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针对《刑法总则中的十二个重要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判例,提炼核心争议问题,并对该争议问题进行精练评论。《判例刑法教程》(总则篇)针对《刑法总则中的罪刑法定原则,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故意与过失,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刑事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预备、未遂与中止,不作为犯,共同犯罪,单位犯罪,竞合论,死刑,刑罚适用十二个重要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判例,每一个判例除包含基本案情、诉讼过程及裁判理由、关联法条外,还从中

  • 标签: 刑事责任年龄 单位犯罪 不作为犯 紧急避险 刑罚适用 罪刑法定原则
  • 简介:由于刑法客观主义立场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并未真正确立,加之受传统核心刑法以处罚实害犯为中心的思想影响,我国现行刑法总则中对危险犯的设置与认定缺乏明确、合理的规定,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在刑法的立场上,应当将犯罪结果(客观危害)明确化为实际损害与危险,并以这样的犯罪结果是否发生作为犯罪成立的基础,实现犯罪的客观化与实质化,从而奠定刑法的客观主义基本立场;在刑法模式上,我国刑法总则应当实现刑法模式的转型,将核心刑法发展为以实害犯与危险犯并列的二元刑法;在刑法具体理论上,应当分别对犯罪的概念、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犯罪中止等概念与理论进行修改与调整;在刑法修辞学上,应当剔除“损害”、“危害”这样含义模糊不清、立场不明确的词语,应当替换为含义清楚、立场明确、操作性强的修辞。

  • 标签: 刑法总则 刑法客观主义 刑法模式 危险犯
  • 简介:引言:我国民法总则的制定不能忽视商法总则内容的加入自中共中央18届四中全会《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将我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编纂作为我国市场法律制度建设首要任务之一的顶层设计方案后,我国一度似曾放缓的《民法典》编纂工作的相关立法理论与实务研究又开始升温。作为民法典编纂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人民

  • 标签: 专家建议稿 法典编纂 民法制度 编纂工作 顶层设计 《民法典》
  • 简介:面对高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和身心障碍者福利新理念的内在驱动,我国民法总则编纂为重塑现代成年监护制度提供了契机。构建现代成年监护制度的核心在于将成年监护制度与被监护人的行为能力加以“脱钩”。其主要内容包括,扩大被监护人的范围,凡不能自我保护与照顾的人均可作为被监护人,同时采列举的方式明确规定精神障碍者、智力障碍者、身体障碍者、辨识能力衰退的老年人、因不良嗜好而致辨识能力欠缺者等均可适用监护制度;根据成年被监护人的具体辨识能力程度,设立监护、保佐和辅助三个层级的监护类型;增设意定监护,并明定意定监护优先于法定监护适用;建立以监护监督人为主、监护监督机构为辅的双重监督体制,采列举的方式明确规定监护监督的职责。

  • 标签: 成年监护 辨识能力 监护层级 意定监护 监护监督
  • 简介: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行为人基于交易灵活性、快捷性和保障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委托在交易熟练程度和交易经验方面有较强优势的较专业人士处理自己的事务。其中最常见也发挥了较大作用的便是代理制度,但这种制度的出现便必然伴随着运用该制度解决问题时产生的纠纷,而纠纷通常是与代理人有无代理权有最密切联系的。因此实践中在这方面引起最多纠纷的便是无权代

  • 标签: 表见代理 权利外观 民法理论 英美法系 信赖利益 虚伪表示
  • 简介:一、决议行为的理论研究现状决议行为,是指依据章程或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则做出的多个意思表示而成立的行为。学界对决议行为理论的研究,仅限于法律行为的类型区分,以至于其存在价值和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决议"这一术语历史悠久,早在罗马法时代,"决议"便早已出现,如平民会决议、元老院决议等。~①

