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30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根据术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总有效率93.3%(28/30);未见改善1例,昏迷1例。随访6~12个月,症状消失21例,无效1例,昏迷1例,复发2例;失访5例。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MVD安全有效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测试纳米微粒在磁场导向下对微血管的栓塞效果。方法利用壳聚糖和Fe3O4磁流体合成顺磁性纳米微粒,利用体外模拟微血管观察磁粒在磁场下的凝聚,然后将纳米微粒静脉注射入大鼠并在脑区放置磁场.取脑组织后通过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脑微血管栓塞情况。结果制得的顺磁性纳米微粒混悬液呈黑色,无絮状物或沉淀。电镜下测量微粒的平均有效粒径为15.3nm。其在外加磁场下能在体内外微血管内发生凝聚,栓塞微小血管。结论利用顺磁性纳米微粒进行磁靶向微血管栓塞是可行的,这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浅表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 标签: 血管栓塞 纳米技术 磁靶向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46例患者三叉神经均存在血管性压迫,责任血管为单根者共40例,其中动脉压迫34例、静脉压迫6例;多根责任血管者6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39例(84.8%),疼痛明显缓解7例(15.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手段,术前充分的影像学检查、慎密的手术计划、明确责任血管、适当的减压材料、充分的减压三叉神经以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三叉神经痛极少发生于青少年,本研究旨在探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青少年三叉神经痛疗效,并就其病因及其手术策略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所有年龄小于18岁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随访0.5~7年,治疗有效率94.1%,未出现脑出血,听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青少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由于血管压迫引起,但责任血管类型与成人不同,静脉压迫及混合压迫占有重要比例。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青少年三又神经痛的首选方法,全程有序探查责任血管,重视静脉处理及充分减压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青少年 微血管减压术 静脉 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数字与双能量两种减影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CTA检查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对照组行双能量减影CTA技术,观察组行常规数字减影CTA技术,比较两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减影成功率为17例(94.44%),对照组减影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减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双能量减影 数字减影 CTA 脑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 简介:《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脑血管病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广大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从而促进脑血

  • 标签: 中华脑血管病 杂志电子版 电子版简介
  • 简介:目的探讨椎动脉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2009年收治的5例椎动脉动静脉瘘病人均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例表现搏动洼包块者另行手术治疗。结果5例病人均达到即刻全部栓塞,临床症状好转,没有发生并发症。5例病人中仅1例瘘口被闭塞而保持椎动脉通畅,其余4例均需要牺牲椎动脉才能闭塞异常血流。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椎动脉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椎动脉动静脉瘘 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球囊 弹簧圈
  • 简介:患者,女,32岁,以“头颈部反复酸痛3年,伴视物模糊半年”为主诉于2013年12月3日入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头颅MRI平扫示:右侧后颅窝可见1个类圆形异常信号软组织块影,大小约5.5cm×3.7cm×3.2cm,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未见“脑膜尾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信号稍高,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未见明显坏死区,其后上缘宽基底与小脑幕相连,与右侧横窦分界不清,邻近小脑组织明显受推压并见水肿带,第四脑室明显受压变窄并左移,桥脑轻度受压,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明显扩张,蝶鞍稍扩

  • 标签: 血管周细胞瘤 神经系统 病理诊断 影像诊断
  • 简介:目的结合医学留学生在心内科的临床实习情况和我们的带教体会,探讨医学留学生的特点以及留学生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实习的教学方法。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2007级至2009级留学生共45人,观察其在北京同仁医院的临床实习情况。结果留学生语言交流存在一定障碍,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针对留学生语言障碍的特点施教可以提高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实习效率。

  • 标签: 留学生 临床实习 带教
  • 简介:为创新全国脑血管病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形式,展现当代外科医师风采,发现和培养临床外科优秀人才,更好地体现和突出电子版杂志的特色及优势,《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特向全国脑血管病相关专业专家及同仁征集精彩手术视频。同时我们可以提供整个封三彩页,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提供大量优秀视频的单位进行专题报道,欢迎您踊跃投稿。视频征集内容包括:各种经典开放手术、神经介入手术、新诊疗技术、手术并

  • 标签: 脑血管病 手术视频 神经介入 临床外科 学术研究 交流形式
  • 简介:由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举办的第14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OrientalConferenceof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OCIN)将于2014年10月30日-11月2日在上海举行。会议秉承"沟通、合作、规范、创新"的大会宗旨,以"促进学术交流、加强学科合作"为目标,致力于创建国际化学术交流、高端科研展示、多学科高峰对话、实战型技术演示、个性化临床讨论、全方位培训等为一体的神经介入领域精品学术交流平台。

  • 标签: 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 东方 第二军医大学 学术交流 长海医院
  • 简介: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antanInternationalStrokeConference,TISC)目前是世界上参会人员较多的大型脑血管病会议,《NeurologicalResearcb》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收录的国际神经病学学术期刊,2013年期刊影响因子(impactfactor)为1.449。

