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刑法解释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之争。然而,这两种解释,无论是从解释结论,还是从定罪思路看,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差别。人们在具体案件上的争议来源于一些实质性的分歧,而与不同的解释立场并无关系。从而,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之争不过是一种学术姿态上的分歧,或者说,是一种口号之争。此外,本文还将揭示,这种口号之争依赖于诸多误解而存在,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智力资源,还可能对刑事司法实践产生不利影响。澄清这些误解与批判这一虚构的对峙,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必要性。

  • 标签: 形式解释论 实质解释论 刑法解释
  • 简介:对国家、人权思想变迁的基本史实与思想史进行简要梳理,论述国家义务是国家起源的孪生物,国家义务是实现国家目的的有效途径,凡人权所在之处,即为国家义务并行之时,相关制度设计为国家义务的确立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发现国家义务形成于《大宪章》时期,确立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及阐述其在近当代的发展变迁,并进一步总结出国家负有人权保障义务属应有之义。

  • 标签: 国家目的 人权保障 国家义务
  • 简介:在责任中论及的过失概念,是以心理责任为理论基础而进行自然主义的展开,但这种旧过失体系下的认知逻辑无法全面科学反映过失犯的客观方面,使得过失的概念依附于故意概念。规范责任视野下的新过失把之由主观的心理因素转化为了具有客观性评价因素,使得过失概念的认知逻辑在阶层体系中发生了变化,也使得过失的概念有了自己完全独立的品格。注意义务中的结果回避义务通过外化为行为人违反注意义务而具有导致危害结果而不被允许的实质危险性行为,表明了意志态度的客观化,是注意观念的外部形态。注意义务中的结果预见义务通常放在预见可能性的考察上,对结果的预见应当按照经验法则对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作具体的判断,预见可能性可以从容观的可能性概念来展开。概念的客观化可以通过相关过失案例给予检视。

  • 标签: 过失 注意义务 认知逻辑 客观化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虽然我国2005年《公司法》对董事的勤勉义务作出了规定,即要求董事对公司承担勤勉义务①,却没有进一步明确勤勉义务的裁判标准,导致司法实践中具体裁判的困难②,这大大制约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提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为了制约董事的权力,保护股东和公司利益,法律发展出三种机制:一是股东和股东大会对董事权力的制约;二是监事会对董事权力的制约;三是义务性规范对董事权力的制约。③

  • 标签: 勤勉义务 董事责任 义务性规范 判断规则 会计监察人 经营范围
  • 简介:实质的刑法解释形式的刑法解释是大陆法系不同的构成要件理论(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之争的产物。由于我国两大解释之争在逻辑起点和具体内涵上都存在模糊不清之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当下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之争进行重新定位与解读。首先,传统的平面式犯罪体系框架下的两大解释之争是在"虚幻的对立"中展开的,其产生的原因实际上并不存在。其次,两大解释之争是在阶层式犯罪体系的语境下展开的,且与阶层式犯罪内部三阶层、二阶层的分歧有关。但是,当下我国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争论焦点与其说是对"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解释之争,不如说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符合性"的理解之争。

  • 标签: 刑法解释论 实质刑法解释论 形式刑法解释论 构成要件
  • 简介:汉语中双音节形容词和动词的基本重叠形式是对立的,即形容词AB重叠为AABB,动词AB重叠为ABAB,否则便不合法。在优选的框架下,该现象可以表述为:有语言形式X,有多种可能的重叠形式,经过约束条件筛选,只有一种输出结果是合格的。其中,最重要的约束条件为"音步-双分"、"增量原则"和"时间原则",据此,双音节形容词和动词基本重叠形式对立现象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 标签: 重叠 优选论 增量原则 时间原则
  • 简介: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美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到了现代,人们更是将“美”变成了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啊!既然“美”是在人类追求的精神享受,那么什么才是美呢?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自身文化修养的高低,还有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导致了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那么究竟什么是形式美与艺术美呢?本文针对此问题展开了论述。

  • 标签: 形式美与艺术美概念法则关系
  • 简介:环居台湾海峡两岸的闽南、粤东与台湾,因为具有类似的族群、地理与社会因素,发展出类似的宗教文化与庙宇建筑,且具有独特的平面布局与屋顶形式。对其布局与屋顶形式进行了介绍,并参照历史发展论述其背景,据此可以了解闽粤台三地民居既富于创造性又具规范性的特性,以及在时代与社会文化下形成的风格独特且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庙宇建筑。

  • 标签: 闽南 粤东 台湾地区 庙宇 文化解读
  • 简介:生活政治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等传统诉求基础上,转向关注基本生存的一种政治主张,为国家给付义务生成铺衬了浓郁的政治氛围。形式平等转向实质平等是生活政治的内在规定,是国家给付义务的价值逻辑;消极国家转向积极国家是生活政治的实现方式,是国家给付义务的行为逻辑;制度民主转向对话民主是生活政治的表现形式,是国家给付义务的保障逻辑。

