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综述近10年来相关文献,总结临床特点总的发病率在4.9%~15.1%之间,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病率最高在6.7%~28.6%之间,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出血性后的首发时间明显早于缺血性;出血性中继发的以全身性发作为主,缺血性则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在患者,发病部位位于皮质的占42.4%~80.9%,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 标签: 卒中癫癎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脑肿瘤继发性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脑肿瘤继发病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致脑肿瘤的生长部位、病理类型、发作类型、脑电图表现、手术治疗方式以及预后等。结果引起发作的儿童脑肿瘤主要来源于额叶和颞叶,而顶叶、枕叶、岛叶相对少见(P〈0.05)。病理类型以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多见,其次为少突胶质细胞瘤。额叶肿瘤主要引起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颞叶肿瘤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为主,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头皮脑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尖波或尖-慢波。手术方式以肿瘤全切加致灶切除为主,术后随访3~15个月,治愈32例,肿瘤复发4例,死亡2例。术后控制达到EngelⅠ级28例,EngelⅡ~Ⅳ级8例。结论儿童继发性发作的脑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治疗策略应早期行肿瘤加致灶切除手术,临床预后较好。

  • 标签: 癫癎 脑肿瘤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病人加做睡眠诱发试验的临床意义。方法:在常规脑电图检查基础上加做睡眠诱发试验。结果:在清醒状态下未记录到异常的患者,约40%可以在睡眠记录到样放电。结论:脑电图常规检查合并睡眠诱发试验既安全无痛苦,又经济可靠,可在基层医院常规作为病的辅助诊断。

  • 标签: 癫癎 睡眠诱发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期良性中央-颞区棘波灶性癫痫(EBCC)的临床发作形式,动态脑电图(AEEG)不同类型的改变,追踪临床、AEEG及预后情况。方法:对36例不同年龄、不同发作特点、不同发作类型进行清醒、自然睡眠或药物诱导睡眠AEEG描记。结果:本组36例临床发作表现多为部分型,AEEG特点;其中21例(58%)局限于一侧的中央-颞区,15例(42%)呈双侧基本以一侧为主的中央-颞区为起搏点播散到额顶呕,但仍以中央-颞区波幅最高。结论:本病6-10岁为多发年龄,AEEG浅睡期阳性率最高,并以中央-颞区为主的散发、阵发单个棘、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间断或连续为发作特点。另外药物治疗比末治疗预后要好。

  • 标签: 儿童良性癫痫 动态脑电图 临床 追踪
  • 简介:目的探讨颞叶内侧(medialtemporallobeepilepsy,MTLE)发作期海马深部脑电图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记录双侧海马深部脑电图,行前颞叶切除术且长期预后良好的1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研究海马深部脑电图发作起源的波形特点和部位。结果发作期海马深部脑电图低幅快节律起源7例,棘(尖)波节律起源8例,高幅棘(尖)慢波起源占3例。起源点主要位于从海马头部向后3cm之内的区域。结论低幅快节律、棘(尖)波节律是MTLE病人海马深部脑电图发作期的最主要两种波形。发作起源区主要位于海马前头部。

  • 标签: 癫癎 颞叶 前颞叶切除术 脑电描记术 海马
  • 简介: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SE)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根据临床发作的形式分为惊厥性(convulsivestatusepilepticus,CSE)和非惊厥性持续状态(nonconvulsivestatusepilepticus,NCSE),尽管NCSE对生命威胁较小,但容易被误诊,且能引起认知功能障碍,日益受重视。本研究收集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22例NCSE患儿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癫痫持续状态 非惊厥性 临床分析 癫癎 认知功能障碍 临床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在妊娠期的脑电图变化。方法对98例患者妊娠前和妊娠后10周、26周、36周检测脑电图,并对早、、晚期妊娠的脑电图分别与妊娠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患者在早期妊娠时脑电图异常率高于妊娠前(P<α’,α’=0.05/3),在中期妊娠时脑电图异常率和妊娠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α’,α’=0.05/3),在晚期妊娠时脑电图异常率高于妊娠前(P<α’,α’=0.05/3)。结论患者在早期妊娠和晚期妊娠时,其脑电图异常率高于妊娠前,而在中期妊娠时脑电图异常率和妊娠前对比无改变。

