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中CT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疑似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给予CT下肢静脉血管成像联合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2-5天后给予DSA下肢深静脉造影和肺动脉造影。分析CT血管造影图像并比较。结果42例疑似患者中,经血管造影发现36例下肢深静脉栓塞,39例肺动脉栓塞;CT发现30例下肢深静脉栓塞,39例肺动脉栓塞。下肢静脉栓塞CT以静脉腔内对比剂充盈缺损为表现。23例患者体现为横轴位上充盈缺损,23例患者的静脉管腔在CPR、MIP、VR图像中显示狭窄和中断,6例有双轨征表现。结论CT可以同时完成肺动脉和下肢深静脉成像,具有扫描快,范围广,图像重组简单、快捷,有利于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双源 CT 血管造影 下肢静脉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头颈CT血管成像中应用CT低技术与常规CT技术的价值,为临床确诊并制定治疗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方法随机选择本人进修单位于2013年收治的90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头颈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CT技术,观察组采用CT低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2分、3分、4分分别为2.22%、11.11%、86.66%,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主动脉弓等图像质量分别为(403.12±32.52)HU、(418.55±43.51)HU、(429.55±53.56)HU、(385.12±48.25)HU,与对照组相比基本一致(P>0.05);相对于对照组来说,碘总量、有效辐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CT计量指数等各项参数明显较低(P<0.05)。结论CT低技术用于头颈CT血管成像中可促进辐射危害、对比剂危害明显降低,对于临床检查结果不会产生影响,其可行性、安全性较高,临床推广价值较大。

  • 标签: 头颈CT血管成像 双源CT双低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DSCTA)在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下肢TAO的12例患者行DSCTA检查,扫描范围自膈下至踝关节水平,扫描原始图像经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显示该病变的特征性CT表现。3例同时行DSA检查,7例行手术治疗。结果12例DSCTA表现为单侧或侧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周围可见侧支动脉,其中4例显示小腿动脉内血栓,8例显示TAO所特有的螺旋状动脉。结论DSCTA可以清晰显示TAO的下肢动脉病变,通过后处理技术能显示该病的特征性CT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

  • 标签: 双源CT血管造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肢动脉
  • 简介:目的评估平均心率和心率范围对于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134例,所有CTA图像数据均包括完整的检查时的心电图数据。由两名熟悉心血管CT医师在未知扫描期间心率和心率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和分级。图像质量分为四级.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评估了134个病人,共1751个冠状动脉节段。不同评分组冠状动脉节段数分别为:1分,899(51.34%);2分,727(41.51%);3分,114(6.51%);4分,11(0.62%)。按照扫描期间的平均心率以70bpm为界分为≥70bpm组和〈70bpm组,5、12、14、16段两组图像质量未见差异.其余各段图像质量可见明显差异(t分别=3.38、3.13、2.28、2.90、2.95、3.50、4.16、3.89、3.24、2.89、3.49、3.51,P均〈0.05)。按照扫描期间心率范围(最高心率一最低心率)8bpm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8bpm组和〈8bpm组,在任何冠状动脉节段均未发现CT冠状动脉造影的整体图像质量与心率范围之间存在的相关性(t分别=0.45、1.41、0.97、1.27、1.00、1.05、1.69、0.84、0.99、1.48、0.44、0.46、0.48、0.43、0.44、0.20,P均〉0.05)。结论CT可以在很大范围的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化范围内获得具有诊断意义的图像质量。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 简介:摘要CT对心脏成像以及冠脉造影具有重新定义的价值,它使CT技术在临床应用领域又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DSCT由两个发射管及两个相应的检测器组成,应用64层CT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时间和空间分辫率,降低扫描时间和患者的暴露别量,并且不受患者心率的影响。

  • 标签: 双源CT 时间分辫率 心率限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冠脉CT血管成像检查过程中“低对比剂浓度、低管电压”(低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本院行冠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6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将之分组对比,常规组(n=33)采用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100kV管电压,研究组(n=33)采用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80kV管电压。结果:研究组升主动脉、左冠脉主干、左冠脉回旋支近端、左冠脉前降支近端、右冠脉近端的CT值明显高于常规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组(p

