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切除入路行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10年4月共手术治疗36例颈、胸、腰椎管内硬膜下肿瘤患者,其中神经源性肿瘤23例,脂肪瘤9例,畸胎瘤4例,MRI显示肿瘤大小为11×14mm15×32mm。均在偏肿瘤侧对应肿瘤节段切除半侧、棘突根部、关节突1/3,切开硬膜,游离并切除肿瘤。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6例肿瘤均获得顺利切除,手术时间4570min均54min;出血量80120ml,平均90ml。3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每日切口旁局部穿刺抽出漏出液,并采头低脚高位,术后3周愈合。1例脂肪瘤患者术后当天出现尿潴留,给予留置尿管,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神营养药物,术后1个月完全恢复正常。31例获得4个月11年1个月(平均3年5个月)随访,无颈、胸、腰痛症状,获得随访的42例术前不完全性瘫痪患者肌力由术前34级恢复至术后5级。结论位于椎管内脊髓侧、腹侧及突入间孔的硬膜下肿瘤,采用切除入路可顺利切肿瘤组织,该方法出血少,创伤小,可最限度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

  • 标签: 脊柱 椎管内肿瘤 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开窗"显微切除颈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方法23例运用单侧"开窗"法,在不破坏完整性的基础上,用磨钻或小的咬骨钳咬开单侧形成"小窗",经小窗显微切除颈椎管内肿瘤.结果23例肿瘤均获全切,没有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脊柱畸形.结论单侧"开窗"切除颈椎管内肿瘤创伤小,有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但也有暴露局限的缺点.

  • 标签: 半椎板 颈椎 椎管内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路显微手术切除C2段脊神经鞘瘤的手术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2例C2段脊神经鞘瘤患者,均采用-入路手术治疗,对手术前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脊柱稳定性。结果所有12例肿瘤均获得全切,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神经鞘瘤,其中包括8例为哑铃型肿瘤,4例为小型球型肿瘤,术后及随访期内(6~36个月)患者术前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肿瘤复发及脊柱不稳发生。结论-入路手术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骨性结构及脊柱稳定性,为C2段脊神经鞘瘤的切除提供足够的空间,可作为一种优先选择的手术方案。

  • 标签: 半-半椎板入路 神经鞘瘤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和切除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病患84例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Ⅰ组行切除减压术治疗,Ⅱ组行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比两组病患治疗效果。结果Ⅰ组术中出血量比Ⅱ组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Ⅱ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优良率为90.5%,Ⅱ组为83.3%,两组病患治疗优良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患治疗前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Ⅰ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除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显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推广价值高。

  • 标签: 半椎板切除减压术 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半入路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2013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10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病例进行分析,基于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通过半以及全开窗入路方式进行肿瘤全切除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以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以及住院之后的时间、下床时间、术后术疗效以及术后脊柱稳定性均要高于对照组,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路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具有效果良好、创生小且康复快的特征,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半椎板入路切除 髓外硬膜下肿瘤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小切口单侧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的象是根据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就诊的44例脊髓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试验组采用小切口单侧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切口全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一般情况及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Ⅱ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为Ⅲ、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低于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0,P=0.0423)。结论小切口单侧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效果显著,创伤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 脊髓肿瘤 临床效果 安全性分析
  • 简介:摘要对1例胸椎管哑铃型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此病较为特殊,需要胸外科及神经外科联合手术,风险大。因此,手术室护士积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并及时进行回访,了解患者有无体位损伤和康复情况,通过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护理技能。

