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尽管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医学事业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但是部分医学问题尚未被完全破解。当前,大脑动脉环影像学和形态学都还没有被完善,特别是关于胎儿大脑动脉环解剖学特点的报道较少。进一步进行大脑动脉环的影像学研究,特别是变异研究,它将有利于研究脑血管病的病发原因。人脑的动脉系统是提供人脑组织的血管,大脑动脉环是颅内的重要动脉结构。本文首先介绍人大脑动脉环的影像解剖,其次详细分析人大脑动脉环变异原因及影像学评价,最后对影像学的重建方法对大脑动脉环的评价。

  • 标签: 人大脑动脉环 解剖基础 影响解剖
  • 简介:当代影像学新技术(CT和MRI)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纵隔内病变的显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同时也促进了纵隔影像解剖研究的更加深入和细致。因而,对纵隔肿块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 标签: 诊断 纵隔肿块 影像学 影像解剖 显示率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透明隔间腔的透明隔腔(CSP)和韦尔加腔(CV)的MRI特点并对其进行影像学分型,以便在选择手术入路时作为辅助参考。方法纳入2019年1—4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常规5.0 mm层厚头颅MR扫描的患者200例,观察透明隔间腔的出现概率和形态学特点,进行影像学分型。针对临床最为常见的CSP类型,纳入2018年3月—2019年3月难治性癫痫患者75例,行1.0~2.0 mm薄层MR扫描,经图像融合和三维重建,分别在横断面、冠状面图像中测量CSP长、宽、高的最大径,计算平均值。结果200例头颅常规MR扫描,可以观察到CSP者189例(94.5%),提示存在显性CSP者占大多数。CSP通常显示在经室间孔层面及其上方1个层面,位于胼胝体膝部的后方和穹窿柱的前上方。将CSP进行MR影像学分型:闭合型(Ⅰ型)、间隙型(Ⅱ型)、扩张型(Ⅲ型)、囊肿(Ⅳ型)和畸形变异(Ⅴ型)5个类型,分别占比4.5%(9/200)、91.5%(183/200)、1.5%(3/200)、1.5%(3/200)和1.0%(2/200)。CV按影像学可分为:单独出现或者与CSP融合,各占比1.0%(2/200)和1.5%(3/200)。最常见的CSP间隙型(Ⅱ型)的三维形态学测量,MRI可见的长、宽、高,均值为2.3 mm、1.5 mm、3.6 mm。结论CSP在MRI呈现多种形态,体积大小差别不一。术前通过MRI判断CSP是否存在以及CSP分型,可以作为选择透明隔分离方式和手术路径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脑室 透明隔间腔 透明隔腔 韦尔加腔 磁共振成像 解剖
  • 简介: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超声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I成像、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等现代影像技术相继崛起并迅速应用于临床。虽然这些影像技术各有不同,但其形态学基础都是断层解剖学。因此,随着这些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改革,

  • 标签: 断层解剖学 影像医学专业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教学体会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椎动脉系统作为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颅内段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1/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在脑底面通过大脑动脉环与颈内动脉互相交通,其分支在蛛网膜下腔内吻合成网。椎动脉病变所导致的脑部病变与其结构特点具有重要的关系.本文就其解剖结构特征及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椎动脉系统 局部解剖学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 翼腭间隙的断层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0名体验者作为观察组,进行头颈部的CT扫描,同时选择40例成尸头颈部作为对照组,沿着耳线支撑横断面,对比两组患者的翼腭间隙情况及周边结构解剖组织情况,检测翼腭间隙的宽径及长径以及它的面积。结果 经过临床相关仪器扫描后,鼻腔后内侧呈低密度、愕骨垂直板、蝶骨体呈高密度,两组在各个层面进行对比,无任何的差异性P>0.05。结论 经过了解翼腭间隙断层影像解剖,可以应用为翼腭间隙疾病诊断的主要标准,对临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日后推广且采纳。

  • 标签: 翼腭间隙 断层影像 解剖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断层解剖已成为高等院校影像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中职学校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成熟。我们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争取为全国中职学校断层解剖的规范化教学提供参考。

  • 标签: 断层解剖 课程开发与应用
  • 简介:摘要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主要是对人体器官或者尸体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进行阐述,该学科属于影像学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本研究主要阐述的是如何改进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教学,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进而提高整个学习效果。

  • 标签: 人体断面 影像解剖学 教学 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臂丛神经是人体周围神经最复杂的结构,在创伤中较为常见,而且致残率较高,大多需采用手术治疗。如何早期确诊臂丛神经病变是影像学研究的难题。本文通过对臂丛神经基础解剖结构及多种影像学的适用范围、特征进行综述,有助于臂丛神经损伤的术前准确的定位、定性,能更好地为临床术前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价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臂丛神经 解剖 影像学检查
  • 简介:摘要:断层解剖作为解剖学的内容之一,主要涉及人体形态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医学专科院校在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时,需提升断层解剖学相关知识普及程度,另外所传授内容需符合医学影像临床工作需求。本次研究就专科院校断层解剖学课程教材选择、师资队伍组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为专科院校开展断层解剖学提供一定建议和参考意见。