  • 标签: 脑血管病 优秀论文 会议 国际 《科学引文索引》 征稿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脑血管药物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同性别与年龄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使用脑血管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选取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28例(64.00%),女性72例(36.00%),年龄≥60岁患者117例(58.50%),<60岁患者83例(41.50%),对其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男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差异较大,其中50~59岁,60~69岁两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药物可导致不良反应较多,且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及性别具有较大关系。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InterventionalNeurology》杂志社、世界卒中组织(WSO)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定于2014年6月13~15日在南京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就脑血管病及神经血管介入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注册代表将获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8分。

  • 标签: 脑血管病 高峰论坛 征文通知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国际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
  • 简介:目的探讨缺肌『生脑血管血管搭桥治疗中CT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组实施搭桥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CT灌注检查,再对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2组患者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手术侧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降低,达峰时间(TTP)延长情况,符合搭桥手术指征。手术后2组患者相对脑血流量(rCBF)均显著升高,显示了搭桥手术对这2组患者缺血区局脑血流灌注的改善效果显著;其中烟雾病组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手术前升高,而非烟雾病搭桥组rCBV与术前变化不明显;烟雾病组相对达峰时间(TTP)较手术前缩短,非烟雾病组册P改变不明显。结论CT灌注对局部脑血流的评价结果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前的重要手术指证;CT灌注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很有价值。

  • 标签: CT灌注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搭桥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73岁,因“间断性头晕1年,晕厥发作2次”于2012年2月17日入院。患者自述间断头晕1年多,自以为是感冒症状,未予以重视。曾出现无任何诱因晕厥2次,伴短暂意识障碍,10min后意识恢复,发作时未跌倒,不伴有肢体障碍、麻木、抽搐、两便失禁情况,无肢体乏力,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导航下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对心血管所产生的副作用。方法对256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导航技术对三又神经半月节进行经皮穿刺热凝毁损,术中全程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及心电图。结果所有256例(100%)患者进行射频毁损治疗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及血压的升高,静脉应用硝酸甘油调控效果良好。在穿刺卵圆孔过程中有22例(8.6%)患者出现即时的不同程度的心率和血压的降低(最低心率〈60次/min有12例(4.7%),最低心率≥60次/min有10例(3.9%),对心率下降但心率≥60次/min的患者采用立刻终止手术操作,患者心率可以逐渐好转。对心率下降并且心率〈60次/min的患者静脉注射阿托品干预后,患者心率能恢复正常。结论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心率及血压变化,立即予以停止手术操作和药物干预可以有效避免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立体定向导航 射频热凝 心率 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取血管内治疗方法的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32个动脉瘤,其中24个动脉瘤以弹簧圈单纯栓塞,5个宽颈动脉瘤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小脑后下远端动脉瘤采取Onyx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个动脉瘤未栓塞。结果栓塞动脉瘤30个,其中完全栓塞18个(60%),次全栓塞8个(26.7%),不全栓塞4个(13.3%)。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0例,4分(轻度残疾)4例,3分(重度残疾)1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是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老年人 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DSA、Dyna-CT及MRI影像融合技术的开发与在脑脊髓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我院2011年引进的SiemensArtisZee所带Dyna-CT与2006年引进的GE-3100所带的Innova-CT及其后处理软件:双容积(duralvolume)、静脉CTA、三维融合(threedimensimalfusion)、计算脑灌注血容量(parenchymabloodvolumePBV)、SiemensiFlow、GE-Agioviz等后处理技术,在临床进行脑脊髓血管血管内介入诊断治疗时,在DSA造影后进行三维重建、三维融合等后处理,获得三维融合图像、脑血容量图像、脑血流全循环图像。结果利用两台DSA机器,进行了双容积重建,可以评价颅内、颈部植入支架后观察支架展开情况,可以评价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效果,可以看清颅内动脉及动脉瘤有无钙化,颅内及脊髓血管病变在正位、侧位与轴位上与颅骨、颅底及脊椎骨质结构的关系;可以从静脉CTA评价颅内血管病变,如动脉瘤、AVM等,进行DSA双侧颈内动脉系统、一侧颈内动脉系统与一侧椎基动脉系统三维血管重建后评价脑血管病,尤其是AVM的供血全貌;通过降血压BOT(balloonocclusiontest,球囊闭塞试验)前后脑血容量变化找出了作为评估颈内动脉能否闭塞的金标准新的参考指标;建成了脑动静脉、静脉窦全循环像以及利用DSA与MRI影像融合后数据输入Mecromic神经导航行颅内深部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的直视手术获得成功。结论DSA与CT、MRI影像融合后的三维影像对脑脊髓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有较大指导参考价值,甚至对科学研究及教学也有更直观、更有价值的帮助,多种影像融合是未来医学影像的发展方向。

  • 标签: 脑脊髓血管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扫描 影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