  • 标签:
  • 简介:本文报导了39例内脏感觉发作性癫痫,系我院1984年至1999年度中所检查的病人,临床上有典型的腹痛发作,并经脑电图证实及经癫痫药物治疗有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癫痫 发作性 内脏感觉 脑电图 患者 观察
  • 简介:目的:研究动态脑电图在儿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确诊为儿童的128例患儿进行动态脑电图(AEEG)检查。结果:AEEG的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REEG)。结论:动态脑电图在儿童中有重要诊断价值。

  • 标签: 动态脑电图 脑电图 儿童癫癎
  • 简介:目的了解有高危因素的热性惊厥患儿应用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口服治疗4年的临床与脑电图改变情况。方法对2004~2005年的132例有应用抗药物指征的热性惊厥患儿给予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口服治疗,每半年随访一次病情变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每一年随访一次睡眠脑电图,共随访4年。结果随访时间1~10年,丙戊酸钠口服液单药治疗110例,长期控制率为98.2%,95例已停药,10例正处在减药过程。托吡酯单药治疗13例,均发作控制,顺利停药。无一例出现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异常表现。治疗后睡眠脑电图恢复正常者102例,出现局灶性改变者8例,两侧同步性棘慢波4例,3Hz棘慢波及多棘慢波2例。结论对于高危因素的热性惊厥患儿,早期使用抗药物丙戊酸钠或托吡酯,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抗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睡眠脑电图恢复正常。

  • 标签: 热性惊厥 癫癎 睡眠脑电图 随访 儿童
  • 简介:目的比较视频脑电图(VEEG)与常规脑电图(REEG)在儿童的诊断、放电起源定位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有临床发作性症状、可疑的22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VEEG与REEG在监测临床发作、间期样放电(IED)、判定IED起源部位、以及识别非样发作方面的作用,比较觉醒期及睡眠期IED的检出率。结果VEEG对IED的检出率高于REEG(P〈0.01);VEEG对样放电患儿同步临床发作的检出率高于REEG(P〈0.01)。223例患儿通过视频脑电图确诊86例,78例确诊为综合征,31例诊断为非样发作,81例明确放电起源部位。通过视频脑电图检查,发现IED在睡眠期检出率(46%)明显高于觉醒期(13.2%)(P〈0.01),并主要集中在NREMⅠ~Ⅱ期。结论VEEG在儿童的诊断及定位的作用明显优于REEG,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视频脑电图 癫癎 癎样放电 诊断 定位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在判断患者能否停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经过正规抗治疗,临床停止发作3年以上的75例患者,进行了3年AEEG随访,随访过程每年行AEEG复查至少1~2次,复查过程只要此患者AEEG有放电,有1次异常,则此患者即为异常,据此观察75例患者不同年限段AEEG的异常率。结果:75例患者临床停止发作3年后行AEEG随访3年的异常率分别为:第1年36.0%、第2年24.0%、第3年18.7%。其中AEEG检测3年均未见异常的38例;每次均异常的5例;正常异常交替出现的32例。结论:患者经正规治疗临床停止发作3年以上,随访3年AEEG未见异常者可考虑缓慢减药、停药;AEEG检测每次均异常者不可减药、停药;AEEG正常、异常交替出现者待AEEG连续正常3年后再减药、停药比较稳妥。

  • 标签: 癫癎 动态脑电图 停药
  • 简介: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发作的起源和定位的作用和意义。方法:120例患者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其中73例监测可见明确的局灶性样放电,结合临床发作形式和发作期脑电图以及影像学检查,73例为症状性,且均有手术治疗的意愿,经准确定位灶后,实施手术治疗,手术均行皮层脑电图监测(CoEEG)。23例脑电检测中发现明显样放电,因放电灶分散或位于功能区或因脑肿瘤伴发或患者发作不太频繁且不愿意接受开颅手术者,行伽玛刀治疗。结果:73例开颅手术者,术均监测到皮层棘波放电。术后随访6~24个月,发作停止者70例,明显减少者2例,无显著改善者1例,有效率99%。结论: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在术前评估定位致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视频脑电图监测 癫癎外科 术前评估
  • 简介:外科手术是小儿难治性的重要治疗手段,年龄已不再是手术的禁忌,这也对麻醉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儿无法配合术前检查,麻醉需要围术期全程介入,癫痫的特点要求在保证麻醉深度的同时,不能影响异常放电的观察。当前常用的镇静和全身麻醉药物对呼吸、循环干扰大,且随剂量增大明显抑制全脑放电,故都不是小儿手术的理想药物。右美托咪啶作用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突触后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起镇静、镇痛作用,其对呼吸、循环干扰小,既不激发也不抑制灶异常放电,是较为理想的小儿手术麻醉用药。本文就右美托咪啶在小儿外科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癫癎 右美托咪啶 儿童 麻醉
  • 简介:一般来说,对癫痫(EP)患者的诊断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典型的EP临床发作;二是脑电图(EEG)有痫样放电。但儿童EEG的表现不同于成年人EEG且各个年龄组别的EEG表现亦各不相同,因此,对儿童的异常EEG的正确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对38例儿童EP的24小时动态EEG作一分析,以对儿童的异常EEG进行一个局限的、初步的探讨。