  • 标签: 半椎板入路联合胸腔镜切除 胸椎管哑铃型肿瘤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全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椎管内肿瘤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1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加以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近期疗效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经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入路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创伤小,且术后并发症较低,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半椎板入路 全椎板 椎管内肿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切口单侧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8年5月~2015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44例脊髓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试验组采用小切口单侧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切口全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一般情况及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Ⅱ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为Ⅲ、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低于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0,P=0.0423)。结论小切口单侧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效果显著,创伤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 脊髓肿瘤 临床效果 安全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成人先天性腰骶部体(lumbosacral hemivertebra,LSHV)行后路体(hemivertebra,HV)切除长节段固定远端是否需要骨盆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9年8月接受后路HV切除长节段固定的成人LSHV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32.9±8.8)岁(范围21~44岁)。根据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分型:A型(术前CBD≤ 30 mm)15例,B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凹侧偏移)1例,C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凸侧偏移)16例。根据远端内固定模式分为骨盆固定(pelvic fixation,PF)组(PF组),即远端固定至髂骨或骶髂骨;非骨盆固定(non-pelvic fixation,NPF)组(NPF组),即远端固定至L5或S1。主要观察指标为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估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CBD改善,同时评估术后CBD分型的转变。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9±2.6)年(范围2~11年)。术前PF组和NPF组原发弯Cobb角分别为42.6°±13.5°和41.3°±10.9°,术后矫正至13.1°±5.4°和17.7°±5.8°,末次随访时13.4°±5.1°和18.5°±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32.58,FNPF组=28.64,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9.3%±11.8%和57.6%±10.3%(t=2.14,P=0.012)。两组代偿弯Cobb角分别由术前54.9°±14.8°和46.8°±13.6°,术后矫正至17.3°±9.6°和15.4°±8.4°,末次随访时18.5°±8.8°和17.6°±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42.97,FNPF组=38.56,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8.4%±16.7%和67.2%±14.9%(t=0.17,P=0.849)。PF组患者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矫正率类似(69.3%±11.8% vs. 68.4%±16.7%,t=0.15,P=0.837),而NPF组患者代偿弯Cobb角的矫正率明显高于原发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2±14.9% vs. 57.6±10.3%,t=2.13,P=0.013)。PF组和NPF组CBD分别由术前(33.3±11.2)mm和(28.8±8.1)mm,术后矫正至(18.5±3.5)mm和(27.1±6.8)mm,而末次随访时CBD均较术后无明显变化(FPF组=41.61,P< 0.001;FNPF组=0.38,P=0.896);术后和末次随访时PF组CBD均优于N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术后=3.23,P=0.002;t末次=2.94,P=0.008)。术后12例患者出现冠状面失代偿(12/32,37.5%),均为NPF组患者。两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0 vs. 50%,χ2=6.40,P=0.014)。PF组6例术前C型患者术后CBD均恢复正常(100%),而NFP组10例C型患者中4例(40%)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P=0.034)。结论成人先天性腰骶部体(LSHV)行后路切除长节段固定术后具有较高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12/32,37.5%),注重原发弯与代偿弯矫正率的匹配度对重建冠状面平衡有重要意义,骨盆固定有助于C型患者重建冠状面平衡。

  • 标签: 脊柱侧凸 腰骶部 骨盆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应用旁正中小切口入路显微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旁正中小切口切除入路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12例,其中神经鞘瘤8例,脊膜瘤4例。肿瘤位于颈段3例,胸段7例,腰段2例。所有病例采取旁正中4cm皮肤切口,以能够显露肿瘤相对应的为标准,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磨除病变侧行肿瘤切除,术中应用SEP,MEP监测实行全切肿瘤,减轻脊髓损伤。结果12例肿瘤均全切除,随访1~15个月,其中11例脊髓损伤功能完全恢复,另1例恢复不完全,所有手术患者术后未出现运动障碍及脊柱畸形。结论对于髓外硬膜下的良性肿瘤(神经鞘瘤、脊膜瘤)旁正中小切口入路能全切肿瘤,手术微创,手术后恢复快,病人卧床时间短,经济效益好。

  • 标签: 髓外硬膜下肿瘤 术中电生理监测(SEP\MEP) 半椎板切除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旁正中小切口入路显微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为对象,患者均实施旁正中小切口入路显微切除,观察和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病灶全部切除,随访显示80例患者脊髓损伤功能恢复正常,2例脊髓损伤功能有所改善。术后均无患者出现运动障碍以及脊柱畸形。结论采用旁正中小切口入路显微对髓外硬膜外下肿瘤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微创性,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值得普及和应用。

  • 标签: 旁正中小切口 半椎板入路 显微切除 髓外硬膜下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块全切除分解切除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间随访资料完整1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管狭窄的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8-75岁,平均56.5岁,其中上胸段1人,中胸段3人,下胸段12人,病程2月-3年。通过CT或MRI检查均提示黄韧带骨化,且脊髓受压。手术均采用全切除分解切除并行脊柱后外侧融合、钉棒系统固定。术后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评分(JO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16例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平均20个月。JOA评分由术前3-13分提高到术后13-29分,手术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神经恢复率20%-82%,平均65%,16例患者8例优,5例良,2例中,1例差,优良率81.3%。结论全整块切除或分解切除后外侧脊柱体融合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椎管狭窄疗效肯定。

