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讨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江西省人民医院干部心血管一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3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回顾性分析138例CTO患者血运重建治疗措施以及效果。结果138例CTO患者,共162支慢性完全闭塞血管,主要累及前降支(LAD)52支,回旋支(LCX)27支,左主干(LM)9支及右冠状动脉(RCA)60支。145支慢性完全闭塞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行(PTCA)治疗,130支血管成功支架置入101个。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论CTO临床表现多样,但缺乏特异性,可以选用PTCA及支架术或CABG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 CTO
  • 简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totalocclusion,CTO)病变迄今是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arterydisease)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需要攻克的“堡垒”。循征医学数据显示,目前CTO病变介入治疗的平均病变成功率为75.1%(62%~85%),而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和冠心病PCI水平的不断提高,CTO病变PCI成功率可达92%[3]。

  • 标签: 冠状动脉闭塞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室重构 心肌顿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ridgePoint系统支持下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ADR)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预后。方法连续入选自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于西京医院接受BridgePoint系统开通CTO病变的患者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CTO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术中相关参数。观察入选患者的短期预后,包括技术成功(达TIMI 3级血流及残余狭窄<30%)率、手术成功[住院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并发症以及住院期间MACE。MACE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TVR)和心脏压塞等。于出院后30 d及6、12、24和36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入选患者MACE发生情况。结果87例患者中,男性75例(86%),年龄(61±10)岁,J-CTO评分为(2.49±0.52)分。6例患者采用BridgePoint系统直接行ADR术,均成功。81例患者行BridgePoint系统补救性ADR术,其中62例成功,BridgePoint系统ADR术成功率为78.2%(68/87);19例患者于手术失败后通过正向/逆向技术补救,成功9例,失败10例。技术成功率为88.5%(77/87)。冠状动脉穿孔2例(2.3%),1例置入覆膜支架,1例心包填塞后给予心包穿刺;围手术期心肌梗死1例,猝死1例,心脏压塞1例。住院期间入选患者MACE发生率为3.4%(3/87),手术成功率为85.1%(74/87)。手术时间为(175±72)min,对比剂剂量为(449±155)ml。随访17(11,26)个月,86例患者完成了随访,30 d MACE发生率为4.7%(4/86),6个月为10.5%(9/86),17个月为17.4%(15/86)。结论BridgePoint系统开通冠状动脉CTO的成功率较高,安全、可行,临床预后较好。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BridgePoint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在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中选出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57%,对照组患者为28.57%,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患者更高,P<0.05。结论行介入治疗的CTO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介入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CTO 介入治疗 护理干预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总结了219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PCI术后护理经验,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和专科护理。结果208例在CCU监护1天,8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在CCU监护2天,3例术后发生心包填塞在CCU监护3天,病情稳定后顺利转入心内科病房。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护理并发症。认为术后在CCU进行严密监测、细致病情观察和高质量的护理,可以缩短患者在CCU的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冠状动脉 慢性闭塞 PCI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支架置入术后再闭塞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老年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支架术后再闭塞患者229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40~49岁组60例、50~59岁组58例、60~69岁组55例和70~80岁组56例,分析各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闭塞病变的临床特征。结果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80岁组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多支再闭塞病变分别为11.6%、15.5%、21.8%和25.0%(χ2=10.03,P=0.01);冠脉近端+中端再闭塞病变分别为16.6%、21.0%、30.9%和33.9%(χ2=11.83,P=0.005);冠脉再闭塞重度钙化分别为13.3%、17.2%、34.5%和37.5%(χ2=11.56,P=0.006);冠脉再闭塞长病变36~47 mm分别为15.0%、17.2%、21.8%和25.0%(χ2=11.56,P=0.007);冠脉再闭塞弥漫性钙化长病变分别为16.7%、20.6%、32.7%和35.7%(χ2=10.80,P=0.01)。结论老年组患者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再闭塞具有多支再闭塞病变、近端+中端再闭塞病变、再闭塞重度钙化病变、再闭塞长病变和再闭塞弥漫性钙化长病变的临床特征。

