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独立成分分析法(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分析双相情感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Ⅰ,BD-Ⅰ)患者感觉运动网络(sensory motor network,SMN)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特征,并探究患者SMN异常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8例BD-Ⅰ患者(BD-Ⅰ组)和20例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HC组),两组均接受静息态磁共振(resting-state fMRI,rs-fMRI)扫描。基于ICA-fMRI数据,采用单样本t检验及双样本t检验对两组SMN网络内成分进行统计分析来寻找异常脑区,并利用功能网络分析(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FNC)探究两组中SMN与其他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使用SPSS 17.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异常的网络内功能连接值、网络间功能连接值与年龄、教育年限、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BRMS)得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得分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D-Ⅰ组SMN内右侧中央旁小叶(MIN:x=8,y=-32,z=68,t=4.86,P<0.001)与右侧中央后回(MIN:x=41,y=-26,z=53,t=3.33,P<0.001)功能连接较HC组增强。与HC组相比,BD-Ⅰ受试者的SMN-DAN间的FC值增加(0.247±0.073,-0.078±0.080,t=-2.974,P<0.01,FDR校正),在SMN-DMN间(-0.037±0.054,0.272±0.067,t=3.520,P<0.01,FDR校正)、SMN-rFPN间(-0.034±0.055,0.231±0.070,t=2.939,P<0.01,FDR校正)的FC值降低。BD-Ⅰ组SMN网络内FC增加值与BRMS得分呈正相关(r=0.220,P=0.040)。结论BD-Ⅰ患者感觉运动网络内及网络间功能连接异常,部分网络内FC值与躁狂症状呈正相关,这可能为BD-Ⅰ患者发病的部分神经机制。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独立成分分析 静息态脑网络 感觉运动网络 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独立成分分析和功能网络连通性分析方法,对比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者大脑的感觉运动网络与其他网络间连通性差异,及感觉运动网络内各亚区间连通性的差异。材料与方法纳入2019年1~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0例和同期招募的健康对照者30名。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和结构像磁共振数据,使用Restplus软件包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并使用GIFT软件包将2组受试者的大脑划分为53个独立成分,归为7个脑网络,计算各网络之间的连接强度,统计分析两组间各网络成分的连通性差异。将2组受试者大脑感觉运动网络划分18个独立成分,归为6个亚区,计算各亚区间的连接强度,统计分析两组间各亚区间连通性差异。并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成分间的连接强度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Ⅲ)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组感觉运动网络与高级视觉网络、注意网络间的连通性减少。在感觉运动网络内部,帕金森病患者的左侧中央前/后回与右侧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间的连通性均减少,但左侧中央前回与左侧中央后回的连通性增加。中央旁小叶与左侧中央前/后回的连接强度与UPDRS-Ⅲ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与健康者相比,帕金森病患者无论是感觉运动网络与其他脑功能网络间的连通性,还是感觉运动网络内的连通性都存在差异,且大部分呈连接强度减弱趋势,提示脑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帕金森病 功能磁共振成像 独立成分分析 功能网络连通性 感觉运动网络
  • 简介:摘要痉挛型脑瘫是儿童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早期准确诊断及干预将有助于患儿康复治疗。有研究认为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感觉运动网络,然而具体的损伤机制及运动障碍的责任病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既往针对痉挛型脑瘫的多模态MRI研究进展,挖掘痉挛型脑瘫的影像标记物及探讨感觉运动网络损伤与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旨在为进一步构建痉挛型脑瘫患儿早期预测模型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脑性瘫痪 痉挛型 感觉运动网络 磁共振成像
  • 简介:在对一位智障学生进行的一对一个别化感觉运动训练中,适时引入体感游戏,充分发挥科技辅具的效用,显著提升了智障学生感官及知觉的协调能力,有效改善其协调、速度、耐力、平衡、反应等动作能力。同时,智障学生对游戏训练产生浓厚兴趣,抗挫折能力显著增强。

