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我院收治的118例初步诊断为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患者行双源CTA与造影检查,对两次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探讨CTA与造影诊断冠心病的对比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造影技术,双源CTA由于其具备强大的处理程序,对病变评估的准确性与造影相比差异不显著,且安全可靠,费用相对低廉,在诊断冠心病方面意义重大。

  • 标签: 双源CTA 冠脉造影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rhBNP对急性征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征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BN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及心功能指标LVEF、LVESVI、LVEDVI、NT-proBNP的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及NT-proBNP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及NT-proBNP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但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及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BNP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急性征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力衰竭 rhBNP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心率、心率变化对64排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90例64排CT扫描造影的患者,分别选择冠状动脉各主干最佳重建时相,评估各节段的图像质量。计算患者平均心率和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采用SAS相关检验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90例患者心率波动>10bpm组显示比例明显低于心率波动≤l0bpm组,按节段显示比例≥80%作为满意的标准,随心率的增快,图像质量明显下降,特别是心率大于70bpm的病人,的显示达不到临床要求,因此要取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心率最好控制在70bpm以下。

  • 标签: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术的护理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分别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心理状况改善和护理满意度均优(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支架植入术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应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冠脉支架植入术 护理策略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4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而进行血管成像(CTA)检查,同时进行造影检查,计算CTA与造影诊断冠心病的符合率。结果120条发现不同程度的狭窄、钙化、软斑块、心肌桥,共计病变65处;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病变69处;CTA与造影诊断的符合率94%。结论CTA是一种无创、方便的检查方法,与造影诊断的符合率较高,是临床上筛查冠心病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

  • 标签: 冠心病 冠脉CTA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58例冠心病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均施予CTA检查,分析CTA检查结果。结果58例患者中,CTA检出57例,占98.3%,其中,检出左前降支率为55.1%,检出左主支病变率为15.5%,检出左回旋支病变率为53.4%,右冠状动脉检出率是48.3%。结论在冠心病诊断中,CTA的检出率较为理想,能够对冠心病进行明确诊断,且属于一种无创检查,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诊断 冠脉CTA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品管圈降低介入患者电子护理记录缺陷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6周内120份介入患者电子护理记录为研究资料,对所有护理记录的缺陷率进行调查和计算。成立品管圈小组,并根据调查所得结果设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对策,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管理前的电子护理记录缺陷率为78%,管理后为35.5%(P<0.05);应用品管圈管理后,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及责任感均明显优于管理前(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管理可降低介入患者电子护理记录的缺陷率,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维护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冠脉介入 电子护理记录 缺陷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冠心病心电图与冠状造影结果,并探究其一致性。方法自我院2013年至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疑诊冠心病患者中选取96例参与本次探究,给予所有患者冠心病心电图与冠状造影结果,并对比其一致性是否统一。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79.3%,心电图检查阳性率62.5%,统计学存在意义(P<03.05);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漏诊率(25/76)32.8%,误诊率(9/20)45%,敏感度(51/76)67.1%,特异性(11/20)55%。结论冠心病心电图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无创性,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在冠心病初步检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为冠状动脉造影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心电图 冠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综合征急诊PCI救治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综合征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入院均直接行急诊PCI治疗,在治疗期间对120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观察记录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99.17%,术后2例出现室性早搏,2例出现低血压1例穿刺部位渗血,1例死亡。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治疗急性综合征效果明显,术后创伤小、痛苦少,术前、术后的护理干预是PCI技术成功的关键,因此对于急性综合征患者应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提高存活率,改善冠状动脉血供,提高心脏功能。

