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在特应性皮炎(AD)中的作用。方法以C57BL/6J和Rag1-/-小鼠为研究对象。C57BL/6J小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小鼠两侧耳部连续14 d每日涂抹卡泊三醇(MC903)以制备AD小鼠模型,对照组仅涂抹无水乙醇,第15天时收集小鼠外周血血清,处死小鼠后,取耳部皮肤行组织病理检查,摘取脾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肤和脾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皮肤中ILC2比例。Rag1-/-小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处理及评估同C57BL/6J小鼠,实验组小鼠在涂抹MC903前2 d开始腹腔注射单克隆抗体CD90.2拮抗ILC2功能,隔2 d 1次,共计7次,每次300 μg/150 μl,其他处理同模型组,第15天时收集小鼠外周血血清,处死小鼠后,取耳部皮肤行组织病理检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肤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皮肤中ILC2比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比较。结果模型组C57BL/6J小鼠耳部皮肤可见明显的红肿、干燥、结痂,HE染色可见表皮厚度增加,真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清IgE水平[(6751.016 ± 282.324)μg/L]高于对照组[(6387.038 ± 267.853)μg/L,P = 0.007),且皮肤白细胞介素(IL)-4、IL-13和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值分别为0.005、0.012,< 0.001),而IL-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90),脾脏IL-4、IL-5和IL-13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 < 0.001),而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78);模型组ILC2比例(5.604 ± 2.105)%较对照组(1.750 ± 1.104)%明显增高(P = 0.003)。在Rag1-/-小鼠中,模型组耳部皮肤也可见明显红肿、干燥、结痂,HE染色可见表皮厚度增加,真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模型组皮肤IL-4、IL-5、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和IL-33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值分别为0.010、0.043、0.034、0.007),而IL-13和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74,0.697);模型组ILC2比例(5.165 ± 2.436)%高于对照组[(0.835 ± 0.578)%,P = 0.014];抗体拮抗Rag1-/-小鼠ILC2后,实验组小鼠皮损较模型组明显减轻,HE染色可见表皮增厚减轻,真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减少,而细胞因子表达分析显示,实验组IL-4、IL-5、IL-13、TSLP、IL-33水平与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ILC2参与了MC903诱导的AD小鼠炎症反应,且该反应不依赖于适应性免疫。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Th2细胞 免疫,先天 白细胞介素类 干扰素γ 卡泊三醇 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 2型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新近发现的一类缺乏特异性抗原受体的特殊淋巴细胞,兼具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的部分特点和功能,其家族成员包括自然杀伤细胞、ILCs-1、ILCs-2、ILCs-3、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ymphoid tissue-inducer cells,LTi)和调节亚群ILCregs。ILCs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并参与组织重塑和修复,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靶点。目前ILCs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还较少,有待人们更多地关注和研究。本文将概述ILCs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及功能,并将就其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着重进行综述。

  • 标签: 淋巴细胞 肾疾病 免疫系统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淋巴细胞淋巴瘤治疗与预后,并分析治疗对该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50例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均进行积极治疗,并且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患者年龄、性别和受累淋巴结数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患者无瘤生存期比常规化疗患者的生存期长,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淋巴细胞淋巴瘤而言,不应过于积极的治疗,需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严密观察,必要时作出相应干预,开展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淋巴细胞样 淋巴瘤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2012年发现了一类新型免疫细胞——固有淋巴细胞,已有大量研究阐明了其的分型、发育分化机制、免疫功能以及其在肠道、气道、皮肤和脂肪炎症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固有淋巴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固有淋巴细胞的特征、功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淋巴细胞 免疫 炎症
  • 简介:摘要固有淋巴细胞(ILCs)既是固有免疫的效应细胞,又是获得性免疫的前体细胞,可根据其表达的转录因子和产生效应分子的类型分为不同亚群,包括T—bet+ILC(ILCl)、GATA3+ILC(ILC2)和RORγt+ILC(ILC3)。肠道菌群参与了ILCs的分化,同时ILCs可通过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影响肠道菌群组成。本文就ILCs分化与肠道菌群调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ILCs在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固有淋巴细胞 细胞分化 芳香烃受体 肠道菌群 免疫 黏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花粉症患者在花粉季节发作期外周血Ⅱ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亚群表达水平、功能变化及其胞内STAT6信号通路水平变化。方法纳入10例花粉症患者、10例尘螨致敏哮喘患者以及12例健康儿童,分别在花粉季节发作期和非发作期采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其外周血ILC2细胞及其胞内Th2型因子水平变化。分选各组外周血Lin-细胞亚群,体外给予前炎症因子(IL-25和IL-33)刺激培养7 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5和IL-13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总蛋白质中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6(STAT6)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在花粉季节发作期内,花粉症患者外周血ILC2细胞表达水平[(23.09±7.86)%]显著高于尘螨过敏哮喘组[(6.84±3.85)%]以及健康对照组[(1.69±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发作期,花粉症患者外周血ILC2细胞水平呈现下降趋势[(11.30±2.45)%],但依旧高于同期的尘螨致敏哮喘组[(3.76±1.96)%]以及健康对照组[(1.32±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花粉季节发作期内,花粉症患者外周血IL-13+ILC2[(6.94±3.16)% vs(4.17±1.98)%, P<0.05]、尘螨致敏哮喘患者外周血IL-13+ILC2[(1.89±0.70)% vs(1.44±0.55)%, P<0.05]均显著高于非发作期。体外给予IL-25或IL-33刺激,均可以上调花粉症组和尘螨致敏哮喘组培养上清中IL-5和IL-13的水平,且当联合应用IL-25和IL-33可以协同放大此种刺激效应。Western blot证实应用IL-25和IL-33协同刺激可以显著上调花粉症患者组Lin-细胞胞内STAT6磷酸化水平。结论花粉季节发作期内,花粉症患者体内ILC2细胞数目及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花粉症患者在短时间内临床症状出现或急性加重的另一诱因。