  • 标签: 智障生 感觉运动训练 个案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CI)后患侧感觉运动区(SMC)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经严格筛选的17例初次发病的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于发病1周内、1个月及3个月时行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通过SPM8软件观察患侧SMC激活情况。通过Xjview软件对BOLD-fMRI相应脑激活区进行激活并观察,并同标准脑激活区行动态比较。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UL)对入选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于发病1周内、发病1个月及发病3个月时在fMRI扫描前行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对照组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显示主要脑激活区位于对侧SMC及双侧辅助运动区。17例患者初次BOLD-fMRI均可见患侧SMC存在激活表现,但激活强度存在明显差别。根据患侧SMC激活时程及与标准脑激活区强度比较结果,将试验病例分成3组:组1共6例患者,其发病初期患侧SMC激活强度即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2共5例患者,发病1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3共6例患者,发病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逐渐增强,但仍未超过标准脑激活区。组1患者初次、1个月及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体素值为3 570.2±1 125.9、1 205.8±328.2及1 121.5±407.5,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P=0.001);组2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56.2±171.7、648.6±177.3及993.2±182.9,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P=0.018);组3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20.0±375.9、573.5±375.0及680.9±359.8,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0±3.3)分、(52.3±4.6)分、(63.7±2.9)分,组2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6±5.7)分、(36.6±2.4)分、(59.2±3.1)分,组3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9.2±4.0)分、(12.5±3.0)分、(13.3±5.0)分,组1、组2 FM-UL评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48.4、183.6,均P<0.001),组3 FM-UL评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初次FM-U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及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91.7、304.5,均P<0.001)。结论脑梗死后患侧SMC的留存是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先决条件,其早期激活并不能预测临床预后,但患侧SMC激活强度动态增强同患肢康复速度相关。

  • 标签: 卒中 磁共振成像 感觉运动区 功能重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补充牛磺酸对宫内生长受限(IUGR)幼鼠感觉运动能力及海马区突触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妊娠期全程饥饿法建立IUGR鼠模型。孕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UGR组、IUGR+牛磺酸组。2周龄幼鼠行悬吊实验和平衡木实验,测试其感觉运动能力,2周测试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区突触素表达,并将幼鼠感觉运动能力与海马区突触素表达量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8 d IUGR组幼鼠悬吊实验时间、平衡木实验分数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14.62±3.46) s比(25.38±5.92) s,P<0.001;(9.08±1.38)分比(12.08±1.16)分,P<0.001];IUGR+牛磺酸组悬吊实验时间[(22.77±5.16) s]、平衡木实验分数[(11.08±1.38)分]均高于IUGR组(均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UGR组海马区突触素平均吸光度值、蛋白表达均小于正常对照组[(53.96±2.37)%比(61.68±3.07)%,P<0.001;1.82±0.23比2.23±0.17,P<0.001)];IUGR+牛磺酸组的平均吸光值[(60.27±2.59)%]、蛋白表达(2.07±0.17)均较IUGR组升高(均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区突触素表达与悬吊实验、平衡木实验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产前补充牛磺酸可通过促进IUGR幼鼠海马区突触素表达,提高幼鼠感觉运动能力。

  • 标签: 宫内生长受限 牛磺酸 突触素 海马 感觉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的半数有效浓度。方法择期全麻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Ⅲ级。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罗哌卡因22 ml,初始浓度为0.50%,相邻浓度比值为1.1,阳性反应为感觉阻滞,运动未阻滞;阴性反应为感觉运动均阻滞,若出现阴性反应,则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浓度,若出现阳性反应,下一例患者采用高一级浓度。采用probit法计算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的半数有效浓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186%,95%可信区间为0.155%~0.2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186%。

  • 标签: 酰胺类 股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感觉运动训练,分析其对家庭康复平衡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均实施感觉运动训练,对照组由熟练操作的训练师指导实施,观察组由考核合格后的照顾者负责实施,比较两组训练前后的平衡能力(BB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的影响。结果训练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在BBS和MBI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BBS和MBI评分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训练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运动训练应用在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中,有利于提升患者的平衡能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状况,值得推广。

