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左切除术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基于Laennec膜理论行鞘外阻断法的鞘外组(n=21)和行鞘内解剖阻断法的鞘内组(n=23)。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水平、术后并发症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鞘外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鞘内组(P=0.001)。本研究说明基于Laennec膜理论的Glisson鞘外阻断法腹腔镜左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且较鞘内解剖阻断法手术时间明显减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腹腔镜下肾部分血流阻断器(LPRB),在兔肾实验中探讨该器械设计的合理性和阻断局部肾组织血流的效果。方法⑴设计。根据人、猪、兔肾血流均由中心向外周扇形流动的解剖特点,只要压迫肾脏中内侧肾组织,就可以阻断压迫区远端的血流。该器械的设计即以此为依据。阻断器包括第一压迫臂、第二压迫臂及转轴,内置扭力弹簧使得这两个压迫臂的末端自动闭合,压迫臂的末端设置有压迫组件,其上设置有多个自适应压迫片。⑵制作。以钛合金材料利用3D打印机打印成品。⑶实验。新西兰成年兔5只,麻醉后半侧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侧腹部切口,暴露肾脏,仅保留肾蒂血管。根据阻断血流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LPRB组以进行自身对照。观察阻断血流效果。检测LPRB夹持力,肉眼和病理观察夹持部位组织损伤程度。结果LPRB已获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授权。3D打印钛合金材料器械成品成功。实验中,该器械轻松打开放置和移除;两个压迫臂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自动闭合并固定;压迫臂可以根据夹闭部位的不同调整压迫臂的角度以适应之;自适应压迫片可以倾斜,与肾脏外形相吻合,具有自适应性;该器械压迫力度足够,止血彻底,肾实质钳夹与阻断肾蒂的止血效果相当。器械夹持力值平均为132 g。肉眼及病理检查结果未发现明确肾组织损伤。结论LPRB结构设计基本合理、使用安全,能够实现切除部分的局部止血,同时保证了其他部位的血流。但器械较大、自适应组件较硬的缺点今后需要改善。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肾部分切除术 肾部分血流阻断器 热缺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lisson鞘外血 流阻断法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余姚市人民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切除术中选用Pringle全入血流阻断法,观察组切除术中选用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法,观察两组相关手术指标及患者术后肝功能、肠胃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阻断时间为(25.10±5.19)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2.45±1.10)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0.65±8.54)min、(14.85±1.28)d(t=3.378、8.650,均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90.36±120.19)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655.58±152.24)mL(t=5.181,P<0.05),术中输血率为21.62%(8/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95%(17/37)(χ2=4.893,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7 d 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240.36±60.52)U/L、(145.69±42.18)U/L、(60.13±12.58)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21±60.16)U/L、(212.53±40.21)U/L、(103.65±20.54)U/L(t=7.930、6.977、10.991,均P<0.05);观察组术后1 d、7 d 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228.52±65.28)U/L、(44.26±12.85)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16±68.58)U/L、(466.36±40.29)U/L(t=7.815、3.179,均P<0.05);观察组术后1 d、7 d 的总胆红素分别为(28.58±5.24)μmol/L、(20.30±5.10)μmol/L,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3.32±10.26)μmol/L、(26.08±5.68)μmol/L(t=7.783、4.606,均P<0.05),术后1 d的白蛋白水平为(34.65±2.42)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2±2.23)g/L(t=6.525,均P<0.05);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及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14.28±2.10)h、(29.21±5.10)h、(54.20±5.69)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6.65±2.16)h、(33.25±5.47)h、(59.85±5.87)h(t=4.783、3.286、4.204,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51%(5/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14%(13/37)(χ2=4.698,P<0.05)。结论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法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在出血控制、术后并发症减少、康复速度加快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效果,应用优势明显。