  • 标签: 冠心病 CT血管成像 双源CT 碘对比剂 管电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2例需要进行头部血管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减影CTA检查和CT能量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CT以及减影图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狭窄均能良好显示,达到诊断标准。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颈内动脉1-2、5段,大脑前动脉1-5段,大脑中动脉1-4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3-4段,大脑中动脉5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CT技术的发展,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双源CT血管减影成像 颅脑血管检查 结果比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级护理预防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效果。方法研究类型为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8月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CT室接受CT增强扫描检查的受试者1 64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94例,女752例,年龄(48.30±8.65)岁;将2021年9月至2022年5月接受CT增强扫描检查的受试者1 682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912例,女770例,年龄(48.38±8.79)岁。对照组实施常规CT护理流程,研究组根据受试者的年龄、近3个月化疗次数、高血压、近1周静脉血管穿刺次数、糖尿病状况确定造影剂外渗风险分级,并执行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检查者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CT图像质量评价。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研究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59%(10/1 682)比1.40%(23/1 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1,P=0.019)。研究组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轻度9例,中度1例;对照组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轻度12例,中度11例,重度1例;研究组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9,P=0.031);研究组CT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7±0.45)分比(2.75±0.43)分](t=1.297,P=0.295)。结论分级护理在CT扫描受试者中应用可降低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减轻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严重程度分级,且CT图像质量无明显变化,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双源CT 增强扫描 造影剂外渗 分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能量成像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检查的价值,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4年1月门诊以及住院部收住入院的疑似脑血管疾病的患者4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以及家属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研究组接受CT二代成像扫描技术,对照组接受16排螺旋CT成像扫描技术。对比两组的颈动脉血管平均CT扫描值、扫描成像噪声、扫描图像质量以及扫描辐射剂量。结果对比两组图像治疗评估数据,研究组的颈动脉CT扫描值高于对照组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扫描成像噪声低于对照组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脑血管显示效果评分平均值高于对照组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的辐射剂量,研究组的CTDIvol、DLP以及ED值均低于对照组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能量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检查中,扫描结果图像质量较好,辐射剂量小。

  • 标签: 双源CT双能量成像 脑血管检查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短暂的伴有局部症状的脑循环障碍征候群。临床上根据受累血管分为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TIA两大类。频发TIA是指24h内TIA发作≥2次的特殊临床状态。椎-基底动脉频发TIA起病急、症状重,若栓塞引起的TIA可能危及生命,其病因复杂,部分病例与椎-基底动脉狭窄有关。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以往主要依赖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近年来,CT血管造影(CTA)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我们对20例频发TIA患者进行DSA及CTA对照研究,探讨CTA对椎.基底动脉频发TIA的诊断价值。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 椎动脉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椎-基底动脉 频发TI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的原理及优势,并且分析其临床应用的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应用CT技术中的3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原理、优势及其临床特点。结果CT具有球管和组探测器,其单扇区重建时间分辨率很高,可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同时,球管可同时输出不同能量的X线,提高了CT对不同组织的鉴别能力,拓展了CT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对病变诊断的正确性。结论CT明显提高了时间分辨率,在不需控制心率的情况下完成心脏成像,提供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和心脏图像,提高了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其能技术可根据不同组织对X线的衰减特性,获得组织特性图以及碘剂分布图,为CT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展了CT的应用范围,并有望提高对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但其能技术的应用价值还需要大量临床验证。

  • 标签: 双源CT 原理及其优势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回顾CT设备3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从断层非螺旋CT到单排螺旋CT是第一次技术革命,从单排螺旋CT到多排螺旋CT是第二次技术革命,而从单则又是一次飞跃。2005年底西门子公司发布了业界首台CT,成为最受瞩目的CT新品之一。CT的出现解决了CT技术存在的问题,是CT领域十分重要的进展,将指引CT新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双源 CT 临床检查
  • 简介:对76例病人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护理,结果5例病人出现轻度造影剂变态置应症尊:2例病人出现穿刺点局部造影剂外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余均达到诊断目的,得出做好造影前、中、后的护理是取得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血管造影 护理 多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对肾移植术前肾活体供体评估的价值。方法使用CT对32例受检者行尿路的增强动态扫描,采集肾动脉期、静脉期及排泄期的影像数据,进行MPR、MIP及VR等后处理。评估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变异,肾实质及上尿路的形态、功能。结果CT血管成像清晰显示了肾血管、肾实质及上尿路影像。25例肾动脉均为单支,7例发生变异(异位肾动脉1例,肾动脉多支变异伴副肾动脉1例,副肾动脉2例,副肾动脉与肾动脉早期分支并存2例),肾动脉狭窄1例;28例肾静脉为单支,4例变异(右肾支静脉伴左肾静脉走行异常1例,肾副肾静脉1例,右副肾静脉2例);27例肾实质正常,左肾萎缩2例,小囊肿2例,肌脂瘤1例;30例尿路显影正常。结论CT血管成像具有快速、高分辨成像的优势,超越常规多层螺旋CT(MDCT)的影像后处理功能,能为肾移植术前全面、准确地评估活体供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双源CT血管成像 影像处理 肾移植术 活体供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