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犬急性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方法:取24条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均分为单纯快速心房起搏组(RAP组)、单纯快速静脉输液组和RAP+快速静脉输液组,尝试建立犬急性房颤模型,比较各组房颤诱发率和房颤持续时间。结果:与RAP组、单纯快速静脉输液组比较,RAP+快速静脉输液组房颤诱发率(0%比0%比62.5%)和房颤平均持续时间[0比0比(115.68±135.87)s]均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联合快速心房起搏快速静脉输液可成功建立心房颤动模型。

  • 标签: 心房颤动 模型 动物
  • 简介:目的应用心内电生理技术研究心房快速起搏(RAP)对兔心房单向动作电位(MAP)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二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各10只。经颈内静脉将电极置入右心房。以600次/分行RAP,同时分析在0、4、8、12和24h的单向动作电位时程(MAPD)。结果假手术组在实验的时间段内右房游离壁MAP复极90%时程(MAPD90)无明显差别。RAP8h,起搏组右房游离壁MAPD90较P0有明显缩短,从起搏前(112.50±9.57)ms至起搏8h分别缩短到(51.25±4.79)ms,分别缩短了61.25ms。结论房颤(AF)时心房MAPD90缩短。MAP技术可安全地用于研究AF时的电重构(ER),能提供准确的电生理改变的信息。

  • 标签: 房颤 心房快速起搏 单向动作电位 电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昼夜不同时间对犬行右心房快速起搏(RAP)观察其对心房颤动(房颤)诱发情况及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方法18只杂种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白天起搏组(D组)、夜间起搏组(N组)和对照组(C组),各6只。其中,D组起搏时间为6:00至18:00,N组为18:00至次晨6:00,C组为装入起搏器不起博。所有犬饲养8周后测定其心率变异性(HRV)、各部位不应期(ERP)及房颤诱发情况,同时测定血清及心房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乙酰胆碱(ACh)水平,心房组织中交感神经(TH)和副交感神经(ChAT)的表达情况,以观察昼夜心房刺激对炎性因子及神经重构的影响。结果8周后,D组和N组HRV各参数除低频(LF/HF)外均显著高于C组,且D组亦明显高于N组,而C组中HRV各参数与基线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各部位ERP均显著低于N组,ERP离散度(dERP)则高于N组[(27.33±5.16)ms对(17.67±6.86)ms,P<0.05];与C组比较,N组各部位ERP均较低且dERP较高[(17.67±6.86)ms对(9.50±3.27)ms,P<0.05]。D组的房颤诱发率显著高于N组和C组[(70.37%±18.14%)对(46.30%±19.14%),(11.11%±0.99%),均P<0.05]。与N组和C组比较,D组犬RAP可明显升高ChAT、TNF-α和IL-6,降低TH和ACh水平。结论长期间断白天心房RAP较夜间RAP更易诱发犬心房电重构和神经重构,进而促进房颤发展。

  • 标签: 心房颤动 自主神经系统 心率变异性 电重构 昼夜节律性
  • 简介:目的:观察热应激诱导心肌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上调,对兔快速心房起搏致房颤心肌钙激活钾通道(KCa)3.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仅植入电极而不起博)、起搏组(n=8,以600次/min快速起搏心房6h)和热应激起搏组(热应激组,n=8,先行热应激预处理,再行与起搏组一样的快速起搏)。结果:与假手术组和起搏组比较,热应激组心脏各部位HSP70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HSP70蛋白,左房:(39.00±3.21)比(39.75±2.82)比(69.75±3.45),右房:(38.38±2.92)比(39.50±3.89)比(69.00±2.93),左心耳:(37.75±3.28)比(39.00±3.89)比(68.63±3.23),右心耳:(37.00±3.85)比(38.38±3.74)比(68.75±2.82)],P均〈0.01,而起搏组和假手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起搏组KCa3.1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比较,热应激组心脏各部位KCa3.1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KCa3.1蛋白,左房:(21.25±1.67)比(24.00±2.62),右房:(21.13±1.96)比(23.75±1.83),左心耳:(21.00±2.07)比(23.75±1.67),右心耳:(20.88±2.03)比(23.50±2.45)],P均〈0.05,且热应激组与假手术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热应激可诱导心房起搏心肌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上调,抑制KCa3.1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

