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7例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的诊断.结果该病少见,本组只占同期肠套叠手术后的6.4%,容易延误诊治.结论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首先要有高度的警惕性,结合B超常规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 标签: 肠套叠 诊断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1病历摘要例1:女,4岁。因发热,咳嗽5d,以支气管肺炎收住院,在院行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哌酮)和阿奇霉素治疗5d,现患儿咳嗽减轻,体温正常,今又出现腹痛,腹痛发作时间约2h,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不剧烈,无进行性加剧,既往无腹部手术病史,一般状态及反应良好,面色正常,自动体位,自发病以来饮食差,腹部查体左中下腹有一局部隆起,可扪及一鸭蛋大小软性包块,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消失,无呕吐,2d未排便及排气,遂行腹部彩超后发现有“同心圆征”,考虑肠套叠。普外科会诊后建议手术探查及治疗,术中发现:小肠套叠.行手术整复,并继续抗炎治疗,2周后痊愈出院。

  • 标签: 支气管肺炎/并发症 肠套叠/诊断 儿童 学龄前
  • 作者: 樊芹吴越蒋月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6-01-1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
  • 机构:[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间收治的小肠套叠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腹部高频彩色超声检查,观察其超声诊断声像图。同时,将确诊为小肠套叠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实施高频超声引导下的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对照组患儿实施胸腹透视下进行灌肠复位,分别计算各组患儿治疗的成功率。结果:50例经高频超声诊断的患儿中,46例可以在右腹部明显观察到套叠包块的存在(1例患者同时存在两处套叠的情况),位于中腹部、左上腹脾曲部、左下腹部、脐上横结肠部的患儿各有1例,患儿腹部包块的超声横断面有“同心圆征”或“靶环征”,且在纵断面有“套筒征”。经不同复位方法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灌肠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2.0%和8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通过高频超声显像能对小儿小肠套叠的相关情况进行基本判断,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超声引导下实施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操作简便、耗时短,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中转开腹手术率低,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间苯三酚在小儿原发性小肠肠套叠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60例小儿原发性小肠肠套叠,通过给予静脉滴注间苯三酚保守治疗,一部分患儿在8小时内再次复查B超,提示套叠已复位,一部分患儿在12小时内再次复查B超,提示套叠已复位。结果静脉滴注间苯三酚后所有患儿病情好转,套叠复位,不需要手术治疗。结论静脉滴注间苯三酚可以治疗小儿原发性小肠肠套叠,不需要手术治疗,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小儿肠套叠在临床中的治疗特点。方法以某院患有小儿肠套叠的120例患者为例,对他们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效果进比较性观察。结果患有原发性肠套叠的患者有116例,有71例患者是肥胖患儿,占总人数的59.2%,有62例患者是人工喂养,占总人数的51.7%,有16例患者出现误诊的现象,占总人数的13.3%,采用手法复位的患者有86例,复位率达到71.7%,其中手术复位的患者有34例。有4例患者属于继发性肠套叠,是由倡导器质性病变造成的。结论造成小儿肠套叠现象主要是因为喂养、病毒感染以及肥胖等因素造成的,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误诊误治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有些小儿肠套叠的症状并不明显,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与B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检查,不需要采用手术治疗,非手术的治疗方式不需要长时间住院,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也相对较少。

  • 标签: 儿童 肠套叠 诊断 治疗 特点
  • 简介:摘要:肠套叠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是小儿急腹症,对患儿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手段不断完善。目前,临床上对小儿肠套叠开展了多种治疗方法。本文对小儿肠套叠的治疗进展进行探讨,阐述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的治疗效果。小儿肠套叠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在不适用于非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情况下,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肠坏死。一旦出现疑似小儿肠套叠的症状,应立即干预,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小儿肠套叠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肠套叠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12-2017.12收治的行小儿肠套叠手术的患儿76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与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2.63%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15.79%,且研究组92.11%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肠套叠手术实施护理干预模式,加强管理与综合护理措施,减少患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小儿 肠套叠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肠套叠小儿常见急腹症,亦是引起肠梗阻的病因之一.两院自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68例,现就共诊治体会探讨如下.

  • 标签: 小儿 肠套叠 急腹症 肠梗阻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不典型急性肠套叠误诊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小儿不典型急性肠套叠误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30例患儿均没有肠套叠的典型临床症状,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的4例,急性肠炎的5例,细菌性痢疾12例,脑炎2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发热原因待查3例。结论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耐心询问患儿病史,仔细的进行腹部检查,并进行肛门指标检查,因为正常的进行辅助检查是防止小儿肠套叠误诊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小儿肠套叠 诊断 误诊
  • 简介:肠套叠系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邻近的肠腔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一般认为发病与肠痉挛及肠管蠕动紊乱有关,80%发生于2岁以下,男比女多2~3倍,现将我院近年来经治疗的资料完整的小儿肠套叠50例分析如下。

  • 标签: 小儿 肠套叠 急腹症 发病机理 肠痉挛 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肠套叠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肠套叠患儿62例,均进行手术治疗,依据奇数偶数分组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及恢复指标、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低于对照组的19.35%,P<0.05;观察组的术后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77.42%,P<0.05。结论:在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小儿 肠套叠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肠套叠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是小儿急腹症,对患儿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手段不断完善。目前,临床上对小儿肠套叠开展了多种治疗方法。本文对小儿肠套叠的治疗进展进行探讨,阐述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的治疗效果。小儿肠套叠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在不适用于非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情况下,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肠坏死。一旦出现疑似小儿肠套叠的症状,应立即干预,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小儿肠套叠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小肠及大肠套叠的超声检查结果。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小肠套叠患儿138例(套叠142处)及大肠套叠患儿114例(套叠119处),均接受超声检查,分析小肠套叠及大肠套叠的超声检查结果及临床特征。结果:小肠套叠经超声检查套叠外径、套叠长度均低于大肠套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套叠便血比例、腹部包块比例均低于大肠套叠(P<0.05),其他临床特征与大肠套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及大肠套叠患儿均有腹痛/哭闹、呕吐及发热等临床特征,且套叠外径及长度均以大肠套叠数据更长。

  • 标签: 儿童 小肠套叠 大肠套叠 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