  • 标签: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肝功能试验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腹腔镜下肾部分血流阻断器(LPRB),在兔肾实验中探讨该器械设计的合理性和阻断局部肾组织血流的效果。方法⑴设计。根据人、猪、兔肾血流均由中心向外周扇形流动的解剖特点,只要压迫肾脏中内侧肾组织,就可以阻断压迫区远端的血流。该器械的设计即以此为依据。阻断器包括第一压迫臂、第二压迫臂及转轴,内置扭力弹簧使得这两个压迫臂的末端自动闭合,压迫臂的末端设置有压迫组件,其上设置有多个自适应压迫片。⑵制作。以钛合金材料利用3D打印机打印成品。⑶实验。新西兰成年兔5只,麻醉后半侧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侧腹部切口,暴露肾脏,仅保留肾蒂血管。根据阻断血流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LPRB组以进行自身对照。观察阻断血流效果。检测LPRB夹持力,肉眼和病理观察夹持部位组织损伤程度。结果LPRB已获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授权。3D打印钛合金材料器械成品成功。实验中,该器械轻松打开放置和移除;两个压迫臂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自动闭合并固定;压迫臂可以根据夹闭部位的不同调整压迫臂的角度以适应之;自适应压迫片可以倾斜,与肾脏外形相吻合,具有自适应性;该器械压迫力度足够,止血彻底,肾实质钳夹与阻断肾蒂的止血效果相当。器械夹持力值平均为132 g。肉眼及病理检查结果未发现明确肾组织损伤。结论LPRB结构设计基本合理、使用安全,能够实现切除部分的局部止血,同时保证了其他部位的血流。但器械较大、自适应组件较硬的缺点今后需要改善。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肾部分切除术 肾部分血流阻断器 热缺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右半-左劈离式肝移植在成人-成人或成人-大体重儿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2019年1月至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完成的4例完全右半-左劈离式肝移植的供受者临床资料,分析劈离式肝移植的手术方式、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相关预后。结果4例完全右半-左劈离式肝移植的受者包括3例成人和1例大体重儿童(45 kg),年龄范围14~48岁,体重范围45~61 kg,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分别为21、12、41和30分。移植物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为0.85%~1.35%。冷缺血时间457~650 min,手术时长460~575 min。4例患者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顺利,均未出现小综合征。随访至术后6个月,其中1例出现胆道吻合口漏,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后治愈;1例出现胆道狭窄,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后反复胆道感染;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肺部感染。结论在严格病例选择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完全右半-左劈离式肝移植。

  • 标签: 肝移植 劈离式 完全右半肝-左半肝 技术改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下腔静脉阻断技术在机器人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采用机器人行切除术治疗的24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控制低中心静脉压的方式不同分为下下腔静脉阻断组(8例)和低中心静脉压组(16例)。下下腔静脉阻断组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49岁(范围:20~56岁) ;低中心静脉压组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53岁(范围:38~69岁)。通过t检验、非参数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阻断时间、输血量、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肾功能变化等。结果下下腔静脉阻断组的术中出血量[M(QR)]为200(220) ml(范围:100~400 ml),低于低中心静脉压组的750(800) ml(范围:100~2 000 ml)(Z=-2.169,P=0.030)。下下腔静脉阻断组第一阻断时间为24(18)min,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为29(20)min,低中心静脉压组第一阻断时间为23(23)min,两组第一阻断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23,P=0.747)。下下腔静脉阻断组无术中输血病例,低中心静脉压组术中输血5例,输血量1.5(1.5)U,两组输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3,P=0.001)。术中阻断下下腔静脉后,患者平均动脉压由(88.6±4.9)mmHg(1 mmHg=0.133 kPa)降至(67.4±3.8)mmHg,低于低中心静脉压组的(72.4±3.3)mmHg(t=2.315,P=0.003)。