  • 标签: 理论研究现状 类型区 王利明教授 公司会议 中国民法典 专家建议稿
  • 简介:刑法的适用过程中,依据构成要件的解释目标是针对立法原意还是法律规范的客观含义,可将刑法解释分为主观解释和客观解释。刑法解释应当二者兼具,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理论界依据刑法解释是否只能严格遵循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形成了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但二者在刑法解释的本质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差别。根据犯罪的本质是对规范的违反还是对法益的侵害,可将违法性认识分为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我国刑法应当坚持以结果无价值为基础,逐步适当发展行为无价值在立法和司法领域中的运用。

  • 标签: 主观解释 客观解释 形式解释 实质解释 行为无价值 结果无价值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所有现代欧陆民法典不论系法国民法典或德国民法典,或为此两民法典之继受法典,或参考该两民法典而制定成立之类似民法典,大半设有民法总则专编之规定。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涉及人们权利、义务、

  • 标签: 非法人组织 财产关系 人身关系 德国民法典 民事主体 取得时效
  • 简介:法人制度是民法的核心制度,它不仅维系和统领民法体系自身,更直接影响着整个法律制度的系统性、全面性,关系着自然人之外的全部社会主体的制度安排。《民法总则》从狭隘的视角还是从宽广的视角构建法人制度,其对未来社会能否有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本文对当下正在起草的《民法总则》法人制度立法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 标签: 营利法人 法人制度 法人组织 民事权利能力 机关法人 商事通则
  • 简介:环境犯罪将环境利益作为保护的法益.从而与公害犯罪相区别,充分反映了人类对环境价值认识的变迁。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环境刑法突破过去只重视短期利益和人身利益保护的局限,决定了环境刑法的基本目标是保护包括环境利益与人类利益在内的生态环境整体利益。维护人与环境的和谐。环境刑事立法既要有生态的观念,又要有经济和社会观念,要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刑法不能仅仅是对侵害的被动反应,还应作为危险防范和控制的工具。为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以行为为取向将环境犯罪设定为危险犯类型就成为必要。环境犯罪责任的承担者应是环境危险的制造者。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行为人只有在有人为疏失或者滥用权力而故意地选择承担危险以致可能造成严重损害后果的情况下,才应负刑事责任。

  • 标签: 环境犯罪 公害犯罪 刑事立法
  • 简介:本书对中国的各位能够发挥多大作用,我完全无从得知。估计是和我一样学习刑法学的人,或者稍广一些,学习法律学的人,特别是打算做法律研究者,或者现在就是法律研究者的人,对他们或许可以作为直接参考。的确,各位所处的时代已经和我作为研究者成长时期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即便如此,特别是本书的主题,'人生,越重大的事越是偶然决定。那么,人生该怎样去活?'这样一种问题意识,我认为应该是共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不仅对法律家,即使对于一般读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指

  • 标签: 刑法研究
  • 简介:经济刑法(Wirtschaftsstrafrecht)是一个广阔而又无边的法律领域,自1970年代起便特别流行起来,引发了各界的极大兴趣,先是立法机关和司法部门,接着是刑法学界,最后才是法律教育界。要想对这个法律领域的对象、范围和特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首先应当具备经济法方面的知识。这里的经济法不仅包括税法,还包括商法与公司法,以及劳动法、资本市场法、知识产权法与新兴的欧盟法等其他法律领域。经济刑法绝对不只是研究《刑法典》中诸如诈骗、背信、贿赂以及暴利等众所周知的犯罪构成要件,它还要经常(最终)研究刑法之外的规范(边码5)。

  • 标签: 刑法总论 总论序言 经济刑法
  • 简介:随着我国法治理念和法治事业的深入推进,尤其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监狱行刑领域的法治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和国家治理创新议程。依法治国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凸显,其对于监狱活动的影响也日益加深。"行刑法治"既是对于行刑活动规范化要求和法治化构建的重要概括,也是我国现代监狱实践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监狱行刑的基本理论,着重从学理层面探讨行刑法治的基本内涵、具体内容和重大意义,为监狱领域贯彻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寻求理论支撑和价值引导。