  • 标签: 生活政治 国家给付义务 逻辑
  • 简介:<正>晚近以来,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之争正在成为刑法解释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陈兴良教授与张明楷教授分别发表的《形式解释的再宣示》与《实质解释的再提倡》更是使两种解释之间的对峙进一步加剧。然而,本文却试图说明,这一对峙是虚构的,这两种解释,无论是从解释结论看,还是从定罪思路看,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差别。人们在一些具体案件上的争议来源于他们在信念体系与价值观念上的实质性分歧,而与解释立场并无关系。从而,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之争不过是一种学术姿态上的分歧,或者说,是一种口号之争。此外,本文还将揭示,这种口号

  • 标签: 刑法解释学 解释论 陈兴良教授 违法性 张明楷教授 刑法条文
  • 简介:一、公益广告的含义公益广告的界定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而今天公益广告也具有另一个重要内涵,公益广告又被称为"和谐性广告"。它更多的是从广告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考虑,把广告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广告活动的各种变量比如营销环境、消费者心理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商业广告的传播手段与消费者信息处理方式出现偏差与背离,单向度灌输式的广告越来越不得人心,而以"交流"为手段的公益广告形式在竞争领域中渐渐显示其优势。

  • 标签: 公益广告 和谐性 消费者心理 法则 信息处理方式 社会风尚
  • 简介: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和现实化同哲学专业化、抽象化和理论化。这是客观事物的个性与共性在认识上的反映,有的哲学家着重从事物的个性方面来阐释哲学理论,有的哲学家则从事物的共性方面来论述哲学问题。无论那一种哲学发展表现形式,都只是片面真理,因而形成了西方哲学史上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 标签: 哲学 表现形式 大众化 专业化 个性 共性
  • 简介:由意义为“身”和“头”的名词发展为具有照应功能和强调功能的反身代词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颇具普遍性的语法化路径。文章认为,就汉语而言,上古汉语的“身”具有照应功能和强调功能,符合这一语法化共性。汉语的“白”本义为“鼻(子)”,是一个特殊的类型。“自己”是照应指代词。英语的反身代词是复合形式,应该对应于汉语反身代词的复合形式

  • 标签: 反身代词 自己
  • 简介:文章从公共财政视角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纯公共性、正外部性等理论特性,结合地方政府财政监管难度大、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薄弱、预算控制乏力等现状,提出加强政府监管、科学编制部门预算、强化农村中小学预算控制等对策。

  • 标签: 公共财政 地方政府 教育投入 财务监督
  • 简介:英国判例把卖方在CIF合同下的交单义务定性为合同法上的"条件"。然而英国合同法关于"条件"、"担保"和"中间条款"等合同条款的分类和定义却并不支持将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认定为"条件"的结论,实际上将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定性为"中间条款"更为合适。在认定CIF合同下卖方单据义务的性质时不能仅依据"因循先例主义"原则参照先例决定,而是应当参照违约行为造成的实际损害的性质确定。

  • 标签: CIF合同 单据义务 合同法 条件
  • 简介:传统的形式性作为义务并无法满足教叉刑法学的精确性要求,也无法从根本上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处罚及其范围提供合理性说明,最终只能陷入不断的列举中不能自拔。因此,从实质上考察作为义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只有能够充分发挥作为义务的选别功能与界限功能并且符合等置性原则的理论,才能在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合理界定作为义务的范围,但这种理论本身必须具有适度的张力,才能根据不同时空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的松紧程度作出适当调整。排他性支配理论是德日刑法学在实质的作为义务这一问题上产生的理论结晶,在排他性支配的确定上,一方面应该考虑不作为与法益受损后果的关系,另一方面应该考虑不作为人与被害人的关系。

  • 标签: 形式性作为义务 实质性作为义务.保证人地位 排他性支配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在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同时,又保留了1996年刑事诉讼法原有“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两者抵牾,必将导致司法实践中的困惑和冲突。必须认真对待两者的冲突,顺应刑事诉讼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的实现为导向,兼顾司法实践需求,降低法律自身的冲突,避免不被强迫自证其罪这一法律原则落空,应提升法官的心证能力,去除对口供的路径依赖心理,实现从人证到物证侦查模式的转变,强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降低非法获取口供的诱因,以实现对两者冲突的平衡。

  • 标签: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如实回答义务 冲突与平衡
  • 简介:<正>一、民间借贷的概念及其特征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学界对于民间借贷的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学者们一般将民间借贷视为民间金融、非正规金融①的同义语。有些学者认为,民间借贷是指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在金融体系中没有受到国家信用控制和监管当局监管的金融交易活动,包括非正规的金融中介和非正规的金融市场。②有些学者则认为,

  • 标签: 民间借贷 国家信用 监管当局 存贷业务 民间集资 企业直接融资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