  • 标签: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 支架内再闭塞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已是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CTO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点研究内容,近年随着CTO专用设备和器材的开发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技术的进步,以及对CTO病变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CTO病变患者的生命质量也在不断改善。现对CTO病变的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

  • 标签: 冠状动脉闭塞 侧支循环 药物疗法 预后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n—stentchronictotalocclusion,ISCTO)病变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技术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ISCTO135例的临床、介入手术资料及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总结PCI治疗技术及经验。结果PCI病变成功率93.2%(136/146),病例成功率94.1%(127/135)。单纯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coronaryangioplasty,PTCA)23例(17.0%)。再次置人支架112例(83.0%)。置人的112枚支架中药物洗脱支架94枚(83.9%)。具有支架内闭塞时间超过6个月、绝对性闭塞闭塞部位呈刀切状、有分支发出、闭塞长度在15mm或以上、病变近端或病变处弯曲在45。或以上特征的ISCTO病变较不具备这些特征的病变PCI成功率降低(88.2%与97.4%,89.7%与98.3%,81.8%与98.0%,82.9%与97.1%,87.8%与98.6%,86.2%与97.7%,P〈0.05)。8例患者10处病变PCI操作失败,其中导丝不能通过ISCTO病变7处,球囊不能跨越病变2处,开通血管后发生无复流1处。术中发生心室颤动1例,急性左心衰竭1例,均处理成功。术后住院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89.0%。临床随访4~78个月,造影随访72例(53.3%),发现心绞痛复发23例(17%),靶血管重建16例(11.9%),心脏性猝死4例(3.0%)。结论ISCTO成功PCI因素包括合适的手术时机、适当的手术器械选择及术者的经验及决策。手术难度虽大,但一旦成功,患者将明显受益。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慢性完全闭塞 支架 再狭窄 血管成形术 经腔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是较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手术成功率低、风险高、并发症多。术前全面评估病变特征,对手术难易程度进行分级,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主要方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够提供血管走行、斑块形态和特征、钙化信息等,有助于预测高危病变及识别病变特征,进而制定血运重建策略和预测手术成功率等。笔者就CCTA在CTO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旨在提高对CCTA评价CTO的认识和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闭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S-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将符合纳排标准的IS-CTO患者212例纳入IS-CTO组,以1∶1的比例匹配原发性CTO患者212例纳入原发CTO组。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PCI成功率。PCI成功定义为成功行CTO靶病变支架置入术。随访患者术后5年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心原性死亡联合心肌梗死的复合事件。次要终点为即刻手术成功、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血运重建、靶血管相关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住院。结果共纳入424例患者,年龄(57.8±10.5)岁,其中男性364例。与原发CTO组比较,IS-CTO组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58.7±9.2)%比(61.0±7.7)%,P=0.01],术前SYNTAX评分较高(19.4±8.3比15.3±10.0,P<0.01),靶病变为左前降支者占比更高[42.9%(50/212)比23.6%(91/212),P<0.01]。IS-CTO组的PCI成功率[71.7%(152/212)比69.8%(148/212),P=0.70]和并发症发生率[40.6%(86/212)比36.3%(77/212),P=0.37]与原发CT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随访结果显示,IS-CTO组的心原性死亡联合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原发CTO组[10.8%(23/212)比4.7%(10/212),P=0.02],差异主要由心肌梗死事件驱动[9.0%(19/212)比4.2%(9/212),P=0.05]。IS-CTO组的其他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有高于原发CTO组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0.05)。结论IS-CTO患者接受PCI的即刻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但其远期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风险较原发CTO病变患者更高。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长期预后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动脉闭塞直接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选择冠状动脉闭塞造影技术是有效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标准,采用创伤性造影剂检查初期不被人们认可,但随着 32排、 16排、螺旋 CT等技术的应用,以有效的影像技术逐步提升处理技术效果和发展水平,提升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检查有效性,这符合检查的准确、方便和快捷效果,是用于 DSA检查的主要常规筛选测定方式。

