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西方殖民统治的处境下并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印度在十九世纪基本上实现了一场民族主义的自我认同。其前期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天然自发的民族意识、情感和立场的表达,而后在提拉克以“印度自治”为宗旨的宗教一政治学说里臻于成熟和确立,并通过圣雄甘地和国大党领导的政治实践使之化为现实。

  • 标签: 印度民族主义 民族认同 提拉克 印度自治
  • 简介:摘要民族主义被著名哲学家以赛亚•柏林喻为20世纪对人类最有影响的历史力量。无论是过去美国的独立战争,还是现在的巴以冲突、印巴冲突或是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无不冠以民族主义之名。所以深入了解民族主义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就是历史学专业学生必做的功课。我在拜读徐讯老师《民族主义》一书后,就个人的收获进行了浅尝辄止的分析,希望使读者对民族主义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 标签: 民族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 政治权利
  • 简介: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都致力于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本民族利益的维护,但民族精神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精神力量和更高层次的理念,其价值功能更为积极、深邃和持久,对民族主义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民族主义对本民族利益的维护更具现实针对性和强制力,在发动群众方面会快一些,但可能因其狭隘自私的民族心态和封闭保守的价值取向,

  • 标签: 中国民族主义 民族精神 话语 当代 民族利益 价值功能
  • 简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重新反思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成为知识界和学术界的一种“时尚”。在世界史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在1990年代和本世纪的头十年里,全球史的思想和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承认”。⑤然而,“何谓全球史”依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 标签: 全球史观 历史叙事 民族主义 全球化时代 90年代 学术界
  • 简介:加盟共和国民族意识的增强及民族问题的激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系统分析了苏联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苏联民族语言政策存在如下失误:一是语言政策与宪法原则及苏共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不一致,存在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这使得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情绪具有正当性并对其有很大程度的强化作用:二是过分强调语言政策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三是双语政策仅针对非俄罗斯民族,不利于俄罗斯民族与非俄罗斯民族之间的交流。这些失误强化了加盟共和国已存在的民族主义思潮,成为苏联解体的文化因素之一。

  • 标签: 语言政策 民族主义 乌克兰 苏联
  • 简介:摘要章太炎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中的著名代表人物,其“民族主义”概念和思想复杂多样并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文章从思想溯源、历史传统、人种学说和革命实践等方面探讨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概念的形成,并梳理其演变过程,以期进一步认识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

  • 标签: 章太炎 民族主义 概念 形成 演变
  • 简介: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从民族主义思潮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到它的主流价值是现代性、开放性和理性。这种主流价值在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民族主义思潮 主流价值 狭隘民族主义
  • 简介:近来,源于领土争端的民族主义浪潮在中国、日本、韩国以及越南、菲律宾等东亚国家兴起。各国之间激烈竞争,不仅是为了在领土、资源或历史等问题上获得利益和公正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国家尊严和国际地位。中国崛起引起的地区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国政府与民众互动关系的变化,是激发这一波东亚民族主义的国际和国内原因。从国际上看,美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中渔利,但美国并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惧确实在加深,同时对美国也心存疑虑。从各国国内看,日本和菲律宾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源于政治精英的煽动,越南和中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源于民众的自发情绪,韩国的民族主义则同时受到大众和精英的推动。在东亚地区,民众的力量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因而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大众民族主义对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冲击。中国要妥善应对周边关系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对内应该培养开明的国家利益观和冷静、理性的外交观,对外应该提倡建立互利、互敬的地区秩序。

  • 标签: 民族主义 周边关系 领土争端 中国外交
  • 简介:“中国文艺复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艺术思想史上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命题之一。邓实(1877—1951)、黄宾虹(1856—1955)之间长达四十四年的友谊,对研究这一命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段源自1907年的交往,在黄宾虹心中燃起一盏明灯,点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不久他移居沪滨,和邓实、黄节(1873—1935)等国学保存会创建人共襄“古学复兴”的大业,全力协办神州国光社,出版古典美术文献,开始了他现代文化人与艺术家的生涯。

  • 标签: 黄宾虹 邓实 现代主义 民族主义 思想关系 学术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他们承认民族民族差别、民族认同意识与民族主义的存在,认为被压迫、被侵略民族、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主义运动与思想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部分;被压迫、被侵略民族、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步骤。但他们反对借“民族原则”、“民族自决权”行分裂进而侵略他国的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民族 民族问题 民族意识 民族主义
  • 简介:杜赞奇在其著作《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一书中,讨论了线性历史和民族历史叙事的结合对于历史真相进而对于真理的“遮蔽”作用,提出用复线的历史观以及叙述话语来书写历史,用以还原历史的多样性。这对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当前历史书写方式确实不乏启示意义,但怎样全面认识我们已有的历史叙事,又如何用“复线历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过去,以及能否恢复历史之“真”,这些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商榷和思考。

  • 标签: 民族国家 复线历史 拯救历史
  • 简介:今年是中国传统蛇年。生肖里.中国人把蛇当成“小龙”尊崇。在印度,蛇也被当“神”一样看待,印度人还专门为它设立“蛇节”。

  • 标签: 印度人 中国传统 中国人 “神”
  • 简介: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复兴,实现了藏传佛教对诸如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等世居民族的宗教文化整合,加强了民族关系,构筑了稳定而和谐的社会局面。藏传佛教文化在信众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深入渗透,造就了以信仰为主题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模式,并最终形成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的在同一信仰下的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历史形成和现实存在,成为模塑和刻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 标签: 青海藏传佛教 民俗文化圈 特征
  • 简介:于右任是从三秦大地走出的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立足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于右任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的研究实践,着重就其爱国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发展轨迹、实践体现及重大历史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国民党元老和左派人物的于右任之所以能够得到华夏儿女景仰传颂的真谛。

  • 标签: 于右任 爱国主义 民族观 发展研究
  • 简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并在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凸显和丰富起来的新型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回归和创新形态,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顶层规范,对于凝聚和形成全国人民的价值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以此形成各族人民面向未来、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将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创造优良的思想环境和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地区 建设
  • 简介: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人口大国和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国家,也是拥有千年友好交往史和短暂边境冲突、且同步崛起的邻国,中印双边关系对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都具有重要影响。但与之不对称的是,中印相互的认知存在严重错位、失衡和偏差。本文旨在梳理印度社会各界中国观的基本情况,并探究认知偏差背后的影响因素。

  • 标签: 认知偏差 印度 新兴国家 市场潜力 人口大国 边境冲突
  • 简介:出于人口和收入的大幅增长,致印度乳品需求大幅激增。据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几年,印度乳品需求将以4%的年增长率增长。

  • 标签: 乳品 印度 年增长率
  • 简介: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诸多深厚的内涵和广为人知的特征,其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它所蕴含的意义独特的时代印记和民族印记。从较深的层次来把握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两个印记,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品质,进而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增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忱,强化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简介:近些年来,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的伦理关系和道德状况呈现出许多复杂状况,一些诸如价值迷失、道德冷漠、诚信缺失、食品安全、生态恶化、网络失范、官员腐败、生活奢靡等问题不断大量出现,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八大报告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并从关涉人们的具体生活到国家的制度保障,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发展的内在逻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清晰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精炼的概括。当今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可以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体现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本质规定性,可以为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提供精神导向和动力支撑。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生活 少数民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