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致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各种原因并进行分析。方法每日跟随护士并观察采集凝血标本的整个过程,对于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标本,退回后重新采集,分析原因后归纳总结,分析相关数据。结果采血不顺利是造成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护理人员和检验人员的操作的不当造成儿童凝血结果异常也是工作中的普遍现象。结论落实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及操作规范化,同时应该加强实验标准化以及质量控制的制度化。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海拔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战略区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时有发生,与之相关的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性凝血病是威胁伤员健康的重要因素。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可以影响正常平原移居人群的凝血功能,出现高凝和纤溶抑制状态。高原地区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也主要表现为高凝状态的难以纠正。根据既往研究,笔者提出了高原地区创伤性凝血病可能的特点,为后续指导平时战时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高原 创伤和损伤 凝血功能 创伤性凝血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蛇咬伤致迟发型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治疗手段与结果展开分析总结。方法:截取某院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肿瘤医院血液科接受诊治的病人数据,按照病史与实验室检测等,对初步诊断为“蛇咬伤致迟发型凝血功能异常”的40名病人运用输入新鲜血浆、K120~160mg/维生素等常规诊治,监控病人出血状况与凝血性能的改变状态,在情况好转之后将维生素K1的用量减少到10~20mg/d,并持续治疗2至6个月。结果:40名病人都存在各种程度的出血与凝血功能异常状况,在进行血浆、维生素K1补充医治后都得到改善。结论:蛇咬伤通过出血情况得到表现,而只对血浆进行补充能够飞速的改善出血症状、优化凝血性能,然而不具备较长的维持时间,而维生素K1作为特效的解毒药,在凝血功能改善后依旧需要使用维生素K1进行治疗。

  • 标签: 蛇咬伤 迟发型凝血功能异常 维生素K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因子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其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呈异常状态的196例肿瘤患者为试验组,呈正常状态的36例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根据TEG检测结果的总体凝血指标(CI)值将试验组分为两组:高凝试验组(n=104):CI值>3;低凝试验组(n=92):CI值<-3。每个试验组再根据TEG结果的R值、K值、α角、MA值分成3个亚组,即高凝一组(n=37)、高凝二组(n=34)、高凝三组(n=33);低凝一组(n=33)、低凝二组(n=30)、低凝三组(n=29)。同期测定并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凝血因子(F)Ⅱ、Ⅴ、Ⅶ、Ⅷ、Ⅸ、Ⅹ、Ⅺ、Ⅻ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凝一组FⅡ、FⅤ、FⅦ、FⅧ、FⅪ和vWF活性升高,分别为(1 105±281)、(1 352±326)、(1 628±397)、(1 795±314)、(1 389±288)和(1 908±486)U/L(均P<0.01);高凝二组FⅡ、FⅤ、FⅦ、FⅧ、FX和vWF活性升高,分别为(1 068±189)、(1 194±205)、(1 529±394)、(1 562±241)、(1 150±196)和(1 722±415)U/L(均P<0.05);高凝三组FⅦ、FⅩ和vWF活性升高,分别为(1 411±196)、(1 212±327)和(1 713±457)U/L(均P<0.01)。低凝一组FⅤ、FⅧ、FⅨ、FⅫ和vWF活性降低,分别为(732±96)、(695±64)、(1 216±191)、(832±128)和(1 088±117)U/L(P<0.05);低凝二组FⅤ、FⅦ、FⅧ和FⅫ活性降低,分别为(714±102)、(1 125±108)、(783±95)和(912±111)U/L(P<0.01);低凝三组FⅪ、FⅫ和vWF活性降低,分别为(812±92)、(827±179)和(916±76)U/L(P<0.01)。结论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时仅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发生明显改变。高凝状态时,FⅡ和FⅩ的活性较高,成为抗凝治疗的重要因素,FⅤ、FⅧ活性升高易引发深静脉血栓;低凝状态时,FⅤ和FⅧ活性显著下降,常引发出血或渗血。

  • 标签: 肿瘤 凝血因子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抗凝血杀鼠剂中毒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2012年4月-2015年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贵州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根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考虑诊断为“抗凝血杀鼠剂中毒致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的40例患者,采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维生素K120~160mg/日等治疗,监测患者出血症状及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好转后维生素K1减量至10~20mg/日,维持治疗2~6月。随访半年。结果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凝血功能异常,给予补充血浆、维生素K1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抗凝鼠药中毒以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单纯补充血浆可快速纠正出血症状、改善凝血功能,但维持时间短,维生素K1为特效解毒药物,凝血功能纠正后仍需维生素K1维持治疗。

