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骨盆骨折的术前术后护理经验。方法总结了2005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1例骨盆骨折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措施为严密观察病情;及时纠正及预防休克;重视患者早期固定和制动的护理;加强基础护理的管理,并指导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结果经随访,患者正常康复时间2-24个月,平均7.4个月,均恢复劳动能力,效果满意。

  • 标签: 不稳定骨盆骨折 护理
  • 简介:摘要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例。方法自2011-2015共78例股骨转子间不稳骨折,男26例、女52例,年龄38-93岁,平均年龄74岁。均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定期随访。评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25-80min,平均40min。出血量50-250ml,平均120ml。78例患者中,70例随访,时间12-22周,平均16周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评分优50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9%。讨论闭合性复位PFNA治疗不稳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少、出血少、固定牢靠。鉚合强且能有效防止股骨颈部切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固定方法

  • 标签: 闭合性复位螺旋型股骨近端内钉不稳定转子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手术治疗不稳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结果。方法16例不稳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急诊立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随后手术治疗。按照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3.75%。结论不稳型桡骨远端骨折急诊手法复位纠正畸形,能够促进术前软组织肿胀的消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时复位难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复位 腕关节 功能锻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桡骨远端不稳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绕骨远端不稳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划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其中A组治疗术式为手法复位,B组为切开复位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临床愈合率为91.4%,B组为94.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掌倾角与尺偏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桡骨缩短(4.9±1.2)mm,超过B组(2.6±0.4)mm,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骨折均优良,但手法复位可加快恢复速度,因此可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取最佳术式。

  • 标签: 手法复位 切开复位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骨折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分别标记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实验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骨折完全愈合率为23.81%,延迟愈合率为59.52%,不愈合率为16.67%,对照组患者骨折完全愈合率为52.38%,延迟愈合率为23.81%,不愈合率为23.81%,两者患者完全愈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完全愈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手法复位 切开复位
  • 简介:改革中的不稳因素与不稳因素的消除郜良一、改革中的不稳因素从长远观点看,只有坚持改革,促进发展,才能进一步巩固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可以说,改革是由旧体制下的那种无活力的、静态式的、贫穷的、暂时的稳定向新体制下的那种高效率的、动态型的、富裕的、长期...

  • 标签: 不稳定因素 道德规范 利益原则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控制要素 一部分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复位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桡骨远端不稳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在42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5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1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开复位配合外固定器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与石膏固定治疗方式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手术复位加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应用。

  • 标签: 手术复位 外固定器 固定治疗 桡骨远端 不稳定骨折 疗效 分析
  • 作者: 王建江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生活与健康》2021年12期
  • 机构:大邑县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330
  • 简介:骨折众所周知,而不稳骨折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表现,相信大家都很陌生,并不熟悉。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什么是不稳骨折,又该如何去治疗、去护理呢?

