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颈动脉海绵(TCCF)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栓塞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2年至2004年收治的24TCCF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19例经股动脉入路行可脱球囊栓塞口,5例经股动脉入路用微弹簧圈(GDC)栓塞.结果18例患者一次可脱球囊填塞成功,1例第1次栓塞后球囊泄漏复发,经再次栓塞治愈.5例GDC栓塞患者中3例完全栓塞治愈,2例部分填塞,术后经Meta试验后痊愈.结论TCCF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经股动脉途径可脱球囊栓塞技术,口小的亦可用GDC栓塞.其特点为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是临床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介入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股动脉入路 GDC栓塞 TCCF
  • 简介:目的探讨可解脱球囊治疗外伤颈动脉海绵(traumaticcarotidcavernousfistula,TCCF)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8例TCCF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可解脱球囊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术后结果显示:1次栓塞成功118例(92.2%);栓塞术后复发10例(7.8%),再次栓塞治疗后达到完全治愈。6例(4.7%)因严重的盗血而闭塞颈内动脉。随访24个月.6例术前失明病人中,好转2例,无变化4例;58例视力下降的病人中,视力恢复正常53例,视力未完全恢复5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可解脱球囊治疗TCCF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瘘 外伤 球囊 可解脱性 栓塞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颈动脉海绵(TCCF)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139例TCCF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后3个月开始通过再次入院、邮寄调查表或电话随访.其中再次入院完成及收回调查表共64例,电话随访62例,获随访126例(90.6%)。结果126例中26例术后行MRA检查,20例行颅脑CT检查,均未见异常;10例术后半年行DSA复查,未见复发。11例复发,经再次栓塞后治愈。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术后复发率不高,临床随访即可。

  • 标签: 颅脑损伤 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 随访
  • 简介:[目的]总结微导管可脱球囊栓塞治疗外伤颈动脉海绵的护理。[方法]对29例外伤颈动脉海绵病人行微导管可脱球囊栓塞治疗,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颈总动脉压迫训练、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出院指导等。[结果]术后所有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例出现脑出血,转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5例出现外展神经瘫痪,经营养神经治疗3d~5d后恢复。[结论]加强微导管可脱球囊栓塞治疗外伤颈动脉海绵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标签: 海绵窦瘘 外伤性 可脱性球囊栓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颈内动脉海绵(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TCCF)的有效和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Barrow A型TCCF患者。使用可解脱球囊或Onyx-18联合弹簧圈经动脉入路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复发定义为即刻完全栓塞的病灶,再次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发现原来的口再次显影。临床痊愈定义为颅内血管杂音、搏动突眼、球结膜充血水肿均消失、眼球各方向活动无障碍及视力下降恢复。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影像学复发和临床痊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4例Barrow A型TCCF患者。患者年龄(42.5±10.6)岁(范围28~70岁);男性36例(66.7%)。临床表现:眼部症状(突眼、结膜充血等)40例(74.1%),颅内血管杂音35例(64.8%),视觉障碍(视力下降、视野缺损)36例(66.7%),头痛32例(59.3%),外展神经麻痹15例(28.3%),鼻衄4例(9.1%)。眼上静脉引流47例(87.0%),岩上、下引流19例(35.2%),皮质静脉引流9例(16.7%)。Onyx-18联合弹簧圈治疗28例(51.9%),可解脱球囊治疗26例(48.1%)。47例(87.0%)术后即刻完全栓塞,其中4例球囊栓塞失败后改用Onyx-18联合弹簧圈均达到完全栓塞;7例(13.0%)达到次全栓塞。47例(87.0%)痊愈,4例症状较入院时好转,但视力未完全恢复(其中3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症状),2例出现轻度偏瘫,无死亡患者。术后随访时有5例(9.3%)复发,采用Onyx-18联合弹簧圈达到完全栓塞。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次全栓塞是影响术后影像学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6.63,95%可信区间1.74~159.33;P=0.015),存在皮质静脉引流是影响术后临床痊愈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9.08,95%可信区间1.61~226.58;P=0.020)。结论Onyx-18联合弹簧圈或可解脱球囊治疗TCCF安全有效。次全栓塞与影像学复发相关,存在皮质静脉引流是临床痊愈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型和间接型颈动脉海绵(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CCF)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CCFs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和治疗方法,对直接型与间接型CCFs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31例CCFs患者,29例(93.5%)伴有眼部症状,以结膜充血水肿(24例,77.4%)、眼球突出(19例,61.3%)和眼眶杂音(18例,58.1%)最多见。直接型CCFs组23例(74.2%),间接型CCFs组8例(25.8%),前者多有头颅外伤史(78.2%对12.5%;P=0.002)、流量更大(高流量CCFs:100%对37.5%;P<0.001)、更易引起眼眶杂音(69.6%对25.0%;P=0.043)。血管内栓塞治疗安全有效,EVAL胶联合弹簧圈栓塞(18例,66.7%)和单纯可脱式球囊栓塞(6例,22.2%)为常用的血管内栓塞方式。结论CCFs以眼部表现最为突出。直接型CCFs更多见,通常有头颅外伤史,临床和影像学征象更典型。介入栓塞是CCF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治疗性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对1例外伤致右侧颈内动脉海绵合并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病人进行护理。混合型颈内动脉海绵临床较少见,通过术前对病人实施动脉瘤护理、眼部护理、颈总动脉压迫试验护理、外伤所致骨折的护理及心理护理,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穿刺点局部的护理等,观察病人临床恢复情况。病人术前心理状态平稳,手术顺利,术后护理措施妥当,康复出院。现将针对该例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颈内动脉海绵(TCCF)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经股动脉入路,用可脱球囊对16例TCCF患者进行栓塞治疗。结果:16例患者中,14例口一次完全闭塞,1例口闭塞不全,1例口太小未闭塞。结论:可脱球囊栓塞治疗tccf创伤小,疗效可靠,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外伤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可脱性球囊 栓塞性治疗
  • 简介:自1974年Serbinenko首创同轴可脱球囊导管技术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CCF)以来,该技术经过不断改良已成为一种较成熟的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现将2000年至2004年6例外伤颈内动脉海绵应用球囊导管技术栓塞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外伤性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可脱性球囊栓塞
  • 简介:患者男,17岁,因车祸致右侧肢体偏瘫伴双眼球突出1个半月入院.患者外伤后因神志不清送当地医院急诊,诊断为"脑挫裂伤".住院治疗20d后右侧眼球开始肿胀突出,2d后左侧眼球也逐渐肿胀突出,患者自诉左侧脑部嗡嗡作响.2004年11月由当地医院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 标签: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闭塞 病例报告 栓塞治疗 弹簧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颈动脉海绵(英文简称“TCCF”)术后护理流程的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筛选出本院2019/1-2020/1期间接收的20例行血管内介入术TCC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实验组,然后筛选出2017/12-2018/12期间接收的22例行血管内介入术TCC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选择流程优化护理模式,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护士的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优于对照组,且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结论:流程优化在血管内介入治疗TCCF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加强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增强护士工作热情。