  • 标签: 急诊PCI 急性冠脉综合征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可溶性细胞粘附因子(sCAM)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1例急性综合征患者,通过造影、心电、心肌酶变化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STEMI组,2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STEMI组,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22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SAP组)及非冠心病健康者2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所选试验对象血清sCAM浓度变化。结果ACS各亚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I(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因子-I(sVCAM-1)浓度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sICAM-1、sVCAM-1浓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发生发展与sCAM有密切关系。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可溶性细胞粘附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hcy等致病因素在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本文选择冠心病(CHD)患者121例,根据冠心病临床症状分组,心痛组71例,急性心肌梗塞组50例,选取95例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为正常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细胞(EC),内皮素(ET),烟酸,维生素B12等指标。结果狭窄患者各组Hcy,EC,ET、烟酸,维生素B12等指标随狭窄程度的改变而改变,狭窄程度愈严重Hcy,EC,ET等指标增高越明显(P<0.01)。CHD组Hcy,EC,ET等指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研究同时发现血清Hcy与EC水平呈正相关(r=0.61);Hcy与ET呈正相关(r=0.55),Hcy与烟酸呈负相关(r=-0.62),Hcy与维生素B12呈负相关(r=-0.58)。结论Hcy,EC,ET水平的增高,烟酸,维生素B12水平的降低等因素在内膜损伤,斑块形成,导致狭窄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内皮细胞 内皮素 烟酸 维生素B1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动脉穿刺在介入治疗中的一些特殊患者应用的意义以及经肱动脉行介入治疗中可行性及安全性,同时观察肱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6例肱动脉穿刺在介入治疗中介入路径选择,患者平卧位,右手掌心向上,穿刺点在肘部肱动脉分支前,选择动脉搏动最强处,先在穿刺点用利多卡因局麻,用桡动脉穿刺针取45°角穿刺进入肱动脉,送入导丝,拔除穿刺针,送入6F桡动脉血管鞘,术后拔除鞘管,压迫止血10min,再用绷带加压包扎。6~8h后可解开绷带,术后无须严格卧床休息。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地进行肱动脉穿刺并完成介入手术,无一例并发症发生,肱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熟悉肱动脉穿刺部位的解剖特点,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并对其并发症有足够的认识和处理对策的充分准备,可以减少并发症及其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在介入治疗中,对部分桡动脉、股动脉穿刺有禁忌的患者,肱动脉穿刺的介入路径,不失为一较理想的选择。

  • 标签: 肱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治疗,应用体会
  • 简介:摘要急性综合征(ACS)是冠心病的严重病况,尽管近年来遵循相关的治疗指南、专家共识,治疗效果和预后已取得良好效果,但无论是经药物和/或介入治疗的ACS患者,仍有为数不少的患者存在精神、心理卫生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存质量,而且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在ACS患者实施“双心”治疗,也是当前冠心病诊治领域的热点。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双心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术后合并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诊治方法。方法以98例冠冕介入治疗术后合并心脏损伤后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介入治疗术后合并心脏损伤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术后8d床边心超提示积液明显吸收,复查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介入治疗术可引起心脏损伤后综合征,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心脏损伤后综合症的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及早诊断和对症治疗。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给予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7月-2016年07月收治的介入手术患者107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观察组52例以及对照组55例患者分组依据为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有无进行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给予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未给予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对比护理风险发生率以突出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干预价值。结果在护理风险出现概率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介入手术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介入手术患者,有效开展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可以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显著提高,针对护理安全隐患可以进行有效明确,并且可以研究有效措施降低出现护理风险的概率,针对介入手术的治疗安全性做出有效保证。

  • 标签: 冠脉介入手术 导管室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患者能否在病情发展基础上继发冠状动脉病变,目前相关报道甚少,为此,现报道1例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病变的患者,为既往造影阴性的扩心病患者是否需要再次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冠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CT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别对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冠CT检测。以冠状脉动造影为参照,分析CT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次严重中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使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狭窄216支,CT检查发现的狭窄为238支。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冠CT检测中狭窄程度分别为轻度狭窄54支、62支,中度狭窄97支、106支,重度狭窄65支、70支。结论在冠心病诊断和检查中,CT检测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可以进行冠心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筛选,所以CT检测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将其广泛的应用在临床诊断中。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CT检测 冠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135例行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不同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病情护理、用药护理以及其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采用精神评估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标准(MoCA)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结果干预后患者MMSE评分、MoCA评分、数字符号替换评分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显著的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及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MMSE MoCA 精神状况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