患者58例,使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输卵管状况、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实验结果,研究组的输卵管、 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介入治疗输卵管堵塞中采取优质护理措施疗效确切,其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 标签: 优质护理 输卵管堵塞再通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经鼻高流量吸氧对气管插管患者脱机拔管后插管的影响分析。方法 于本院收治气管插管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收集时间为2019年5月—2020年5月,计算机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0例),脱机拔管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予以常规面罩或鼻导管吸氧以及经鼻高流量吸氧,对比两组插管及住院治疗时间。结果 观察组插管低于对照组,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气管插管患者脱机拔管后予以经鼻高流量吸氧可确切降低插管,缩短后续治疗时间,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经鼻高流量吸氧 气管插管 脱机拔管 再插管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及术后护理分析。方法:将我院(2020年01月-2021年01月)收治60例动静脉内瘘闭塞拟接受术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行血液透析未发生内瘘闭塞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分析其发生内瘘闭塞的因素,并且实施术后针对性护理,随访1年明确内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内瘘感染、低血压及血容量不足高于对照组,且对内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住院的影响。方法以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共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后骨折发生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6月院内进行椎体形成术的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42例作为探究对象,根据手术后随访期间患者腰背部复发疼痛情况以及影像学检测是否出现术后骨折现象,将患者分为骨折组(n=10)和未再骨折组(n=32),对两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且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骨折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情况,年龄,术后强化椎体个数及椎体高度恢复,术后Cobb角以及骨密度T值均作为体成形术后骨折发生危险因素。结论:经过临床回归分析显示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在椎体成形术后骨折发生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

  • 标签: 脊柱骨质疏松骨折 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发生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腑泄热法中药通过线粒体DNA(mtDNA)/Toll样受体9(TLR9)/微小RNA(miR)-223路抑制肝脏缺血灌注损伤(HIRI)的作用。方法随机数字法将80只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分成通路正常组(NP组)、通路激活组(AP组)、通路正常中药组(NPT组)、通路激活中药组(APT组)4组,"通路激活"指在大鼠HIRI建模麻醉后采用TLR9激活剂50 μg/只腹腔注射激活mtDNA/TLR9/miR-223路,"通路正常"则腹腔注射对应剂量生理盐水;"中药"指手术处理前3 d以腑泄热法中药按照5 ml/只/次剂量,每日2次给大鼠灌胃。每组20只,均建立肝脏HIRI模型,以分组要求施加不同干预后分别于灌注后24、48 h两个时间点采集血清及肝组织标本,并进行相关生化指标、病理、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通路激活"及"中药干预"均是术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路激活可促进术后血清中ALT、AST、LDH升高,AP组大鼠术后24 h血清ALT、AST、LDH高于NP组[ALT:(962.34±42.35) U/L比(747.33±40.04) U/L,F=11.446,P<0.05;AST:(1 421.58±93.25) U/L比(1 041.87±48.60) U/L,F=5.893,P<0.05;LDH:(2 312.99±95.77) U/L比(1 974.23±75.80) U/L,F=5.019,P<0.05];而中药干预可抑制术后血清中ALT、AST、LDH升高,NPT组大鼠术后24 h血清ALT、AST、LDH低于NP组[ALT:(561.31±40.49) U/L比(747.33±40.04) U/L,F=688.807,P<0.05;AST:(792.38±44.03) U/L比(1 041.87±48.60) U/L,F=838.255,P<0.05;LDH:(1 702.75±62.32) U/L比(1 974.23±75.80) U/L,F=514.608,P<0.05];通路激活及中药干预的交互作用呈现出抑制作用,APT组大鼠术后24 h血清ALT、AST、LDH低于NP组[ALT:(437.88±47.88) U/L比(747.33±40.04) U/L,F=156.296,P<0.05;AST:(510.02±55.54) U/L比(1 041.87±48.60) U/L,F=272.576,P<0.05;LDH:(1 473.69±71.94) U/L比(1 974.23±75.80) U/L,F=134.480,P<0.05];且术后48 h,NP组、AP组、NPT组、APT组4组大鼠血清ALT、AST、LDH均较术后24 h降低。术后24 h 4组大鼠肝细胞病理均呈现出不同程度坏死,以AP组坏死最严重,且术后48 h各组肝细胞坏死程度较术后24 h轻。术后24 h,各组大鼠肝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及ICAM1的表达以NP组表达最高,APT组最低,而术后48 h各组NF-κB及ICAM1表达趋势同术后24 h,且各自较术后24 h表达有所下降。术后24 h,相对于NP组,AP组及APT组中miR-223、TLR9的表达明显升高,NPT组的表达明显降低;而NPT组、AP组及APT组中mtD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以APT组降低最显著,术后48 h各组三者表达量均较术后24 h降低,以APT组降低最显著。结论腑泻热法中药可以通过mtDNA/TLR9/miR-223路改善肝脏缺血灌注损伤。

  • 标签: 肝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 通腑泄热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性非急性期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术前评估、手术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6例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评估其临床症状、脑灌注、闭塞部位、闭塞长度、侧支循环、远端毛细血管床等,17例符合血管内治疗。采用配对t检验对17例患者血管内手术前后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及各项评分进行比较。结果17例给予血管内治疗,9例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17例患者中,对侧肢体偏瘫7例,反复脑梗死6例,发作性对侧肢体麻木或无力4例,认知功能障碍3例,头痛3例。17例大脑中动脉闭塞侧脑灌注和健侧相比均明显降低。17例中1例微量导丝不能闭塞处,反复尝试后放弃手术;16例闭塞血管成功(脑梗死溶栓分级=2b-3),其中单纯球囊扩张9例,支架置入7例。17例患者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由术前的(9.57±2.32)分降至(3.75±1.42)分,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也较术前均明显改善(t值分别为9.08、5.54、4.26、8.56、6.00,均P<0.001),认知功能蒙特利尔国际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G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术前(22.70±1.70)分,术后3个月(26.30±2.30)分有统计学意义(t=6.66,P<0.001)。术后CT脑血管动脉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16例患者1例闭塞,15例血管良好,围手术期没有颅内出血事件,6个月随访期内没有新发卒中事件。结论对于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多维评估后选择可能获益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少,高,近期随访临床效果较好,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闭塞,非急性期 血管内介入 并发症 评估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输卵管堵塞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针对性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输卵管堵塞术后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21年2月-2022年2月,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常规组53例,对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53例,对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病为3.77%,常规组并发症发生16.98%,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输卵管堵塞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在术后出现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属于一种安全高效的护理方式,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输卵管堵塞再通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灌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管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 年8月至2020年8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72例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急诊行脑血管术,其中52例患者术中予以动脉灌注替罗非班治疗,20例患者未予以替罗非班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责任血管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mTICI)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及病死,探讨动脉灌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管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替罗非班组患者责任血管获得有效(mTICI≥2b)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2.3% 比7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术后90 d,替罗非班组患者(61.5%)获得良好预后的比例(mRS≤2分)高于对照组(35.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及病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管术中动脉灌注替罗非班具有良好的效果及可行性,可改善患者预后,并不增加患者出血的概率。

  • 标签: 替罗非班 心源性脑栓塞 血管再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