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一词是用于描述不需要外科手术而能机械性地改善心肌灌注的各种操作。最常见的操作就是经皮经腔冠状血管成形术(PTCA),在该操作中,将动脉内的球囊充气膨胀以扩张动脉管腔并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其他方法可能适用于一小部分患者。在2000年全世界范围内共进行了1000000例以上PCI,而2004年英国施行的PCI则超过了62000例。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 冠状血管成形术 心肌灌注 外科手术 经皮经腔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达6%以上;房颤患者与无房颤患者相比,病死率显著增高,生命质量亦明显下降。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房颤人群,据估计目前房颤患者已超过1000万。根据2006年我国心房颤动一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中的分类,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这一分类与2003年欧洲心血管学会心律失常工作组与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联合起草的国际统一的房颤命名和分类标准一致的。目前,房颤的介入治疗主要用于终止房颤律,另外还可用于对房颤血栓的预防。现综述如下。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电隔离术
  • 简介:原发性肝癌具有发病率高,手术切除率低,手术后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研究非手术治疗方法,以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经皮超声介入治疗肝癌作为一种局部原位杀灭癌细胞的方法近年有较大的进展,已成为临床非手术治疗领域中值得重视的一项新技术,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经皮超声介入治疗肝癌方法综述如下。1经皮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PEIT)PEIT用于临床二十余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机理是利用无水酒精对肝癌细胞的蛋白质变性和脱水作用及癌内小血管的凝固作用,安全有效地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对于≤3cm的肝癌,治疗效果可与手术相媲美。椎名秀一郎等

  • 标签: 介入治疗肝癌 经皮超声 肝癌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对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既往PCI和非既往PCI两组,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远期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6194例行PCI的ACS患者。既往PCI组共1256例,既往非PCI组共4938例。既往PCI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既往PCI组全因死亡率(2.3%vs.1.1%,p=0.001)、心原性死亡(1.7%vs.0.5%,p〈0.001)、急性心肌梗死(2.7%vs.1.8%,p=0.040)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13.9%vs.11.8%,p=0.039)显著高于既往非PCI组,而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既往PCI、年龄、左室射血分数〈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介入治疗不成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糖尿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既往PCI不再是全因死亡(HR=1.81,95%CI:0.99–3.28,p=0.051)和心原性死亡(HR=1.09,95%CI:1.04–1.14,p=0.06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单中心大样本人群,对于有相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既往PCI不是再发ACS介入治疗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既往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心脏介入术属于有创治疗,患者在术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与不适一些新型介入治疗技术的创伤更大,成人患者需要接受深度镇静或全身麻醉,才能顺利完成介入治疗。目前,国内尚无成人心脏介入术中麻醉管理的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临床经验总结,归纳成人心脏介入术中麻醉管理的特点。

  • 标签: 成人 心脏介入 麻醉管理 镇静 全身麻醉
  • 简介:冠心病是目前中国老年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由于年龄因素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往往更加困难.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期专栏所刊登的文章重点向大家介绍了我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等危重冠心病患者介介治疗方面的进展,以及血管内超声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因此,老年危重冠心病患者可以从介入治疗中受益.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老年人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慢性完全闭塞 血管内超声
  • 简介:许多人儿时把玩过小磁体,隔着障碍物用磁力移动书钉之类的小铁件。磁场力的这种非接触的跨空间作用方式,为各领域进行遥控操作提供了科学基础。随着医学三维影像技术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日益完善的遥控磁导航技术(magneticnavigationtechniques,MNT)正改变着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等领域的介入手术操作方式和治疗效果。

  • 标签: 介入操作 导航技术 遥控 应用 心脏 自动控制技术
  • 简介:近十余年,经气管镜对肺部和支气管结核的介入诊断和治疗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新的进展予以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 标签: 支气管结核 介入诊治 肺部 介入诊断 气管镜
  • 简介:结核性胸腔积液在我国仍然是常见病、多发病,绝大部分病人通过规则的化疗、适当的抽胸液以及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等项常规方法的治疗,胸液能够吸收,获得临床治愈。但由于就诊时间较晚,治疗措施不适当,或者治疗措施还不够完善等项因素,不少的病例在治疗前就已经有胸膜增厚和包裹性积液,部分病例则在治疗过程中再形成胸膜增厚和包裹性积液。

