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居址小河沿文化发掘的居址数量较少,居址中有房址、窖穴和灰坑。在敖汉旗南台地遗址①发现了4座房址,为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建筑,有单室和双室之分。F4为平面近圆形,在居住面东部上有一道隔墙,房屋形成东西两间,西室东西长3.1米,南北宽2.7米,面积约7平方米。居住面中部有圆形地

  • 标签: 文化聚落 河沿文化 聚落形态
  • 简介:在汉代县以下的基层社会中,有各种名号的“聚”,它与“里”的内涵有别,但往往又存在里、聚重合的情况。当时有“邑聚”、“里聚”等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布局分散,依山傍水者多。聚的规模有地域与时序先后的不同,大小不一,然总体上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聚内居民由于贫富悬殊,各自的财产、住宅有明显差异;大的聚落一般有聚市、庠序及防卫建筑等设置。

  • 标签: 两汉 聚落 人户规模
  • 简介:通过对典型聚落或墓地的内部布局和空间结构分析,崧泽文化早期的社会处在由平等社会向不平等社会过渡的阶段。中晚期家族私有化进一步发展,聚落之间的分化呈现出不断向等级化发展的趋势。

  • 标签: 崧泽文化 聚落形态 典型遗址 个案分析
  • 简介:落阵营村属于山西省大同县杜庄乡管辖,距大同县城约24公里,杜庄乡政府所在地约7公里。落阵营位于御河东岸,紧邻怀仁县(图一)。落阵营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现有建成区面积44.74公顷,其中老村部分11.56公顷,新村部分33.18公顷。现有住户574户,人口1824人。大同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 标签: 温带大陆性气候 形态 民居 聚落 大同县 山西省
  • 简介:小河西文化聚落分布在近河的坡地上,经过发掘的聚落有白音长汗遗址一期1、查海遗址一期2、杨家洼遗址3,经过调查的聚落有马架子遗址4.白音长汗遗址一期有3座房址和2座窖穴,面积约400平方米.房址分布在遗址西南小山东南、东、东北坡上,坡度较大.3座房址方向不一,均呈顺山向,1座为东南向,2座为东向.2座窖穴(bh55、bh56)位于小山东坡上,打破bf42房址(图一).查海遗址一期聚落位于查海遗址西北部,面积约1000平方米.东西排列2排房址,2排房址中间为窖穴区.

  • 标签: 河西文化 聚落形态 culture 查海遗址 房址 山东
  • 简介:“……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地面上加以处理的方式。它包括房屋、房屋的安排方式,并且包括与共同体生活有关的其他建筑物的性质与处理方式。这些聚落反映自然环境、建造者所表现的技术水平,……

  • 标签: 考古学 聚落考古 聚落形态 悼念 早期人类 学者
  • 简介:摘 要:对乡村聚落平面形态的研究主要经历了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发展过程,本文着眼于梳理现阶段国内外量化研究方法,并介绍各种量化方法的对象、特征、优劣,以期为今后乡村聚落的研究和规划设计提供方法支撑。

  • 标签: 乡村聚落 平面形态 量化研究方法
  • 简介:陶寺遗址微观聚落形态宏观聚落形态的考察表明陶寺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王者的雏形很可能已经出现,礼制初步形成,已进入了属于早期国家形态的邦国阶段。这一时期,文明社会初步形成。

  • 标签: 陶寺遗址 聚落形态 文明起源
  • 简介:1946年4月,作为多学科文化史研究计划的一部份,戈登·威利(GordonWilley)和詹姆斯·福特(JamesFord)开始了秘鲁北海岸维鲁河谷的地面勘察.与此同时,他们的考古学同事唐纳德·科利尔(DonaldCollier)、温德尔·贝内特(WendellBennet)、威廉·邓肯·斯特朗(WilliamDuncanStrong)、克利福德·伊文思(CliffordEvans)和朱尼斯·伯德(JuniusBird)进行了一系列层位学研究的发掘工作,以便在维鲁河谷建立一个初步的文化史编年和陶器的年代序列.