  • 标签: 动态脑电图分析 儿童 EEG表现 癫癎 临床发作 痫样放电
  • 简介:目的:分析脑电图剥夺睡眠诱发试验在癫痫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记录58例癫痫儿童剥夺睡眠后的脑电图变化。结果:与本组常规脑电图比较,痫样放电检出率提高至79.31%。结论:剥夺睡眠诱发试验能明显提高癫痫儿童脑电图阳性率。

  • 标签: 剥夺睡眠脑电图 癫痫 痫样放电
  • 简介:目的:分析13例视频脑电监测到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发作期脑电图特征。方法:收集2010至2011年两年中视频脑电监测到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13例,分析脑电图特征。结果:①13例病例占同期监测总数5.7‰。②清醒期4例、睡眠期7例、清醒及睡眠期均发作2例。睡眠期占63.2%。③部分运动性发作4例、部分运动性发作继发全面发作9例,无全面性发作。④起源部位(部分存在于两电极之间)前三位分别是颞区、中央区、顶区,占72.2%。⑤发作初期多表现为低波幅棘波、尖波或快波节律,占76.9%。结论:①睡眠诱发在诊断中意义很大。②表现为部分性发作的患儿,漏诊的风险相对较大。③起源于颞区、中央区或顶区的漏诊风险相对较大。

  • 标签: 癫癎 脑电图 视频脑电监测 癫癎发作 发作间期 发作期
  • 简介:目的评价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单药治疗儿童失神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典型临床表现和视频脑电图(过度换气诱发实验阳性)确诊儿童失神,将患者进行随机开放对照分组研究。分别给予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发作控制情况,脑电图的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共有48例入组,45例患者完成观察,其中丙戊酸治疗组23例,拉莫三嗪治疗组22例。丙戊酸组在服药12月时有17例实现无发作,其中15例脑电图无样放电。拉莫三嗪组在服药12个月时12例无发作(P〉0.05),其中6例脑电图无样放电(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均为治疗儿童的安全有效药物;丙戊酸控制样放电可能优于拉莫三嗪。

  • 标签: 丙戊酸 拉莫三嗪 失神癫癎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头皮脑电图(EEG)偶极子定位方法在癫痫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准确性。方法在84例难治性癫痫手术病人中,术前在发作间期头皮EEG上用偶极子定位方法定出痫源发放(epileptogenicdischarges)位置,术以ECoG(皮层脑电图)及深电极记录确定致痫区,对比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按EcoG定出的位置直接对致痫区进行手术处理,术后随访手术效果。结果在颞叶癫痫,偶极子定位与EcoG及深电极定位完全一致;在额、顶、枕叶癫痫,偶极子位置误差为10~15mm。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80例71%的病人无癫痫发作,25%的病人发作减少75%以上,手术有效率96%。结论头皮EEG的偶极子定位方法无创、准确,相当于脑磁图,可避免创伤性检查用于癫痫病人的术前定位。

  • 标签: 癫痫 外科手术 头皮脑电图 偶极子定位
  • 简介:目的:观察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的癫痫患者周围神经损害。方法:应用丹迪Neuromatic2000M型肌电仪,对37例患者进行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的神经传导(NCV),F波和H反射的检测,同时观察肌肉的针极肌电图(EMG)。结果:癫痫组与对照组比较正中神经感觉速度(P〈0.05),波幅(P〈0.05),dML(P〈0.05),F波出现率(P〈0.01),胫后神经感觉波幅(P〈0.05),dML(P〈0.01),F波潜伏时(P〈0.01)。EMG检测未发现损害。结论: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的癫痫患者可发生周围神经损害,表现为(1)感觉运动神经均有损害;(2)脱髓鞘及轴索损害都会发生,轴突损害符合远端轴突病;(3)神经损害远近端都有发生;(4)上下肢神经轴突均有损害,以下肢的轴突损害为重。

  • 标签: 苯妥英钠 癫痫 神经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