  • 标签: 花粉症 尘螨 艾蒿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6 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
  • 简介:摘要常见气道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临床特征不同,但都有炎症机制的参与,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浸润气道,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ILC2s可产生IL-5、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在人类气道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ILC2s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气道疾病的认识,可能为ILC2s介导的气道疾病提供新的靶向治疗思路。本文将总结ILC2s的发育、调控机制、可塑性及其在气道疾病发病机制的作用和临床价值的最新进展。

  • 标签: 哮喘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2型免疫 气道疾病 过敏性鼻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s)是新近被关注的一类固有免疫细胞,其中Ⅱ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 Ⅱ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作为其主要的细胞亚群,介导炎症、组织修复等病理生理过程。脓毒症时固有免疫系统被激活,引起过度炎性反应和免疫抑制。文章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2型免疫反应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通过阐述ILC2的来源、活化因子、细胞间的沟通与最新研究进展,揭示ILC2在脓毒症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脓毒症 2型免疫反应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Ⅱ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是新近发现的一类固有免疫细胞亚群,与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C2是在转录因子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α和GATA结合蛋白3调控下由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发育而来。在上皮细胞源性细胞因子IL-25、IL-33、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和脂质递质介导下可产生IL-4、IL-5、IL-9、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激活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参与哮喘炎症反应。ILC2可能成为哮喘的治疗靶点,为哮喘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 标签: 哮喘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先天免疫作为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对机体防御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先天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效应细胞,ILC2s是ILCs的一个子集,其特点是能产生大量2型细胞因子和某些组织生长因子。ILC2s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肺脏黏膜组织是ILC2s主要聚居地。ILC2s参与肺发育,也可能参与各种因素诱导的肺损伤及其组织修复。对ILC2s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我们理解肺发育和肺损伤机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2型固有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肺发育 肺损伤
  • 简介:摘要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s)是一种新型固有免疫细胞,ILC2s与T细胞类似,可以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并启动、维持2型免疫反应,因此又被称为介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间的跨界免疫细胞。近年来随着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暴发,病原病毒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难题。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案一直是研究者讨论的热点问题。ILC2s作为先天固有淋巴细胞家族的一员,可以参与2型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并且还能够激活免疫活性,在组织损伤修复以及机体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病毒攻击人体过程中,ILC2s能够参与免疫反应,在病毒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围绕ILC2s在病毒侵染机体过程所起到的防御性作用进行综述,为阐述ILC2s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2型固有淋巴细胞 病毒感染 免疫 炎症
  • 简介:摘要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是一类缺乏抗原受体的效应免疫细胞,能对环境中的多种因子作出反应,参与组织损伤的修复和黏膜免疫的形成,通过分泌2型细胞因子促进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多种ILC2s相关表面分子和细胞因子逐渐被认识,表明其维持免疫稳态的功能作用受到机体微环境调控网络的严格控制,其中一环的失衡都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本文主要对鼻部局部ILC2s的调控网络及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淋巴细胞 细胞表面分子 脂质介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外周血和腹水中固有淋巴细胞(ILC)亚群的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住院的62例肝硬化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肝硬化合并单纯腹水41例(单纯腹水组),肝硬化合并SBP 21例(SBP组),同时收集同期进行健康查体的对照者20名(健康对照组)。所有患者和对照者采集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肝硬化患者常规穿刺获取腹水,分离腹水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和腹水单个核细胞中ILC1、ILC2、ILC3亚群的比例变化。分选腹水中CD3-CD19-CD20-CD14-细胞(即lin-细胞),使用脂多糖(LPS)刺激培养24 h,实时定量PCR法检测lin-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GATA3和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各组间外周血和腹水中ILC亚群的区别。结果单纯腹水组男29例、女12例,年龄M(Q1,Q3)为49(33,78)岁,SBP组男12例、女9例,年龄50(37,76)岁,健康对照组男11名、女9名,年龄48(32,69)岁。三组外周血和腹水中均可检测到lin-CD45+CD161+CD127+ILC细胞,总ILC细胞占PBMC的比例在单纯腹水组、SBP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总ILC占腹水单个核细胞的比例在单纯腹水组及SBP组之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232)。CD117-CRTh2-ILC1、CRTh2+ILC2、CD117+CRTh2-ILC3占外周血ILC的比例在单纯腹水组、SBP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BP组ILC1占腹水ILC的比例高于单纯腹水组(35.69%±3.39%比26.40%±3.85%,P<0.001),而ILC2占腹水ILC的比例低于单纯腹水组(36.83%±7.70%比48.35%±9.45%,P<0.001),ILC3占腹水ILC的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SBP组腹水lin-细胞经LPS刺激后T-bet mRNA相对表达量和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均高于单纯腹水组(均P<0.001),GATA3 mRNA相对表达量、白细胞介素(IL)-5/IL-13分泌水平均低于单纯腹水组(均P<0.05),lin-细胞中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IL-17/IL-22分泌水平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SBP患者外周血中ILC亚群比例无变化,腹水中ILC1细胞比例升高,ILC2细胞比例降低。