  • 标签: 医学影像技术 专业 断层解剖学 教学实践 探讨
  • 简介:目的研究内耳道及穿行结构的显微影像学表现,为临床神经外科及耳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60侧)成人颅底骨性标本、15例(30侧)成人颅底湿标本内耳道及穿行结构进行观测;选用15名健康志愿者,在Picker5000螺旋CT机和GE—signal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机上,对两侧耳部同时进行扫描。CT原始扫描图像在VoxelQ工作站行多层面重建(MPR)和表面遮盖重建(SSD);MRI原始扫描图像行内耳道最大密度投影(MIP),多角度旋转重建图像对内耳道及穿行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所得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83.3%呈椭圆形,内耳门与颈静脉孔的平均距离分别为7.45mm,双侧数据间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②小脑下前动脉袢的出现率为93.3%,共28侧,18侧与内耳门的关系密切(60.0%),其中8侧突入内耳道内(26.7%),10侧位于内耳门处(33.7%);另10侧动脉袢远离内耳门,与内耳门无关(30.0%)。③螺旋CTMPR重建能在不同切面显示内耳道及面神经管垂直段等结构,显示率为i00%;SSD重建能清晰显示岩斜区重要的骨性结构,如内耳门、前庭导水管外口等。④MIP三维重建能满意显示内耳道及穿行结构。结论显微解剖影像重建相结合,可增加耳颞部疾病诊断信息,提高了疾病诊断率,对手术方案的设计、医学教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内耳道 螺旋CT MPR SSD MIP 解剖学
  • 简介:摘要在医学领域,解剖学是极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医学知识。关于解剖学的教学,可以分为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两个方向。随着医学设备的不断创新,以及CT、MRI等设备在医学领域的广泛使用,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知识,也要学习医学影像解剖学的相关知识,以便促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解剖学这门学科。文章在分析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的结合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两种解剖学模式实行结合教学的方法,以期为解剖学的教学提供参考。

  • 标签: 人体 医学影像 解剖学 教学 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上胸椎以及毗邻结构的局部解剖关系与影像学观察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46例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进行上胸椎CT平扫,23例进行上胸椎MRI矢状面扫描,对扫描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T1-T4,各处α1以及α2角均发生逐渐增加的趋势,胸骨柄上缘平对椎体,有12例平对T2T3的椎间盘。颈胸角平均为(45.12±14.35)°。结论对上胸椎以及毗邻结构展开局部解剖学以及影像学研究,对上胸椎前路手术过程中对手术入路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上胸椎毗邻结构局部解剖影像学
  • 简介:摘要降胸椎动脉是椎动脉起始段发出的分支变异,走行于上胸部肋横突间隙内。通过对3例患者的颈部CT血管造影进行三维影像重建,观察降胸椎动脉的解剖特点。3例患者均为检查意外发现,其中2例为双侧变异,1例为单侧变异。因降胸椎动脉可发出根髓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外科手术和介入诊疗时应注意识别。

  • 标签: 椎动脉 CT血管造影
  • 简介:1医学影像学的研究现状1.1X线解剖及介入放射解剖近几年来数字成像系统的出现,满足了一些X线的特殊用途及特殊环境[1],也对影像解剖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影像解剖应更详细、更准确及更实用,我国的X线解剖学研究也因此而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戴力扬作了胸、腰椎椎体高度的放射学测量及寰齿间距的放射学测量[2].丁士海用X片推测出颅容积[3].孙群慧作了腕骨的X线片观测[4].张维彬作了肱骨上端骨髓腔尖部的X线观察[5].此外,利用头颅骨性标志定位前、后联合:膀胱下静脉内结石的解剖及X线分析:心室壁动脉分布的图象分析:大脑前动脉和中动脉水平段的立体定位以及视神经孔形态的X线解剖等等都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 标签: 发展趋势 CT MRI 医学影像学 断层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影像解剖特征的关系,建立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的预测模型,为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经头颈CT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82例颅内小型动脉瘤(最大径<5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20例,年龄31~83(56.85±11.51)岁,动脉瘤破裂组95例、未破裂组87例。两组患者动脉瘤的部位、形状、有无子囊、生长方向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等临床特征和影像解剖特征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建立动脉瘤破裂的影像解剖特征的预测模型。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动脉瘤部位、瘤壁形状、子囊、入射夹角、瘤高与瘤颈的比值(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根据logistic预测模型,其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R),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2(95%可信区间0.750~0.874,P<0.01),R=2为最佳截断值,灵敏度72.6%,特异度78.2%。结论颅内小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符合以下两种及两种以上影像解剖特征者,即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或前交通动脉、瘤壁不规则、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等,为动脉瘤破裂的高危人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颅内小型动脉瘤 影像解剖特征 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