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肾功能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切除术中,可通过下下腔静脉阻断技术控制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操作简单,对患者的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机器人 肝切除术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技术 低中心静脉压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格以中静脉为引导的精准性切除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肝胆胰外科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切除术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32例,年龄(42±15)岁。全程显露并保留中静脉纳入精准手术组(n=26),未能全程显露中静脉或者损伤中静脉纳入对照组(n=21)。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资料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衰竭患者,术后90 d无死亡患者。精准手术组的手术时间(5.2±1.8)h、术中出血量(620.5±450.8)ml,与对照组手术时间(4.9±2.3)h、术中出血量(760.5±540.2)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9例(40.4%)患者(精准手术组7例,对照组12例)出现各类并发症36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多于精准手术组[47.6%(10/21)比19.2%(5/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术后远期并发症对照组5例患者分别出现残留结石、胆道感染、脓肿及胆肠吻合吻合口狭窄伴结石复发,精准手术组仅2例分别发现残留结石及胆肠吻合吻合口狭窄伴结石复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多于精准手术组[23.8%(5/21)比7.7%(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以中静脉为引导的精准性切除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能够较为彻底去除结石和病灶,降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胆管,肝内 胆石 解剖性肝切除 肝中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行切除术后再生的临床影响因素,并评估再生与肝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因HCC行切除术的患者被纳入研究。通过术前及术后模拟计算肝脏相关体积,分析术后再生的影响因素,并比较高再生组与低再生组在术后第1、5、9、13周时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ALBI)评分与终末期肝病(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总纳入163例患者,其中有13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术后第1、5、9、13周时的中位再生率分别为22.0%、32.2%、33.7%、35.4%。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残余肝脏体积(remnant liver volume,RLV)<611.1 cm3、%RLV和肝硬化是术后再生的影响因素。与高再生组相比,低再生组的ALBI评分、MELD评分在术后前5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种差异在第9、13周时消失。结论RLV和肝硬化是术后再生的影响因素。再生在术后第1周最显著,第5周后趋于稳定。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肝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型冷循环双极射频与Habib 4X双极射频辅助开腹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双极射频辅助开腹切除的4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2.2岁。依据辅助切除双极射频设备不同分为:试验组(n=20)采用新型冷循环双极射频辅助开腹切除;对照组(n=25)采用Habib 4X双极射频辅助开腹切除。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后第1天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固性坏死平面宽度、实质离断速度、电极针头炭化情况、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实质离断速度(5.0±2.0)cm2/min、凝固性坏死平面宽度(1.36±0.21)cm、术后AST(177.0±79.3)U/L、术后ALT(200.2±78.5)U/L、针尖炭化20.0%(4/20),优于对照组(3.6±1.7)cm2/min、(1.93±0.16)cm、(233.2±66.6)U/L、(249.2±62.9)U/L、56.0%(14/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3/20),对照组为24.0%(6/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冷循环双极射频辅助切除安全可行,具有横切实质速度快、电极针尖炭化率低、凝固范围更精准等优点。