  • 标签: 不稳定骨折;支架固定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不稳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稳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7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对其均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并分析其治疗后的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掌倾角、尺偏角。结果 此次研究的57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腕关节活动度为:旋前(76.19±5.44)°、旋后(78.71±6.25)°、掌屈(59.46±10.37)°、背屈(57.19±9.28)°;随访半年,57例患者中出现张力性水泡的1例、出现腕关节僵硬的1例,占比均为1.75%,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经过治疗后,患者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掌倾角以及尺偏角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不稳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法复位 小夹板固定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三维重建模拟复位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 CAA)并评估钉道治疗可复位型上颈椎畸形不稳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52例上颈椎畸形不稳患者资料,男28例,女24例;年龄18~64岁,平均46.7岁。术前将颈椎CT扫描数据(DICOM格式)导入Mimics15.0软件行三维重建,以通过术前颈椎过伸侧位X线片获得的CAA值作为术中复位CAA目标区间的上限,以CAA正常值140°作为下限,评估是否存在置入Magerl螺钉钉道的解剖条件,以钉道存在时的CAA值作为术中复位角度。比较CAA的术前、术后CT测量值及模拟目标值间的差异。按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价置钉准确性,同时比较术前、术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Nurick评分差异。结果52例患者中35例经术前模拟评估存在可用钉道。以术中导航辅助下判断钉道为金标准,其中37例行Magerl螺钉固定(Magerl技术组),15例行钉棒系统固定(钉棒技术组)。Magerl技术组的模拟目标CAA值(150.1°±6.6°)与术后测量值(149.0°±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4,P=0.240);术后测量值较术前(124.0°±8.9°)显著增加(t=-13.499,P<0.001)。钉棒技术组的模拟目标CAA值(150.4°±5.6°)与术后测量值(150.2°±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9,P=0.754);术后测量值较术前(121.9°±8.3°)显著增加(t=-12.431,P<0.001)。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0.9)年(范围0.5~4年)。52例患者共置入106枚螺钉,其中Magerl技术组74枚,钉棒技术组32枚,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88枚,B级15枚,临床可接受率为97.1%(103/106)。全部患者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后组颅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术后NDI(9.7±6.4)和Nurick分级[(1.1±1.4)级]均较术前[27.4±8.7和(2.6±1.3)级]显著降低。结论术前模拟判断可用钉道、提供术中复位的目标CAA值,并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纠正CAA行单一后路融合手术治疗可复位型上颈椎畸形不稳的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颈寰椎 枢椎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模拟数字转换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闭合与切开复位弹力钉固定儿童不稳型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就诊于本院的儿童不稳型股骨干骨折患者共60例,回顾研究,将采取闭合复位弹力钉固定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采取切开复位弹力钉固定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的Beaty评级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Beaty评级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切开复位弹力钉固定对儿童不稳型股骨干骨折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弹力钉 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 固定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闭合与切开复位弹力钉固定儿童不稳型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就诊于本院的儿童不稳型股骨干骨折患者共60例,回顾研究,将采取闭合复位弹力钉固定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采取切开复位弹力钉固定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的Beaty评级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Beaty评级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切开复位弹力钉固定对儿童不稳型股骨干骨折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弹力钉 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 固定效果
  • 简介:摘要:在不稳煤层条件下,爆破采煤的方法可分为小分段爆破采煤法、深孔爆破采煤法和斜坡爆破采煤法.文章就三种方法分析了巷道布置、采煤工艺和适用条件.胜利煤矿55煤层左十五片采煤工作面极薄煤层不稳伪顶开采条件下,根据聚能爆破定向断裂原理,提出采用托伪顶炮采聚能爆破定向断裂控顶技术控制工作面顶板的稳定性,阐述了该技术控制顶板稳定性的原理及岩层断裂形式,并结合工作面现场实际介绍了聚能爆破的工艺流程及如何确定爆破参数.工业试验表明该技术的采用经济技术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可在类似采煤工作面推广使用.

  • 标签: 井下采煤技术 采煤工艺 煤矿资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轻不稳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13年1月~至今收治20例不稳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伤后48小时内采用Gotfried法2闭合复位不稳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并采用经皮3枚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20例患者治疗后,复位理想7例,占比35.0%;复位满意11例,占比55.0%;复位欠佳2例,占比10%,对复位欠佳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目前随访最长病例2余年,愈合良好,未发现股骨头坏死;1-2年内愈合良好,未发现股骨头坏死;6个月-1年内愈合良好,未发现股骨头坏死。Harri评分均值为87.3分,良。结论Gotfried法2闭合复位不稳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并采用经皮3枚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不稳定 头下型 闭合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稳踝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42例不稳踝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总结手术方法,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患者踝部骨折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88.09%(37/42),患者术后并未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效果良好。结论不稳踝部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达到较高的踝关节功能修复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几率低,效果安全。

  • 标签: 不稳定踝部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手术
  • 简介:采用Br模型研究了控制螺旋波破碎问题。考虑到螺旋波破碎是由于多普勒不稳产生的,我们提出在均匀介质中引入不可激发介质缺陷和可变性介质缺陷,通过让螺旋波波头绕缺陷运动来稳定螺旋波。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介质缺陷稳定螺旋波的能力有所不同,可变性介质缺陷防止螺旋波破碎的能力更强。这些研究结果能够为心脏学家防止心颤致死提供有用的信息。

  • 标签: 螺旋波 激发介质 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间收治的40例桡骨远端不稳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均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腕关节优良率为92.5%明显高于治疗前的5.0%,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5±0.5周,40例患者在恢复的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切开复位 内固定 治疗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