  • 标签: 造影 冠状动脉闭塞 护理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动脉闭塞直接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选择冠状动脉闭塞造影技术是有效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标准,采用创伤性造影剂检查初期不被人们认可,但随着32排、16排、螺旋CT等技术的应用,以有效的影像技术逐步提升处理技术效果和发展水平,提升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检查有效性,这符合检查的准确、方便和快捷效果,是用于DSA检查的主要常规筛选测定方式。

  • 标签: 造影 冠状动脉闭塞 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8月到2013年9月在西安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诊治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9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20~80岁。同期选择本院检查的非慢性闭塞病变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观察组中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出闭塞疾病82例,未检出8例;而对照组中心肌灌注显像正常87例,显示闭塞病变3例(心肌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闭塞疾病的敏感性为91.1%,而特异性为96.7%,阳性预测值96.5%,阴性预测值为91.6%。结论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诊断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冠脉造影 慢性闭塞病变 左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并不是所有CTO都需要介入治疗。由于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特殊性,目前还缺少有力的临床研究证实CTO-PCI可以改善CTO患者的预后。介入治疗手段多用于改善有明确缺血证据的患者症状以及生活质量。CTO-PCI是目前PCI领域难度最大的一类手术,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实践中应合理选择需要进行CTO-PCI的患者,根据现有的流程图制定首选策略,并在不同策略中进行安全、合理、高效的转化,从而保证手术的成功。

  • 标签: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 介入治疗 患者选择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获益仍然存在争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CTO-PCI可以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未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亦未能改善反映左心室整体功能的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应变作为一个反映局部心肌功能的敏感指标,能够早于LVEF发现心肌功能的恢复。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采用心肌应变对CTO-PCI术后局部心肌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了评估,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心肌应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单支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临汾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单支血管慢性完全闭塞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PCI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左室内径缩短率(FS)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脑钠肽前体、左室射血分数和FS值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个月,研究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3%(1/33)和6.06%(2/33),均低于对照组的18.18%(6/33)、24.2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CI治疗单支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更佳,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预后更好。

  • 标签: 心功能 单支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介入治疗 心血管不良事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CTO介入术后行综合护理的价值。方法:以108例CTO患者为样本,入选后均行介入术治疗,并行抽签分组,有综合组、一般组,样本均是54例,前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后者行一般护理,研究实施时间段为2021年4月-2022年4月,评估心绞痛情况,记录安全事件。结果:经五个维度评估心绞痛情况,分值检验后在综合组比一般组高,P

  • 标签: CTO 应用价值 介入术 安全事件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心肌灌注功能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意义。方法自2019年4月至12月前瞻性收集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TO的患者进行动态CT-MPI扫描,获得每个心肌节段的灌注参数,包括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流量比值(rMBF)、心肌血容量(MBV)、开始时间(TTS)、达峰时间(TT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EEV)、流量提取乘积(FE)及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PCBV)。以SPECT为参考标准,比较大致正常和异常、不同缺血程度、存活与梗死心肌节段参数间差异,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诊断效能。以冠状动脉造影Rentrop分级为标准,比较CCC良好组和不良组心肌节段参数间差异及其与Rentrop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1例患者。灌注异常组的MBF、rMBF、MBV、FE、PCBV及EEV均低于灌注大致正常组,而TTS及TTP高于大致正常组(P<0.05)。其中MBF的AUC最大,为0.809,最佳截断值为71.75 ml·100 ml⁻¹·min⁻¹,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和0.80。MBF及rMBF随着心肌缺血程度加重而降低,但中、重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11和0.696)。当鉴别梗死及存活心肌时,rMBF的AUC最大为0.896,最佳截断值为69.1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和0.92。CCC良好组MBF、MBV、FE及EEV明显高于不良组(P均<0.05),但与Rentrop分级间无明显相关性(|r|均<0.3)。结论动态CT-MPI定量参数对CTO患者心肌灌注功能及CCC状态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但与CCC Rentrop分级之间相关性较差,其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冠状动脉闭塞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心肌灌注显像 侧支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PCI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将94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47例/组。一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干预(对照组),另一组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比两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95.74%)和并发症发生率(6.38%)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进行PCI术围手术期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手术成功率的提高,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PCI术 围手术期 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