  • 标签: 肝切除术 双极射频 冷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左结肠癌转移患者肝脏转移灶分布情况及其门静脉(PV)系统三维结构进行回归分析,获取一种可通过PV三维结构影像预测左结肠癌患者肝脏转移灶分布情况的策略。方法收集2015—2020年间就诊于辽宁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且明确诊断为左结肠癌转移患者资料,最终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90例。应用3D Slicer4.11对患者上腹部增强CT检查影像资料的DICOM文件进行肝脏PV系统的三维重建,获得PV系统的解剖结构。根据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建模组65例,验证组25例。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建模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预测PV解剖结构与左结肠癌转移灶分布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对左结肠癌转移灶分布趋势的诊断能力。应用25例验证组验证该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90例患者中男61例、女29例。通过PV期增强CT三维重建共得到7种PV系统结构分型,其中PV主干在门处分出PV左支和PV右支,并且在肠系膜下静脉(IMV)汇入肠系膜上静脉(SMV),即A1B3分型占比最高60%(54/90)。结论PV系统解剖结构复杂多变;单纯使用IMV与SMV夹角、PV左右支夹角、PV右前支右后支夹角可以对左结肠癌转移灶的分布趋势做出预测。联合IMV与SMV夹角、PV左右支夹角以及联合SMV夹角、PV左右支夹角、PV右前支右后支夹角对左结肠癌转移灶的分布进行预测也有意义。

  • 标签: 结直肠癌 肝转移 门静脉解剖 汇入角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完全腹腔镜左结肠切除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FIGFI)对肠管血流灌注进行评估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58例左结肠癌患者的资料。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57.0±10.1)岁(范围:28~75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FIGFI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22例)。采用t检验、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58例患者均完成完全腹腔镜手术。研究组1例患者因裁剪系膜后出现肠管血运欠佳(Sherwinter评分1分)而扩大切除范围直至肠管血运良好(Sherwinter评分≥3分),对照组1例发生术后吻合口漏(A级并发症)。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56.3±43.5)min比(180.4±41.3)min,t=-2.083,P=0.042],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除肠管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范围:18~37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缺血性肠炎及吻合口狭窄等远期术后并发症。结论FIGFI评估完全腹腔镜左结肠切除术吻合口及肠段血供安全可行,操作方便,有望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 标签: 结肠肿瘤 结肠切除术 荧光
  •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依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可减少患者痛苦,实现快速康复。目前ERAS理念已广泛应用于外科各领域,但在肝脏外科中发展较慢。本文结合一例腹腔镜左切除术中的ERAS实践,总结ERAS管理路径在腹腔镜切除术中的经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农村公路山路崎岖,在施工的阶段中很多地形不能够实现直线作业,需要采取挖的方式达到路基建设需求。在此类项目开展时考虑到路基沉降问题,在挖路基技术应用时需要综合实际情况在了解技术要求的同时,科学地制定好施工方案如此才能够提高挖路基施工质量。基于此,为了能够满足新时期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需求,文章立足于实际,以挖路基施工技术为研究背景,在阐述该技术应用要求的同时对半填挖路基技术的应用要点进行了综合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之后,可以给同类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农村公路 半填半挖 路基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KA抑制剂H89是否能够阻断西洛他唑对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我们通过腹腔注射APAP诱导小鼠发生急性损伤。在观察H89是否能够阻断西洛他唑对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时,先给予H89 (10mg/kg,ip),cilostazol(20mg/kg,ip)连续三天,其中H89提前2小时给,第四天提前2小时给H89,之后同时给Cilostazol和APAP,分别20mg/kg,300mg/kg,12小时后杀鼠取血取检测。我们检测了药物腹腔注射后12h小鼠血清转氨酶ALT和AST、小鼠组织中H2O2水平,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组织中炎症因子IL-6、IL-1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我们对各组小鼠组织进行了HE染色,并镜下观察。结果:西洛他唑对APAP引起的血清转氨酶升高有显著降低作用,但H89无法逆转此种作用,西洛他唑对APAP引起的组织H2O2升高有明显降低作用,H89无法阻断其作用,西洛他唑对APAP引起的组织中炎症因子IL-1和IL-6 mRNA水平升高有降低作用,H89无法逆转此作用。结论: 西洛他唑对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损伤保护作用不能被PKA抑制剂H89所阻断,故而西洛他唑对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可以激活PKA无关。