  • 标签: 感觉运动训练 脑卒中 家庭康复平衡 日常生活活动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借助功能磁共振手段探索脑梗死患者感觉运动网络功能连接及其动态性在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前后的变化及留针的效应机制。方法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东直门医院住院治疗的右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试验组,同期健康人对照21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下采集静息态、针刺态的图像,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借助独立成分分析技术提取受试者感觉运动网络,基于感觉运动网络进行功能连接及其动态性变化在针刺前后的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功能连接与静息态在左侧顶下小叶存在差异,针刺态较静息态增强(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27,-51,48),峰值点T值为5.502,体素数目12。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动态功能连接变异性较静息态在左侧中央后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态较静息态降低(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5,-30,39),峰值点T值为-3.153,体素数目9。对照组感觉运动网络内功能连接针刺态、静息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觉运动网络外则针刺态和静息态感觉运动网络和丘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态较静息态强度下降(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12,3,6),峰值点T值为-4.253,体素数目183。感觉运动网络内动态功能连接变异性针刺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功能连接在双侧内侧额上回存在针刺态时的差异,试验组较健康对照组增强(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0,42,48),峰值点T值为3.988,体素数目53。在丘脑存在静息态时的差异,试验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弱(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9,-15,9),峰值点T值为-6.596,体素数目101;两组动态功能连接变异性针刺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息态可见散在差异(P<0.05,GRF校正)。以年龄、性别、病程为控制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试验组针刺态、静息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平均功能连接强度均与下肢Fugl-Meyer评测(Fugl-Meyer assessment,FMA)分数负相关,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平均功能连接与下肢FMA分数相关系数为-0.533(P=0.011),静息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平均功能连接与下肢FMA分数相关系数-0.485(P=0.022)。结论脑梗死患者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脑功能存在和静息态不同的运作模式,并且这种运作模式还具和时间相关的波动性改变。

  • 标签: 针刺 功能磁共振 脑梗死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感觉运动训练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8月-2023年8月期间收诊的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33)与对照组(n=32)。对照组给予取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感觉运动训练干预,比较两组认知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WCST评分、MoC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觉运动训练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的一部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感觉运动训练 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灶性脑梗死后健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区在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2017年12月经严格筛选的17例初次发病的纹状体内囊区脑梗死(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时选取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后1周内(初期)、1个月及3个月时,在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FE)任务下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通过SPM8软件观察健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SMC)区激活情况,再根据健侧大脑半球SMC区激活强度及时程将观察组分成3个亚组。通过Xjview软件对观察组健侧SMC区激活进行观察并同对照组行动态比较,同时对亚组感兴趣区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UL),分别于发病1周内及发病1、3个月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前,对观察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1)BOLD-fMRI显示:对照组受试者在一侧手指被动FE运动时,可见对侧大脑半球SMC、辅助运动区(SMA)、双侧下顶叶及同侧小脑激活。根据健侧大脑半球SMC区激活强度及时程将观察组分成3组:组1共6例患者,其发病初期健侧SMC区即存在明显激活,发病后1、3个月,随着患肢的康复,健侧SMC区激活逐渐减低,其成像模式逐渐趋于对照组;组2共5例,发病初期健侧SMC区无明显激活,发病后1、3个月时健侧SMC区激活逐渐增强;组3共6例患者,于发病初期、1个月及3个月时均未见健侧SMC区明显激活表现。发病1周内FM-UL评分3个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个月时患者FM-UL评分3个亚组间,以及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发病3个月时,观察组1与组2患者FM-U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观察组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健侧大脑半球SMC区参与了皮层下脑梗死后的运动功能重组,其激活时程同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健侧感觉运动区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重组
  • 简介:摘要胸腰段脊髓损伤对患者的生活及家庭带来极大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对脊髓损伤的治疗的研究现状,综合评述各种治疗的优势及有待发展的治疗方式,归纳了各种治疗的特点及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总结了当前胸腰段脊髓损伤的治疗整体方案,并对该病的治疗发展研究及趋势进行展望。