  • 标签: 发掘工作 文化史研究 考古学 陶器 聚落形态 年代
  • 简介:淹城是春秋时期吴国城聚的遗址,文章依据现有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材料,对其空间形态作了初步讨论,并进而探讨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淹城 聚落形态 地理环境
  • 简介:以镇江市为例,运用空间韵律指数、ESDA分析模型及空间变差函数分析乡村聚落形态分异特征;并通过系统聚类法对乡村聚落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整体上乡村聚落规模分布非均衡性显著,乡村聚落规模高簇值主要分布在东部,而中西部为低值规模分布;镇江东部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密集,而中西部地区空间分布较稀疏;镇江东部地区聚落形态规则,而中西部聚落形态较不规则,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较显著,且形态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各向异性,东北-西南方向的乡村聚落形态呈现"山坡型"演变规律;镇江市乡村聚落整体上可划分为Ⅰ镇东平原区高密度条状型、Ⅱ镇中过渡区中密度团簇型、Ⅲ镇中过渡区高密度散点型、Ⅳ镇西丘陵区中密度散点型、Ⅴ镇西丘陵区低密度散点型5种基本类型。

  • 标签: 乡村聚落 形态分异 类型划分 镇江市
  • 简介:藏族传统的聚落形态由于偏僻和远离现代生活要素,所以目前远未充分被主流文化所关注,但它对西部藏族来说却是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本文认为聚落形态是被自然环境决定的,而宗教信仰则是维持这种形态的传统保障,体现的是藏族人民对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的主动适应。在未来社会中,藏族社区可望通过延续传统的聚落方式,来保护本民族的多样性,通过文化和生态的多样性与货币进行交换来参与现代化,形成在城市和农村两种社区形态之外的第三社区。

  • 标签: 聚落形态 环境 宗教信仰 第三社区
  • 简介:敖汉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1°42'~43°02'、东经119°30'~120°53',总面积8294.14平方公里,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之努鲁儿虎山脉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形较为复杂,南部为低山丘陵区,中部为黄土丘陵区,北部为沙漠平原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350~800米左右,最高山峰海拔1255米,相对高度100~300米左右.

  • 标签: 内蒙古自治区 敖汉旗 新石器时代 聚落形态研究 aohan BANNER
  • 简介:摘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与之相适用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是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地表形态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节为例,以“拉萨之行”为主线,创设基于地表形态聚落分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建构基于问题情境的知识结构。

  • 标签: 问题式教学 地表形态 聚落分布
  • 简介:本文以宋元以来太湖东部平原的水环境变化为基础,具体分析作为人居生活场所的聚落形态、分布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并揭示其背后的自然与人文驱动力。宋以后江南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水网泾浜化的发展,促使太湖东部平原聚落的形成模式逐渐归于两种,即低乡与高乡。低乡地表水充沛,聚落营造的原则以开浚河浜、排除积水为先,宅随浜而就,交通以行船为主,因而房屋沿泾浜分布,具有集村产生的条件。高乡地表水量不足,人们开凿河浜的首要目的在于引潮和蓄水,随之形成以屋宅为中心、浜随宅就的聚落格局。由于高乡河道浅窄不利于行船,住宅与河浜呈离散性分布,聚落形态以散村为主。本文研究证明,除社会经济因素的阶段性影响外,地势、河流水性、潮汐等地域性自然要素,对于太湖东部平原聚落形态的塑造具有本底的制约作用。

  • 标签: 太湖东部平原 聚落 形态 水环境
  • 简介:摘要根植于传统江南水乡的生长土壤,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江南水乡现代建筑。并积极与周边的水景、城市公共绿地有机结合,创造宜人的滨水空间;同时满足酒店的复杂功能使用需求。这就是笔者想要介绍的朱家角水上宾馆项目,希冀以此给同类项目一些参考。

  • 标签: 水上宾馆 总体布局 功能分部 建筑造型
  • 简介:土家族传统聚落的形成历史悠久。作为古代巴人的后裔,其传统聚落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与武陵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形态密切相关。除地缘文化的因素以外,土家族传统聚落的形成与该地区渔猎和盐业经济形态的关系十分密切。

  • 标签: 土家族 传统聚落 渔猎 盐业经济 关系
  • 简介:摘要:溱潼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是苏中里下河地区典型的水乡岛镇。本文以溱潼镇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的整体形态、民居的平面形态和街巷空间形态三个方面对其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探讨了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的整体形态和空间组织模式。

  • 标签: 里下河地区 溱潼镇 传统聚落 空间形态
  • 简介:尉迟寺聚落聚落群的初步考察梁中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年来随着各地区一些较大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使得聚落形态方面的研究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局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理论方面,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严文明...

  • 标签: 尉迟寺遗址 聚落群 聚落形态研究 聚落遗址 红烧土 遗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