  • 标签: H89 阻断 西洛他唑 APAP 急性肝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母婴阻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管理的116例艾滋病感染孕产妇为主要对象,根据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在孕晚期28周开始单一用药+剖官产+人工喂养,观察组在孕早期纳入管理+人工喂养+联合用药综合干预措施,比较阻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孕期及时发现率更高,终止妊娠率更高,差异显著;观察组的孕期服药率、产时服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24例患者的组织样本,其中12份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的NASH样本,12份为血管瘤边缘的正常组织样本,分别检测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和甘油三酯水平。将野生型和NLRP3-/-C57BL/6小鼠分别饲喂正常饲料或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MCD),持续8周。将野生型C57BL/6小鼠分为MCC950 NASH组、0.9%氯化钠NASH组、MCC950组和0.9%氯化钠组共4组,每组8只,分别饲喂MCD饲料并给予MCC950、饲喂MCD饲料并给予0.9%氯化钠溶液、饲喂正常饲料并给予MCC950、饲喂正常饲料并给予0.9%氯化钠溶液,持续8周。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组织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游离脂肪酸(FFA)、IL-1β和甘油三酯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水平。从野生型和NLRP3-/- C57BL/6小鼠肝脏中分离并培养原代库普弗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和棕榈酸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相关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ASH患者组织样本中的NLRP3、ASC、caspase-1、IL-1β的表达水平和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样本(P均<0.05)。NASH小鼠较正常饲料喂养的小鼠肝细胞中NASH形成明显,有较多的肝细胞气球样变和炎症细胞浸润。NASH小鼠组织的NLRP3、ASC、caspase-1和IL-1β表达,Caspase-1活性,以及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正常饲料喂养小鼠(P均<0.05);血清ALT、AST、IL-1β水平,以及FAA含量均高于正常饲料喂养小鼠(P均<0.05)。NLRP3-/-NASH小鼠血清ALT、AST、IL-1β、IL-18水平均低于野生型NASH小鼠(P均<0.05)。野生型MCC950 NASH组小鼠血清ALT水平,组织ASC、caspase-1、IL-1β表达,以及组织纤维化程度均低于野生型0.9%氯化钠NASH组小鼠(P均<0.05)。棕榈酸处理的野生型小鼠库普弗细胞中的NLRP3、ASC、caspase-1表达,caspase-1活性,以及IL-1β和IL-18的分泌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均<0.05),但NLRP3-/-小鼠库普弗细胞中上述指标的变化不受棕榈酸处理的影响。结论阻断NLRP3基因能明显减轻NASH小鼠损伤和纤维化,阻止NASH的发展。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 MCC950 Caspase-1 白细胞介素-1β
  • 简介:摘要四维血流(4D Flow)MR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体血流定量成像技术。4D Flow MRI不仅可以实时测量一个心动周期内的三维血流动力学参数,还可以结合后处理方法获取可视化的血流方向及流场信息。目前此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心脏、主动脉、肺动脉及颈动脉等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在颅内动脉血流成像方面也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4D Flow MRI的成像原理、图像分析方法以及其在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最新科研进展,旨在对4D Flow MRI技术在颅内血流动力学的进展进行全面评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四维血流成像 颅内血管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SD大鼠动物实验,比较常规DIEP皮瓣及血流桥接式(Flow-through)DIEP皮瓣的疗效,从而得到Flow-through后对皮瓣的成活面积及成活质量是否存在不良影响,以便指导临床工作,同时有效地推动重建机理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提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方法:健康的SD大鼠20只,进行随机分配为A、B两组,每组10只。①A组为常规DIEP皮瓣组:常规游离DIEP皮瓣,只携带一个皮穿支供血,腹壁下动脉远端予以常规结扎。以此模拟常规DIEP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某处皮肤软组织缺损。②B组为血流桥接式(Flow-through)DIEP皮瓣组:常规游离DIEP皮瓣,只携带一个皮穿支供血,腹壁下动脉远端不予以结扎。以此模拟血流桥接式(Flow-through)DIEP皮瓣游离移植,既修复四肢某处皮肤软组织缺损,又修复主要动脉缺损重建患肢血液循环。分别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对于皮穿支供血进行测量并记录术前及术后6 h,1 d,3 d,5 d,7 d,2周,3周血流参数;采用激光多普勒超声测量皮瓣血流灌注值(PU)。结果 :两组皮瓣的血流动力学比较: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成活面积A组(49.62± 0.81) cm2,B组(50.21± 0.64)cm2。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桥接式(Flow-through)DIEP皮瓣穿支点射血分数较常规DIEP皮瓣降低,同时皮瓣灌注量略减少,但灌注量的减少并没有影响皮瓣的成活面积及成活质量,反而有利于皮瓣成活质量的提高。另外,通过血流桥接式在增加皮瓣成活质量同时,重建了远端的血液循环,达到了一举两得双重效果。

  • 标签: SD大鼠,DIEP皮瓣,血流桥接式(Flow-through)DIEP皮瓣,成活面积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