  • 标签: 脊髓损伤 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精神性抑郁症患者感觉运动门控的变化。方法选取入我院就诊的精神病患者48例,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26例,即精神分裂症组;精神性抑郁症患者22例,即精神病性抑郁症组。均采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PPI)和听觉诱发电位P50试验。比较两组感觉运动门控缺损状况。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的PPI明显低于精神病性抑郁症组(P<0.05);精神病性抑郁症组的S2/S1P50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结论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PPI和听觉诱发电位P50可作为感觉运动门控的有效评价指标,有利证明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存在感觉运动门控缺损,且PPI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可靠指标,而P50则对精神病性抑郁症较为敏感,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性抑郁症 感觉运动门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生后早期非营养性吸吮NNS协同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对其胃肠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从我院2010年4月至2014年8月接收的需经间断鼻胃管喂养INGF的早产适于胎龄90例随机分为2组,A组单纯给予INGF,辅以非营养性吸吮,B组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协同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对比分析2组早产儿胃肠不耐受发生的情况、达全肠道喂养时间以及生后14天时体重的增长情况。结果A组以上方面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达全肠道喂养的时间较对照组短,其生后14天时体重较对照组明显增长。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协同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可以减少早产儿胃肠不耐受的发生,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能有效的促进其生长发育,具有一定了临床意义。

  • 标签: 非营养性吸吮 口腔感觉运动 早产儿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探讨伴有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 FOG)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静息态指标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 DC)的变化特点,并探究FOG产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材料与方法招募17例伴有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PD with FOG, FOG+),36例无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PD without FOG, FOG-)和44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所有被试均接受rs-fMRI扫描。通过静息态数据计算FOG+、FOG-和HC三组人群的DC值。F检验得到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双样本t检验比较FOG+、FOG-和HC三组人群两两之间的差异。统计阈值为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经过整体误差(familywise error rate, FWE)多重比较校正,且团块体素>20。提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DC值分别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17)得分和FOG问卷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F检验结果表明三组间的主效应在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右侧岛叶,右侧额内侧回,右侧顶上小叶,右侧额叶Sub-Gyral。进一步双样本t检验表明,与HC组相比,FOG+组DC值在右侧额内侧回、左侧中央前回、右侧颞上回显著降低;而在左侧额上回、右侧额上回显著升高。和HC组相比FOG-组DC值在左侧额上回,右侧小脑Ⅸ小叶区的显著升高,在右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外核的显著降低。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FOG+组的FOG问卷得分与左侧中央前回、右侧颞上回DC值呈正相关(r=0.574,P=0.020;r=0.506,P=0.046);HAMD-17得分与右侧额内侧回呈正相关(r=0.547,P=0.028)。结论额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叶和小脑局部的DC值异常可能与PD患者FOG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度中心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一例以慢性肌无力、腱反射减低及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患者,其血清及脑脊液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相关抗体检测均为阴性,肺组织活检确定为小细胞肺癌,给予常规化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最终确诊为PNS。

  • 标签: 副肿瘤性肌无力综合征 亚急性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
  • 简介:论述了信息感觉运动动作控制的重要意义。感觉是一切运动动作控制的基础,因此,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加强感觉训练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 标签: 感觉 运动控制 反馈调节 前馈调节
  • 简介:对60名武术运动员和3O名田径运动员的上肢三大关节本体感觉能力的测试和分析表明:各测试组左右侧无明显差别,武术运动员的本体感觉能力优于田径运动员,武术套路运动员优于武术散手运动员,这可能与专项技术动作系统训练有关。本体感觉的准确性测定不受关节活动幅度的限制,可作为评定武术运动员训练程度的生理指标之一。

  • 标签: 上肢关节 本体感觉准确性 武术套路 武术散手 运动员
  • 简介:2000年我曾经发表过一篇"人脑功能稳定性假说"[1],后来又发现感觉运动和情感方面的功能也是稳定的,故本文将提出感觉运动和情感功能的稳定性假说.

  • 标签: 感觉 运动 情感 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