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CRVO继发ME患者15例30眼,同时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5人1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仪扫描黄斑区3 mm×3 mm范围,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I)、中心凹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中心凹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比较患眼与对侧健眼对应参数及患眼和对侧健眼与正常对照组眼参数;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患眼BCVA、CMT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侧健眼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对侧健眼AI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眼BCVA(LogMAR视力)与FAZ面积和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r=0.614、0.609,均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17、-0.593,均P<0.05);CMT与FAZ面积、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r=0.523、0.610,均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37、-0.608,均P<0.05)。结论CRVO继发ME患眼黄斑血管特征性改变为中心凹区毛细血管减少所致血流量减少,且其对侧健眼也存在相应的血流量改变;患眼ME程度及视力损害程度与黄斑中心凹形态破坏程度及黄斑中心凹血流量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老年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和血浆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水平,分析微血管心绞痛患者凝血活性的改变。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微血管心绞痛的老年患者45例(微血管心绞痛组),年龄60~80岁,男性27例,女性18例;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体检老年人43例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FPA和GMP-140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测定其收缩压和舒张压,检测血小板、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功能、尿酸、肝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微血管心绞痛组患者与对照组FPA(430.32±364.05)μg/L比(263.73± 118.29)μg/L,较对照组升高(t=2.913,P<0.01);GMP-140(5.78±3.92)μg/L比(6.95±1.91)μ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0,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3.33±5.70)mg/L比(0.81±0.86)mg/L,较对照组升高(t=2.927,P<0.01)。结论微血管心绞痛患者较对照人群FPA水平升高,微血管心绞痛患者体内凝血活性增强。炎症状态可能促进微血管心绞痛发生、发展,但是否与炎症状态促进凝血活性增强有关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内缩窄(ICAS)和伴随的缺血性中风对尚未出现可见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的影响。超声诊断单侧ICAS≥50%的患者,包括ICAS≥50%的患者,ICAS≥70%的患者和ICAS≥10%的患者,在黄斑的双眼区域进行视网膜表面毛细血管(SCP)的光学根层析成像,以进行血管成像定量研究,以获得每只眼睛中SCP的视网膜密度和中心无血管区(FAZ)面积。两种眼视网膜的SCP密度和不同干燥程度患者的FAZ面积的比较。ICAS结果在中心、内、全血管密度和FAZ面积与对侧相比的50-69%患者中无统计学意义(P> 0.05)。ICAS≥70%的患者在狭窄侧的中心、极区和全区观察到SCP血管密度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黄色斑点的窄边的视网膜的FAZ面积显著增加相比,相反的一侧(0.40 0.13与0.35 0.14,P = 0.039)。结论重度及以上ICAS的患者已经出现视网膜微循环障碍,且在合并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表现更明显,并出现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提示ICAS合并视网膜微血管和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有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及微血管面积(MVA)的相关性,评估超声造影无创性评价PTC血管生成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PTC患者69例,按病灶大小将患者分为〈1cm组、1~2cm组、〉2.0cm组,按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未转移组。采用t检验(两组间)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比较各组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定量参数;对术后结节及甲状腺组织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获取MVD及MVA,并与定量参数进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1)PTC结节峰值强度(Peak)、曲线下面积(AUC)、MVD及MVA均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14.95±4.96vs22.67±6.11,970.01±263.20vs1798.35±563.67,118.91±31.32vs206.27±39.58,8.58±2.68vs18.47±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00、-11.061、-14.377、-20.532,P均〈0.05);(2)随着PTC结节增大,各组Peak及AUC、MVD及MVA依次增加,且不同大小3组结节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cm组与1~2cm组比较:t=0.000、0.000、0.000、0.000;〈1cm组与〉2.0cm组比较:t=0.027、0.044、0.033、0.000;1~2cm组与〉2.0cm比较:t=0.027、0.044、0.033、0.000,P均〈0.05);(3)淋巴结转移组Peak、AUC、MVD及MVA值高于未转移组(16.86±4.36vs13.80±3.55,1128.16±290.85vs874.39±192.27,114.12±30.69vs103.67±22.19,10.30±2.44vs7.54±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7、4.366、6.336、4.742,P均〈0.05);(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eak、AUC与MVD呈正相关(r=0.506、0.478,P均〈0.05),Peak、AUC与MVA呈正相关(r=0.648、0.653,P均〈0.05);灌注参数TP、MTT与MVD与MVA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Peak、AUC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MVD与MVA,可无创性评价在体肿瘤微血管生成情况,对PTC的临床诊断及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伴黄斑水肿(ME)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IVA)治疗后黄斑区微血管变化,初步分析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临床检查确诊的单眼RVO伴ME (RVO-ME)患者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例12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平均年龄(54.30±13.17)岁;平均病程(3.43±1.97)个月。双眼均行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IVA治疗方案采用首次注射后按需注射。采用OCTA仪对双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基线时及治疗后1、3、6个月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 )面积、FAZ周长(PERIM )、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以及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基线时患眼与对侧健康眼各定量参数比较釆用配对t检验;基线时及治疗后1、3、6个月各定量参数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IVA治疗后6个月BCVA与视网膜灌注、黄斑区血液供应参数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基线时,与对侧健康眼比较,RVO-ME患眼FAZ面积(t=-4.091)、PERIM (t=-5.098)、AI (t=-9.093)扩大,FD-300 (t=7.237)及整体SCP、DCP血流密度(t=8.735、9.897)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治疗后6个月,RVO-ME患眼BCVA明显提高,CMT降低,FAZ面积扩大,AI降低(t=8.566、16.739、-6.469、9.719,P<0.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D-300及整体SCP、DCP血流密度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7、1.197、0.987,P>0.05 )。与基线时比较,治疗后3、6个月RVO-ME患眼FAZ面积逐渐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979,P<0.001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基线时、治疗后6个月整体SCP、DCP血流密度呈正相关(r=-0.538、-0.484、-0.879、-0.854 ,P<0.05 ),与治疗后6个月FAZ面积呈负相关(r=0.544 ,P=0.001)。ME复发次数与治疗后6个月BCVA和整体SCP、D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604、-0.462、-0.528,P<0.05 ),与FAZ面积呈正相关(r=0.379,P= 0.043 )。结论RVO-ME患眼IVA治疗6个月内ME显著减轻,视力提高;SCP血流密度下降,FAZ面积扩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单侧儿童葡萄膜炎(PU)患眼及对侧健康眼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侧炎症安静期PU患者21例21只眼(PU组)纳入研究。将PU患者未受累对侧眼作为对侧眼组;选取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2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采用设备自带软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0、1.5、3.0 mm环形区域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CCD),分别记录为CCD-1.0、CCD-1.5、CCD-3.0。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若三组数据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CCD的潜在相关因素。结果与对侧眼组、NC组比较,PU组SCP(H=-13.857、-25.500,P=0.043、P<0.001)、DCP(H=-15.333、-31.595、P=0.007、P<0.001)血管密度和CCD-1.0(H=-14.000、-16.214,P=0.040、0.012)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U组、NC组CRT、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5,P=1.000、0.661)。与NC组比较,对侧眼组SCP、DCP血管密度均降低,其中DCP血管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262,P=0.004);两组受检眼C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与NC组比较,PU组SFCT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52,P=0.004);与对侧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552,P=0.27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CD-1.0、CCD-1.5、CCD-3.0与FAZ面积(β=-0.494、-0.527、-0.566,P=0.015、0.009、0.010)、CRT(β=-0.322、-0.466、-0.342,P=0.026、0.002、0.028)呈线性相关;CCD-1.0、CCD-1.5与DCP血管密度(β=0.277、0.275,P=0.047、0.045)呈线性相关。结论安静期PU患眼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结构均存在异常;未受累对侧眼可能存在黄斑循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