  • 标签: 肝硬化 腹水 腹膜炎 固有淋巴样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 (interleukin-33,IL-33)调控腹腔Ⅱ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募集以及ILC2对脓毒症腹腔感染时巨噬细胞的影响,进一步了解腹腔感染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选择健康的6~8周雄性C57BL/6野生型小鼠40只、C57BL/6背景的Il-33-/-小鼠20只、IL-33受体ST2敲除(Il1rl1-/-)小鼠10只,繁殖并饲养于浙江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的SPF级医学动物中心。采用盲肠结扎穿孔的方法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接受假手术用来作为对照的小鼠除了不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操作外,其余手术操作和脓毒症小鼠操作完全相同。将盲肠结扎穿孔模型小鼠作为脓毒症组,将假手术操作的小鼠作为对照组。外源性腹腔注射给予IL-33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腹腔灌洗液中ILC2的变化及其胞内细胞因子水平。运用体外实验证实ILC2分泌的IL-9和IL-13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采用t检验或One-Way ANOVA检验统计分析。结果①相较于ILC2在IL-33刺激之前和之后,ILC2在腹腔Lin-CD45+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9.90±0.80比18.43±0.46,ILC2受刺激后在腹腔中的比例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C2在腹腔中的数量分别为(5 786.00±289.50)个比(17 820.00±324.30)个,ILC2受刺激后在腹腔中的数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C57BL/6野生型小鼠在接受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操作24 h后腹腔ILC2募集较对照组显著增多,20.50±0.59比10.83±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33-/-、Il1rl1-/-小鼠在接受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操作24 h后腹腔中的ILC2并未增加,而给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重组IL-33蛋白后ILC2的比例比未注射的对照组Il-33-/-小鼠的ILC2比例显著增多,10.53±0.47比19.43±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给脓毒症组小鼠腹腔注射重组IL-33蛋白后ILC2的比例比未注射的脓毒症Il-33-/-小鼠的ILC2比例显著增多,10.13±0.57比21.37±0.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对腹腔募集的ILC2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研究显示,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操作后12 h腹腔ILC2分泌IL-9、IL-13的比例显著增加,IL-9在操作前后的分泌比例分别为16.53± 0.74比24.67±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IL-13在操作前后的分泌比例分别为15.40± 0.87比29.40±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IL-4的分泌比例为6.14±0.59比5.89± 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6)。④通过腹腔注射重组IL-33蛋白发现,IL-33促进CD45+F4/80+的巨噬细胞在腹腔中的募集,注射前和注射后的比例分别为52.40±1.70比72.40±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⑤在ILC2分泌的IL-9、IL-13的作用下,脓毒症组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加,IL-9作用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分别为61.27±1.46比48.30±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IL-13作用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分别为61.63±2.03比48.30±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IL-33促进腹腔源性脓毒症时ILC2和巨噬细胞的募集。腹腔ILC2的募集依赖于IL-33/ST2信号通路,脓毒症时分泌细胞因子IL-9和IL-13增多且能够提升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 标签: 脓毒症 腹腔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白介素33 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变应性鼻炎是一种以免疫球蛋白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为特征、鼻黏膜辅助性T细胞2及2型细胞因子增多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在疾病发展早期主要由2型固有淋巴细胞产生2型细胞因子,这一过程受到众多细胞因子及信号调控。本文对2型固有淋巴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变应性鼻炎机制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做一综述。

