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江汉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10—3l日收治的感染新冠肺炎的30例该院医务人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医务人员感染者分别是医生22例, 护士8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21~59岁,平均(35±8)岁;普通型26例,重症4例,均有近距离(1m内)接触新冠肺炎患者的直接接触史,平均接触次数12(7,16)次,平均累计接触时间2(1.5,2.7)h。30例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发热23例(76.67%),头痛16例(53.33%),乏力或全身酸痛21例(70%),恶心、呕吐或腹泻9例(30%),咳嗽25例(83.33%),呼吸困难14例(46.67%)。血白细胞(WBC)<4.0×109/L者8例(26.67%),(4~10)×109/L者22例(73.33%),病程中出现WBC>4.0×109/L的患者4例(13.33%);淋巴细胞计数<1.0×109/L者12例(40%);肝功能异常者7例(23.33%);心肌受损者5例(16.67%),D-二聚体>0.5 mg/L者5例(16.67%)。与普通型患者相比,重症患者平均接触次数、累计接触时间、BMI值、平均热程、白细胞计数、肝酶、LDH、肌酶及D-二聚体显著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胸部CT主要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累及单肺者11例(36.67%),累及双肺者19例(63.33%),其中4例(13.33%)表现为典型的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样改变。与防护期感染者相比,未防护期感染者重症比例增加,病灶累及双肺者增多。结论医务人员具有感染新冠肺炎的高风险,感染几率与接触患者时间、吸入病毒量相关,重症患者的BMI增高、平均热程长、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D-二聚体、白蛋白水平明显改变,更易并发肝功能异常、心肌受损,加强防护是预防医务人员感染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医务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患者血清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29例2019-nCoV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分析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血液检验及CT影像学的特征。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普通型(15例)、重型(9例)和危重型(5例)3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及其他反映病情变化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比较和分析3组患者血清中上述各指标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疾病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1)2019-nCoV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28/29),伴或不伴有呼吸道及其他系统症状;2例死亡患者分别合并基础疾病和混合细菌感染。(2)患者外周血一般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23/2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20/2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增高(27/29),降钙素原正常。多数患者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表达水平明显增高(20/29),白蛋白减低(15/29);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等指标无明显变化。(3)典型病例的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伴有小叶间隔增厚;疾病进展时病灶增多、范围扩大,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部分重症患者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4)3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IL-6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危重型高于重型、重型高于普通型。而3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IL-8、IL-10、hs-CRP、淋巴细胞计数、LDH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与一般病毒性肺炎类似;高分辨率CT有助于鉴别诊断;患者血清中IL-2R、IL-6表达水平有助于疾病临床分型,可能有助于预测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征 炎症因子 疾病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中国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发了全球广泛关注,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播速度快,临床症状不典型、双肺易受累等特点,易导致漏诊误诊,早期识别及病情评估困难。发热、咳嗽、肌痛、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可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识别。同时病情进展速度、发热情况、CT表现、缺氧程度、年龄、基础疾病、实验室指标等可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程度的评估依据。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早期识别 病情评估
  • 简介:摘要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大量出院,部分患者出院后出现再次发热、核酸检测阳性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也可能与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状况、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以及标本采样、处理、检测有关,甚至还与部分患者再次感染或继发其他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为此,我们建议针对这一现象,应在指南基础上进一步对患者出院进行分层管理,尤其是高龄、有基础疾病或重症及危重型患者可能要进行相应处理措施,对于患者住院后长期吸氧难以完全脱氧者采用个体化的处理方式和不同出院评估标准,旨在保证彻底治愈患者,防止出院后"复发"。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出院 复发 原因分析 治疗策略
  • 作者: 罗素霞 赖国祥 张力 刘辉国 黄诚 陈元 张沂平 刘波 刘勇 王玉梅 王琼 庄莉 姜淑娟 王杰军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21期
  • 机构: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郑州 450000,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福州 35000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广州 510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武汉 430000,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福州 350000,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胸部肿瘤科,武汉 430000,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杭州 310000,山东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济南 250000,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徐州 22100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宁养科,沈阳 110000,江阴市人民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肺癌相关性咳嗽诊疗现状及医务人员对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方法2021年1月29日至3月29日,以电子问卷形式,对全国肿瘤科、呼吸科、全科等肺癌相关咳嗽诊疗科室的医师、护士和药师进行调研。除基本信息外,收集共计25个肺癌相关问题,包括肺癌患者最常见伴随症状、肺癌相关性咳嗽发生率及评估、中枢镇咳用药比例、常用中枢镇咳药等。结果收集到全国21个省级行政单位、402家医院、2 424名医护人员的调查问卷。咳嗽是肺癌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多数医师认为肺癌相关性咳嗽发生率为51%~75%,而对咳嗽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的患者比例仅为11%~20%。肺癌相关性咳嗽的评估严重不足,肿瘤相关因素是引起肺癌相关性咳嗽的主要原因。药物镇咳作用不够理想是目前肺癌相关性咳嗽管理的最主要问题。二、三级医院使用中枢镇咳药物比例分别为93.9%和92.0%,显著高于一级医院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390,P=0.015)。二、三级医院了解可待因存在成瘾风险的人员比例分别为76.6%、72.0%,显著高于一级医院的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240,P=0.010)。不同职业中,了解可待因存在成瘾风险的医师和药师比例分别为73.0%、82.6%,显著高于护士的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1.200,P<0.001)。关于中枢镇咳药物基本认知方面,医务工作者培训严重不足。结论对咳嗽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的患者比例较低,医务人员对此认知不足,应尽快形成我国的肺癌相关性咳嗽诊疗共识和规范。

  • 标签: 肺肿瘤 咳嗽 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