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100例产妇产后1小时内哺乳情况进行临床调查。结果①产前接受过母乳喂养知识宣教者接受母乳喂养的程度高于未接受过宣教者;②产后1小时内开奶的婴儿吸吮优良率为80%;③产后30~40分钟哺乳吸吮效果最佳;④产后1小时哺乳的婴儿在以后的哺乳过程中顺利程度和产妇的奶量均高于对照组;⑤产后1小时内哺乳者母子感情的亲密程度高于对照组;⑥发生过窒息的婴儿,产后1小时哺乳吸吮效果差。故认为产后1小时内哺乳有一定的可行性。

  • 标签: 产后 一小时内 母乳喂养 重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4h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接受检查100例患者,分别采取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常规心电图检查,统计分析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4h动态心电图阳性率为88.00%,常规心电图为56.00%,24h动态心电图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在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心房纤颤、短阵房速、短阵室速、房性早搏以及室性早搏检出率方面,24h动态心电图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在心律失常的评估与检出中,24h动态心电图有着重要作用,可以用于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

  • 标签: 心律失常 24h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龄,出生体重,窒息对早产儿出生24小时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12月本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297例入院前未经输注葡萄糖的早产儿,记录早产儿入院即时血糖情况,比较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质量及出生时有无窒息对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出现高血糖的影响。结果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血糖监测以高血糖为主(高血糖39人,低血糖16人),高血糖者中(血糖大于7mmol.L-1)以APGAR评分小于8的人为主(占67.74%),胎龄越小,高血糖的发生率越高(χ2=6.213,P=0.045<0.05),体重越小,高血糖的发生率越大(rs=-1.00,P=0.000<0.01)。结论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更易表现高血糖,APGAR评分越低,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小者越容易出现高血糖。

  • 标签: 早产生后24小时内高血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4小时内新生儿黄疸的常见病因,以期找到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均在出生24h内发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黄疸原因。结果本组新生儿黄疸中,39例是围产因素(占65.0%),11例是感染因素(占18.0%);10例是溶血因素(占17.0%)。结论重视围产期的保健,减少产科异常,预防母婴感染,加强科学喂养是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的关键。

  • 标签: 24h内新生儿黄疸 病因 防治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生儿72小时内单侧唇裂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在患儿双侧眶下孔局麻对出生72小时内的先天性单侧唇裂患儿行唇裂整复术,术后常规护理,6-7天拆线出院。结果5例患儿均手术顺利,无任何意外,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初生儿72小时内在局麻下行单侧唇裂整复术安全可行。

  • 标签: 初生儿 唇裂 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24小时康复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2018年收治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4小时康复管理,并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改良Bathel指数、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24小时康复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偏瘫肢体功能训练 24小时康复管理 ADL 满意度
  • 简介:摘要总结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孕妇产后两小时的护理要点,包括生命体征、宫缩、阴道出血观测、产时有无软组织裂伤观察、哺乳、乳房护理、会阴护理、健康指导等。认为产后两小时是PIH产妇产褥期恢复最重要时期,为整个产褥康复奠定重要基础。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产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提高24小时尿标本留取合格率。方法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活动步骤对2013年全年的24小时尿标本留取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2014年1月始通过对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改进流程及加强细节管理等方面进行质量改进。结果24小时尿标本留取合格率由76.2%提高到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活动进行原因分析,设定预期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进行追踪,可提高留取24小时尿标本的合格率,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 标签: 住院病人 尿标本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观察其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280例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者的检出率。结果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早、房早、室早二三律、房早二三律、短阵室速、短阵房速、窦性停搏、心房纤颤、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等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高,结果准确、可靠,检查方便灵活,临床实践价值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24h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3小时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患者治疗期间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满意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3小时心源性脑梗塞具有见效快、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好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少、患者的满意度高和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优势,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心源性脑梗塞 尿激酶溶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4小时综合强化护理在呼吸内科重症监护(RICU)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11月我院RICU收治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24小时综合强化护理。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及基础疾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PH值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高于实验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及治疗总显效率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实施24小时综合强化护理可有效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气指标水平。

  • 标签: RICU 24小时综合强化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为了缓解和减少产妇会阴侧切术后伴随的症状和痛苦,促进会阴侧切口的愈合率,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产科质量。产妇产后在产房观察2小时期间,我们应用0.5%碘伏持续湿敷会阴侧切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会阴侧切口 愈合 感染 碘伏 湿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级梯负荷试验中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方法20例不同心脏病患者均采用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加二级梯负荷试验。结果20例采用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加二级梯负荷试验,20例均有不同程度S-T段斜形下移或水平下移约0.15-0.3mv。T波低平、倒置。发生时间持续3-60min,并伴有各类早搏。结论采用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加二级梯负荷试验,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既方便患者,又能实时观察患者做二级梯负荷试验时心电图的动态变化。

  • 标签: 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 二级梯负荷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预防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来我院就诊的12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24h血压动态监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24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及24h血压总负荷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着较好效果,能够连续性准确的测量出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给后期医师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应用价值广泛,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的餐后2小时血糖的影响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份到2014年12月份接收的2型糖尿病患者48例为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卡波糖治疗,观察和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结果在血糖水平比较上,治疗后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均比治疗前低,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值得普及。

  • 标签: 阿波卡糖 2型糖尿病 2小时血糖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与餐后2小时血糖(2hourpostprandialglucose,2hPG)的相关性,为糖尿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用药观察寻找适宜指标。方法对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112名,女88名)进行HbA1c、FBG、2hPG检测并作对照分析。以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为诊断标准1。通过分析比较HbA1c、FPG及2hPG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HbA1c的ROC曲线的最佳切点为6.89%,灵敏度82.6%,特异度93.5%,FPG的ROC曲线的最佳切点为6.99mmol/L,灵敏度91.4%,特异度88.2%。②当HbA1c≥6.35%时,诊断的准确性为94.8%,而FPG≥6.45mmol/L时诊断的准确性为88.4%。2hPG的ROC曲线的最佳切点为7.13%,灵敏度83.5%,特异度94.1%。r=0.412,且统计显示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bA1c≥6.35%诊断观察2型糖尿病方法更可靠,且诊断的准确性较FPG高,敏感性较FPG低。2hPG与HbA1c的关系更相关,监测血糖的价值更高,但此法较为繁琐,重复性差,不适于大规模人群的筛查。HbAlc代表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对血糖的整体评估,缺点是无法判定当前血糖的异常程度。

  • 标签: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对照分析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1-2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1期
  • 机构:中美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给心脏病发作的小鼠注射一种微RNA分子,可以刺激小鼠心脏长出新的细胞。这种受损心脏修复法有望应用到人身上。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