  • 标签: 鼻炎,变应性,常年性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固有淋巴细胞(ILCs)是一群新型的固有免疫细胞,在维持免疫稳态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也是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之间的桥梁。目前ILCs分为5个亚群,即NK细胞、ILC1、ILC2、ILC3和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ymphoid tissue-inducer cell,LTi细胞),其不同亚群在RA等自身免疫病中炎症与肠道免疫稳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近发现ILCs亚群调控RA中Th17调节性T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滤泡调节性T细胞(Tfh/Tfr)免疫稳态和炎症。阻断ILC1s和ILC3s炎症功能,诱导抗炎的ILC2s是RA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就ILCs生物学特性及在RA中免疫稳态调控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探索重建免疫稳态的新治疗策略。

  • 标签: 固有淋巴细胞 关节炎,类风湿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Ⅱ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cells,ILC2s)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2型鼻-鼻窦炎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30例、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患者3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19例的临床资料,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外周血及鼻腔黏膜组织中ILC2的表达情况,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MSD)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IL-33、IL-25、IL-5、IL-13、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嗜酸性粒细胞神经毒素(eosinophil-derived neurotoxin,EDN)的表达水平。结果鼻-鼻窦炎患者的外周血和局部鼻腔黏膜组织中的ILC2呈正相关,ILC2表达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VAS评分及CT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外周血中ILC2比例与T2型炎症因子EDN、ECP、IL-25、IL-33、IL-13、IL-5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P<0.01),上述各细胞因子在CRSwNP患者中的表达也不同程度的高于CRSsNP患者。结论初步证明ILC2在2型鼻-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ILC2及其上下游细胞因子的高表达与相关临床指标呈现相关性,ILC2可能是潜在的未来新型疗法的指导标志物。

  • 标签: 淋巴细胞 鼻窦炎 鼻息肉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2型炎症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胃上皮细胞和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细胞固有荧光特征性生物物质来源。方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比较2种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和正常胃上皮细胞株在波长500~530nm的固有荧光表现:以罗丹明123(Rodamine123)对细胞内线粒体进行染色,观察细胞固有荧光的位置分布;采用氧化呼吸链阻断剂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CCP)阻断细胞氧化呼吸反应,测定细胞固有荧光强度变化。结果:波长500~530nm的细胞固有荧光主要来自于细胞线粒体内,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荧光强度都明显弱于正常上皮细胞株。CCCP作用于细胞可提高该波长范围细胞内的荧光强度。结论:细胞在500~530nm波段固有荧光减弱的特征可能有助于诊断胃癌,该固有荧光的生物物质来源可能是参与线粒体内氧化呼吸作用的重要辅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

  • 标签: 胃癌 固有荧光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淋巴增强结合因子1(LEF1)蛋白在淋巴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BL/ALL)和小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LBL/ALL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同济医院就诊及会诊的53例LBL/ALL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EF1、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蛋白表达,比较LEF1和TdT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检测小B细胞淋巴瘤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细胞淋巴瘤共77例LEF1蛋白表达,比较LBL/ALL与各亚型小B细胞淋巴瘤LEF1蛋白表达差异。单因素分析LEF1蛋白表达与LBL/ALL患者总生存与无进展生存的相关性。结果LBL/ALL中LEF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100%(53/53),中位值90%;TdT阳性率为84.9%(45/53;T-LBL/ALL为78.1%,B-LBL/ALL为95.2%),中位值80%;LEF1和TdT阳性率及中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0.001)。CLL/SLL LEF1蛋白表达阳性比例为14/18,中位值45%;滤泡性淋巴瘤(0/16)、套细胞淋巴瘤(0/16)、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0/19)、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细胞淋巴瘤(0/8)LEF1蛋白均为阴性。B-LBL/ALL与小B细胞淋巴瘤比较,LEF1阳性率有显著差异。本组LBL/ALL病例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LEF1蛋白表达与LBL/ALL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F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诊断LBL/ALL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特异度,与TdT联用可提高LBL/ALL诊断率。

  • 标签: 白血病, 淋巴样 诊断, 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淋巴样增强结合因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