  • 标签: 行刑法治 刑罚执行程序 行刑法定 行刑个别化
  • 简介:《当代刑法思潮论坛(第一卷):刑法体系与犯罪构造》《当代刑法思潮论坛(第二卷):刑法教义与价值判断》《当代刑法思潮论坛(第三卷):刑事政策与刑法变迁》梁根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当代刑法思潮论坛,是展现当代刑法学术前沿、基本立场、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方法的专题性、系列性、学术性论坛。当代中国刑法学学术生态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不同的学术体系之间的分歧加大,同一学术体系内也需要凝聚学术共识。论坛的基本宗旨就在于加强中国刑法同仁之间的学术对话与交流,避免自言自

  • 标签: 刑法思潮 思潮论坛
  • 简介:作为世界上最"难产"的民法典,并非意味着我国制定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而是在经历反复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后,我国的民法典势必要站在法律科学最高点制定一部体系化的法典,以理顺市民社会秩序。在这一宏伟任务下,民法典总则有必要承担私法体系化的重任,而现有立法及其理论基础也为私法体系化做了充分的准备。民法典如果要实现体系化的目标,在民法典总则中有几个问题必须予以明确规定:一是用民法典总则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制度和法律行为制度明确民法的私法性质;二是用民法典总则明确民法的调整对象;三是用民法总则明确民事立法构成及确定协调法律冲突和弥补法律漏洞的方法。其中,让法人回归为私法中的民事主体,以私法自治为原则构建法律行为制度则成为重点和难点。

  • 标签: 私法体系 民法总则 意思自治 法人制度 法律行为
  • 简介:一、《商事通则》单独立法的考量民事法与商事法的"合与分"已为数代法学家所争辩,大陆法系国家在解决民商事法律规范的协调问题中也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19世纪法国率先制定商法典,开创了民商分立立法模式的先河,随后又有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也将"商法"单独立法;然而,20世纪之后制定民法典的国家,大都采取了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如瑞士、泰国、意大利等国家。我国关于民商立法模式的争论可

  • 标签: 商事通则 中国民法典 商法典 民商分立 民商合一 民商事法律
  • 简介:引言中华法系,垂数千年之久,直至清末立法始自拉开我国近代商事立法的帷幕~①。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商事规范的制定与改革被提上日程,商法的现代化受到商法学者的日益关注。201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以

  • 标签: 商事立法 专家建议稿 中华法系 表见代理 商主体 个人独资企业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对入户盗窃的规定导致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引起该罪诸多方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引起盗窃罪在行为类型、犯罪既遂形态等方面的纷争。入户盗窃行为是行为人以盗窃等非法目的,未经同意而非法进入供他人家庭生活并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处所进行盗窃的行为;入户盗窃归罪并不改变盗窃罪作为结果犯的犯罪既遂形态。

  • 标签: 入户盗窃 入户行为 既遂 司法适用
  • 简介:一、问题所在刑法是公法,天然地具有家长主义形象。[1]即便如此,刑法也有尊重个人意思自治的侧面。古罗马法上'得同意者不违法'的格言,在刑法教义学中,即表现为广为人们所接受的作为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被害人承诺。同意出罪的原理在于对被害人自我决定权的尊重。对此,我国学界几乎没有任何争议。而同样与尊重被害人自我决定权紧密相关的危险接受,并未成为理论界的宠儿。刑法中的危险接受,是指被害人认识到自己的法益可能有被侵害的危险,却甘愿实施

  • 标签: 中的危险 刑法中的 危险接受
  • 简介:针对《刑法》分则中二十个常见、多发的罪名,选择有代表性的判例,提炼核心争议问题,并对该争议问题进行精练评论。《判例刑法教程》(分则篇)针对《刑法》分则中的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盗窃罪,抢劫罪,毒品犯罪,诈骗罪,侵占罪,敲诈勒索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重大责任事故罪,交通

  • 标签: 重大责任事故罪 敲诈勒索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 故意伤害罪 故意杀人罪 侵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