  • 标签: HSP70热休克蛋白质类 心脏起搏 人工 心房颤动 钾通道 钙激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在有起搏适应证且合并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巨大右心房患者155例,分为3组:希氏束起搏(HBP)组53例,男35例,年龄(69.5±11.7)岁;左束支起搏(LBBP)组72例,男44例,年龄(71.3±8.6)岁;右心室起搏(RVP)组30例,男20例,年龄(69.5±10.3)岁。评估和比较术中及随访期间导线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收缩压(RV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3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成功行HBP 45例(84.9%,45/53),成功行LBBP 68例(94.4%,68/72);RVP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②与RVP组比较,HBP组术中阈值及R波感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3组患者随访期间阈值、感知、阻抗较术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P组和LBBP组术前及随访期间LVEF和LVE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VSP均较基线下降[HBP组:(44.0±19.9)mmHg (1 mmHg=0.133 kPa)对(50.1±25.4)mmHg,P=0.04;LBBP组:(41.8±15.7)mmHg对(51.7±19.8)mmHg,P=0.03]。RVP组在随访期间LVEF较基线下降(45.1%±18.2%对50.8%±19.9%,P=0.04),LVEDD及R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CSP在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有起搏适应证的巨大右心房患者,HPCSP可能是较优选择,可通过鞘管塑形或使用"鞘中鞘"等技术提高植入成功率。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巨大右心房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是引起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是可行、有效的,尤其适用于难以耐受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失败的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本文对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治疗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房室结消融
  • 简介:为有效地控制快速心房纤颤,在应用洋地黄无效的情况下,我们探索应用地尔硫(艹卓)静脉推注,疗效显著。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择1998年5月至1999年11月,急诊收治的快速心房纤颤(心室率大于120次/min),均经急诊静脉推注西地兰0.4mg+5%G.S20ml,观察3~4小时后心室率无变化者13例,年龄38~78岁,其中男9例,女4例,病种有冠心病5例,高血压心脏病3例,肺心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特发

  • 标签: 地尔硫Zuo 心房纤颤 临床观察 钙离子拮抗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心房颤动(房颤)病史患者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及其联合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植入心脏双腔起搏器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新发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烟酒史等)和随访资料(包括起搏模式、起搏比例及植入后用药)等,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预测模型。结果入选223例患者,年龄(70.23±8.88)岁,其中男113例,随访(17.94±9.05)个月。①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45例(20%,45/223),包括症状性房颤21例(47%,21/45)和心房高频事件(AHRE)24例(53%,24/45),AHRE中亚临床房颤(SCAF)10例(42%,10/24)。②新发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患者在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尿酸水平、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房性早搏百分数、平均心率及最快心率、心室起搏百分数、起搏模式、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及上述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OR=0.170,95%CI 0.050~0.573,P=0.004)、饮酒史(OR=9.319,95%CI 2.688~32.304,P<0.001)、左心房内径(OR=1.143,95%CI 1.024~1.276,P=0.018)、心室起搏百分数(OR=1.045,95%CI 1.023~1.067,P<0.001)、最快心率(OR=1.044,95%CI 1.021~1.067,P<0.001)、房性早搏百分数(OR=2.001,95%CI 1.427~2.807,P<0.001)是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④经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31,截断值0.249,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86.0%。结论联合性别、饮酒史、左心房内径、心室起搏百分数、最快心率、房性早搏百分数对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心房颤动 心房高频事件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现报道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房颤冷冻消融术并单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采取"鞘中鞘"的方法,将冷冻球囊再次成功进左心房。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再次进行房颤冷冻消融术,术中操作安全、有效。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消融 无导线起搏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快速康复护理在心脏起搏器植入围手术期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5月在我院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70例,运用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分别给予快速康复护理、常规护理。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舒适度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明显优于对比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比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快速康复护理在心脏起搏器植入围手术期运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围手术期
  • 简介:【 摘 要 】 目的: 讨论急诊内科快速心房颤动的中医综合护理措施探究。 方法 : 我院选取 80 例在 2017 年 7 月到 2018 年 7 月急诊内科治疗的快速心房颤动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将实行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行中医综合护理措施的患者作为实验组。 结果 : 对照组的窦性心率复率比例小于实验组,比较差别较大 ( P<0.05 )。对照组的收缩压水平高于实验组,比较差别较大( P<0.05 )。对照组的舒张压的水平高于实验组,比较差别较大( P<0.05 )。实验组中有 38 例患者表示满意,有 2 例患者表示不满意。对照组中有 33 例患者表示满意,有 7 例患者表示不满意。两组护理满意率差别较大( P<0.05 )。 结论 : 在快速心房颤动的患者中使用中医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满意率,降低舒张压,收缩压,减少窦性心率复率比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急诊内科 快速型心房颤动 中医综合护理
  • 简介:心房纤颤是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它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故慢性心房纤颤的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快速心室率。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长期服用地高辛,但部分病例对地高辛反应并不理想。我们从1990年起试用Ca++通道阻滞剂—硫氮革酮治疗快速心室率心房纤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心房纤颤 快速心室率 室上性心律失常 艹卓 阻滞剂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综合护理在急诊内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诊内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取样72例,收治时间2019年12月至2022年01月,双盲信封法分为中医组(常规护理+中医综合护理,36例)和参照组(常规护理,36例),对比SF-36评分,舒张压、收缩压、心室率水平。结果:干预后,中医组SF-36得分更高,同时,该组患者舒张压(73.55±5.26)mmHg,收缩压(109.26±13.15)mmHg,心室率(81.40±6.35)次/min,比参照组低,P<0.05。结论:实施中医综合护理可提升急诊内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显著缓解其临床症状。

  • 标签: 护理措施 心房颤动 中医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快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快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永久性起搏器 术后 康复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进入我院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组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平均每组40例,参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方法,研究组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方法,两组经不同模式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后康复进程,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均短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两组对比差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快速康复 永久起搏器植入 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