  • 标签: 抗凝血杀鼠剂 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 维生素K1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和凝血检测在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9-2019.3我院凝血功能异常患者(n=23)作为观察组,选取2019.4-2020.3我院凝血功能正常患者(n=23)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栓弹力图和凝血检测,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血栓弹力图参数中凝血形成时间(K)与凝血检测指标中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血凝块最大强度(MA)与P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P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凝血检测 凝血功能异常 血液凝固障碍
  • 简介:摘要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凝血系统的异常凝血系统的异常常导致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极大地增加了淋巴瘤患者死亡率。淋巴瘤患者凝血系统异常的机制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分泌促凝因子的直接促凝机制及肿瘤细胞激活宿主细胞促凝潜力的间接促凝机制。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因子的改变可能与淋巴瘤预后相关。

  • 标签: 淋巴瘤 血液凝固障碍 预后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止凝血异常临床表现。方法选择2010年7月到2011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2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为23例,女性为9例,年龄分布为51.6±10.7岁,对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蛋白C(PCA)、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血小板(PLT)。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

  • 标签: 白血病 止凝血异常 血小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兰州地区健康成人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正常参考区间。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中肝肾功、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肿瘤标志物等各项血液检测指标以及B超、拍片、胃镜等各种检查结果均正常的135例健康成人作为检测对象,并将其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组。使用雅培i2000化学发光仪,测定血清中PIVKA-II含量,结果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兰州地区健康成人血清PIVKA-II水平男性为(23.4土5.39)mAU/ml,女性为(22.6士6.62)mAU/ml。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州地区健康成人血清PIVKA-II水平性别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正常参考区间上线为35.15mAU/ml。

  • 标签: 健康成人 PIVKA-II 化学发光法 正常参考区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凝血功能异常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与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100例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根据检测方法不同设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研究组实施凝血功能检测和血栓弹力图。对比两组的凝血指标[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血栓弹力图参数(Angle值、R值、MA值、CI值、K值)之间的相关性;记录两组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死亡率等预后指标。结果:PT与Angle值、MA值、CI值为正性相关,与K值、R值为负性相关(p0.05);TT与Angle值、MA值、CI值为负性相关,与K值、R值为正性相关(p

  • 标签: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用血浆置换的方法治疗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出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67例,对其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比这67例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相较于血浆置换治疗前,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显著缩短,血小板(PLT)计数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出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安全可靠,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血浆置换 出凝血功能异常 临床疗效 对比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甲状腺功能紊乱患者出凝血功能异常研究的观察和比较。方法选择2010年5月到2015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00例甲状腺功能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从我院健康体检者中选50例作为对照。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根据以上指标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每组人数各为50例。分别测定各组人员的血小板参数((PLT血小板计数;P-LCR大血小板比率;PDW血小板分布宽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结果三组检测者的PLT值显著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组P-LCR、PDW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其他两组相比,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的PT、APTT以及TT均延长,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亢进组PT、APTT以及TT水平均低于正常健康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减患者凝血功能减退,有出血危险;甲亢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继发血栓形成倾向。

  • 标签: 甲状腺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减退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肺部改变与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111例手足口病患儿体格检查、胸部X线特点和凝血功能检查等资料。结果111例手足口病患儿中,28例患儿胸片有肺部改变,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部分可见斑片状阴影;伴有胸片肺部改变患儿其APTT明显比胸片肺部无改变患儿延长(p〈0.05)。结论伴有胸片肺部改变手足口病患儿应当注意其凝血功能变化,预防患儿有出血倾向。

  • 标签: 手足口病 肺部改变 凝血功能 儿科 APTT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肝功能不全患者血液凝血功能异常的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相关治疗策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综述和分析,我们发现肝功能不全患者常伴有血液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等特征。这些异常的发生与肝功能不全的程度密切相关,且可能导致严重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我们强调,对肝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定期的凝血功能监测十分必要,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在治疗方面,个体化的干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肝功能不全的程度,也要兼顾凝血功能异常的具体表现,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肝功能不全 血液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