  • 标签: 包裹性积液 胸液 胸膜增厚 结核性胸膜炎 介入治疗 治疗措施
  • 简介:心血管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波及全球,是许多富裕国家的主要灾难之一。20世纪80年代,冠心病居美国死亡人数及死因顺位前10位死因之首,占死亡人数的24.1%。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达到10~26/10万。随之而来的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数量的不断增加,美国每年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数超过100万,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 导航技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 应用 心血管病 死因顺位
  • 简介: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吸烟的控制情况,分析其与循证医学指南的差距。方法选择在北京华信医院急诊科接受介入治疗并且出院后随访时间在180d的所有冠心病患者,分析其入院时与随访期吸烟情况的变化。结果在总共337例患者中,299例接受了6个月的随访(随访率为88.7%)。入院时与随访时的吸烟比率分别为47.5%(142/299)和23.1%(69/299,P=0.003);入院时吸烟的患者在随访时仍吸烟者为35.9%(51/142),入院时无吸烟的患者随访时吸烟率为11.5%(18/157);在随访期间将患者按年龄分组分析,结果显示:非老年组(≤65岁)患者的再吸烟率为52.8%(47/89),老年组(〉65岁)患者为41.5%(22/53),非老年组患者高于老年组(P=0.023);老年组在随访期内戒烟率为49.1%(26/53),高于非老年组患者32.6%(29/89,P=0.012);老年组随访期新发吸烟率为5.4%(5/93),低于非老年组20.3%(13/64,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吸烟控制情况不理想。应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戒烟宣传教育,努力缩小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的差距。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吸烟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冠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中心室颤动(室颤)出现的特征和处理对策。方法1994年3月至2006年5月我院完成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1620例次,回顾性总结术中发生心室颤动病例,临床资料和抢救体会,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620例冠脉介入术发生室颤7例(0.4%),6例除宜Ⅲ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抢救失败。室颤均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发生室颤前均有冠状动脉压力下降。结论室颤易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术中应密切监测压力及心电图变化,及早实施电除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心血管造影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室纤颤
  • 简介:<正>63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在介入治疗后均予西药常规扩肝治疗,实验组加服健脾补气为主中药(生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30g,佛手12g,柴胡15g,丹参15g,田七粉3g,茵陈15g,田基黄20g,鸡骨草2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次,3~4周为一疗程。结果:第一次介入治疗前吲哚靛青绿15分钟潴留(ICGR16):实验组(11±7)%,对照组(11±7)%,

  • 标签: 肝储备功能 肝癌介入治疗 中药防治 田七粉 田基黄 鸡骨草
  • 简介:导管消融是一些快速心律失常首选治疗方法,消融导管准确定位和良好贴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传统消融导管要有一定的硬度以保证其可操控性,但这也同时限制了导管操控的灵活性。随着心房颤动(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术的开展,传统手术的这种局限性变得更加明显。

  • 标签: 快速心律失常 介入治疗 导航系统 导管消融术 应用 复杂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索利用磁导航技术辅助冠脉介入操作以减少对比剂用量。方法冠脉造影至少有1支血管病变需要支架治疗的病人31例(男24例),平均年龄(66.7±10.6)岁。分为3组,常规技术组、磁导航辅助组、复合技术组(以磁导航和光干涉断层成像技术结合引导支架植入)。所有病例记录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等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常规技术、磁导航辅助和复合技术组中,性别构成比(男性例数分别为8、9、7例)、病变部位(前降支6,5,3例;回旋支1,4,2例;右冠5,2,3例)等无显著差异;操作时间有显著差异,分别为(42.2±18.1),(58.7±23.5),(71.9±28.4)min,其中复合技术组用时最多;对比剂用量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6.5±12.6),(43.4±9.7),(36.3±6.2)ml,其中常规技术组用量最多。3组的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2.8±1.1),(2.7±0.9),(3.3±1.7)min;支架内残余狭窄率分别为(6.2±3.1),(6.6±4.9),(7.1±4.1)%;主要心脏病事件发生率各组均为0,3组比较,这些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磁导航技术应用于冠脉介入领域可以明显降低对比剂用量;虽然操作时间有延长,但X线曝光时间无明显增加。

  • 标签: 磁导航系统 造影剂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例大动脉炎患者,年龄17~48(36.2±9.1)岁,均有肺动脉显著狭窄和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伴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受累,5例系单纯性肺动脉受累。评估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10例患者的共13处病变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9处行单纯球囊扩张术,4处行支架置入术。术后肺动脉狭窄程度变轻、病变处血管直径变宽、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降低,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2例患者术中出现咯血,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完全缓解。术后随访5~34(20.4±10.)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从(92.4±17.2)mmHg降至(62.7±14.5)mmHg,肺动脉平均压从(45.4±9.2)mmHg降至(27.1±8.3)mmHg,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随访动脉血氧饱和度从(92.3±3.)%升至(96.8±1.7,亦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其远期疗效和再狭窄需进一步调查。

  • 标签: 经皮介入治疗 肺动脉狭窄 大动脉炎
  • 简介:患者男性,69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不适1周,加重2d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活动后突然出现心前区不适,有轻度压迫感,休息后症状逐渐缓解。入院前1d开始反复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伴有憋喘,休息后无改善,给予硝酸甘油口服后症状缓解。人院当日早饭后再次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症状剧烈,伴有呼吸困难、意识模糊,

  • 标签: 复杂冠脉病变 肾功能不全 介入治疗 心前区不适 症状缓解 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