  • 标签: 流程优化 血管内介入治疗 TCCF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海绵(CC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具有完整临床数据的颈动脉海绵患者的DSA特征。结果DSA表现为造影剂自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分支溢人海绵海绵及眼静脉等早期显影,并且可清楚的观察到口位置、大小、静脉引流及侧支代偿情况。结论脑血管造影是颈动脉海绵诊断的金标准,并能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海绵窦 动静脉瘘 脑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外伤颈内动脉海绵(CCF)患者介入治疗(可脱式球囊栓塞术)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月至2007年10月间介入治疗的18例外伤CCF患者的TCD结果,并将手术前后的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DSA证实的18例CCF患者15例行可脱式球囊栓塞术,DSA证实手术一次成功;2例术中改为ICA闭塞术,术后DSA显示患侧ICA完全闭塞;另1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而被迫放弃手术.术前TCD检测:(1)17例患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和(或)颈内动脉虹吸段血流速度加快,脉动指数(PI)值均减低,其中颈内动脉虹吸段加快者伴频谱紊乱.(2)10例患侧大脑中动脉(MCA),16例患侧大脑前动脉(ACA)血流速度减慢伴PI值下降.(3)11例惠侧大脑后动脉(PCA)、14例健侧ACA流速加快,频谱形态正常.(4)16例患侧、2例双侧眼上静脉(SOV)呈现反向的静脉动脉化频谱.术后1周及6个月后复查TCD显示,15例球囊栓塞患者术前异常的颈内动脉及SOV等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均恢复或接近正常,2例行ICA闭塞术患者TCD显示患侧ICA完全闭塞(患侧大脑后动脉及健侧大脑前动脉流速加快).结论TCD可以实时、动态的观察CCF患者颅内、外血管的血流及频谱改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血液动力学信息.

  • 标签: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经颅多普勒 介入治疗 血液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tas试验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外伤颈内动脉海绵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科自2012年8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44名外伤颈内动脉海绵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统计临床症状、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复发的因素。结果外伤颈内动脉海绵患者以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和颅鸣为主要症状。术后眼压(11.13±2.97) mmHg、术后视力(0.69±0.36),与术前眼压(22.37±6.64) mmHg、术前视力(0.47±0.25)相比,均P<0.05。术后眼压是提示患者3个月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57, 95%CI 0.135~0.944, P=0.037),复发率为10.42%。结论Matas试验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颈内动脉海绵,能有效降低眼压,改善视力,疗效确切,是外伤颈内动脉海绵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 标签: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Matas试验 血管内介入治疗 眼压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颈动脉海绵的策略,同时分析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6月接受的20例创伤颈动脉海绵患者为对象,对患者采取的是血管内介入方式治疗,对结果分析和研究。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20例患者实施的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恢复,术后不存在复发的现象,同时对患者进行预后随访,所有患者的临床异常症状均消失,术后不存在新发的阳性体征的患者。结论:针对创伤颈动脉海绵的案例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行比较高,治愈几率高,其重视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和材料,避免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 标签: 介入治疗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治疗方式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