  • 标签: 胸椎黄韧带骨化 椎管狭窄 椎板切除 手术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期单纯后路跳跃式体(hemivertebra,HV)切除、跳跃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多发性HV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行一期后路跳跃式HV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多发HV所致CS患儿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3.7±1.2)岁(范围1.4~4.9岁)。选择导致局部侧凸、侧后凸畸形或冠状面偏移的责任体作为切除的目标,先远端后近端分别切除体并水平化固定。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和远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Cobb角及脊柱生长高度(近端和远端内固定长度、T1~S1长度)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近、远期并发症,包括生长过程中脊柱冠状面(失代偿定义为术后侧凸进展>20°)、矢状面(后凸进展定义为上、下内固定间后凸加重>40°)的再进展情况,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螺钉切割、螺钉误置)。结果每例患儿均切除2个HV,8例(61.5%)体位于脊柱两侧,5例(38.5%)位于脊柱同侧。术后随访时间为(6.2±3.3)年(范围2.0~10.5年)。术前近端侧凸Cobb角和远端侧凸Cobb角分别为36.7°±11.8°和35.2°±7.8°,术后分别矫正至9.7°±6.6°和6.1°±4.1°,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4.3°±5.4°和8.0°±4.6°,差异圴有统计学意义(F近端=31.249,F远端=93.830,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73.6%±19.6%和82.4%±11.7%(t近端=6.888,t远端=10.954,P<0.001),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15.8%±26.9%和6.9%±7.0%。冠状面平衡术前为(17.2±14.8)mm,术后改善至(-0.2±15.7)mm,末次随访时维持在(0±18.4)mm(F=4.137,P=0.024)。T1~S1长度术前为(256.3±24.0)mm,术后(273.8±27.3)m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3.2±3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04,P=0.003),术后较术前略有增加(t=0.680, P=0.527),末次随访时较术后明显增加(t=2.986, P< 0.001)。7例患儿术前存在局部后凸畸形,由术前32.2°±13.6°明显改善至术后的6.1°±9.8°,末次随访时为5.4°±10.4°无明显矫形丢失(F=11.187,P=0.002),术后改善率为93.4%±27.0%(t=3.355,P=0.004)。6例患儿(46.2%)术后出现冠状面失代偿(21.7°±1.9°),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改善至14.7°±8.9°;2例(15.4%)患儿术后3个月胸椎区域内固定间后凸加重,分别为68°和58°,经过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55°和46°。结论后路一期跳跃式切除、短节段固定术安全且有效,可明显改善幼儿脊柱生长不平衡和局部畸形。中期随访结果显示生长期内冠状面侧凸进展较为常见,补充性支具治疗可进一步控制侧后凸畸形进展。

  • 标签: 胸椎 腰椎 躯干发育异常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 简介:背景:针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32种处理方式(C3切除与C3成形)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术后颈椎功能的影响如何,相关客观评价较少,为此进行了此项研究。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C3切除与C3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Central、PubMed、EMbase、theISIWebofKnowledgeDatabase、CNKI、CMB、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时间至2018-07-01。纳入关于C3切除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对比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5个研究,316例患者,其中C3切除组146例,C3成形组170例;②Mate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颈椎功能方面,与传统C3成形相比,C3切除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较少[SMD=-5.89,95%CI(-7.25,-4.70),P<0.05]、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SMD=-0.23,95%CI(0.12,0.46),P<0.05];③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2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MD=-0.02,95%CI(-0.55,0.51),P=0.95>0.05];④结果表明,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时C3的2种处理方式(切除成形)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切除能有效防止颈椎活动度丢失、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

  • 标签: 颈椎病 椎板切除 椎板成形 椎管扩大成形 轴性症状 颈椎活动度
  • 简介:目的:探讨扩大半切除+对侧潜行减压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以评估该术式对于临床的借鉴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因腰椎管狭窄症行扩大半切除联合对侧潜行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间植骨融合手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95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腰椎神经功能状态JOA评分。结果共收集病例95例,男40例、女55例,平均年龄64.9岁(52~81岁)。术前JOA评分(14.5±3.2)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23.4±4.1)分,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术后患者骨性融合率98.9%;治疗改善率,优42例、良46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92.6%;术中1例撕破硬膜导致脑脊液漏,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扩大半切除+对侧潜行减压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理想手术方式。对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切除椎管减压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扩大半椎板减压
  • 简介:目的:比较多节段颈脊髓病2种后路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0例因多节段颈脊髓病行成形术(A组)和切除融合术(B组)的患者的资料,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周2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P<0.05),B组则显著改善(P<0.05)。术后1年B组JOA评分较术后1周显著降低(P<0.05),B组与术前颈椎活动度的差值显著大于A组(P<0.01)。随访期间,A组C5神经麻痹的发生率为2.8%(1/36),B组为12.5%(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P<0.05)。结论2种方法早期都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在颈椎曲度、颈痛和活动度的影响上,两者各有优劣。

  • 标签: 颈椎 脊髓疾病 颈椎病 椎板切除术 脊柱融合术 椎板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切除内固定术对低龄患儿脊柱畸形矫正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2015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后路切除术的低龄(<6岁)体畸形患儿为护理对象,在围手术期间进行的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各项准备,术后病情观察、预防术后并发症及早期功能训练从而确保手术的成功。结果对30例患儿,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7±1.8)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2.41±7.1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护理并发症,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采用脊柱后路切除矫形术成功,不仅基于医生高超的手术治疗,更离不开护理人员在整个围手术期间精心护理。

  • 标签: 低龄儿童 先天性脊柱后凸 矫形术 围手术期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