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12003年11月20日,在《明报·中国社会版》看到“名作家病逝”的消息,深感悲痛。

  • 标签: 施蛰存 中国社会 名作家
  • 简介:回顾自己“为人作嫁”的编辑生涯,想起那些曾经支持和呵护过《随笔》的作家、作者,先生是我难以忘怀、久久萦系于心的一个。

  • 标签: 《随笔》 施蛰存 编辑生涯 为人作嫁 作者
  • 简介: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考入复刊的《新民晚报》,先当三年记者,后调入副刊执编"夜光杯",1986年晚报扩版,我自告奋勇提出执编一个"读书乐"专刊,一编22年。由于独立执编,我有机会向不少活跃在民国文坛的学者作家约稿。现在这些民国文人已经仙逝,但至今回忆,那些访谈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奔涌……

  • 标签: 约稿 施蛰存 《新民晚报》 80年代 民国 回忆
  • 简介:林世荣为老先生制作的这帧书票,初见就很眼熟。鹤纹古瓦当的造型所赋予的祥瑞,大概是每个国人都看得明白的。书票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是时先生已近期颐之年,正迎来他人生中最后一段的辉煌。云卷云舒,浪起浪落,把蛰伏在海底几乎被遗忘的彩贝,又重新翻到了岸上。

  • 标签: 施蛰存 藏书票 九十年代
  • 简介:的心理分析小说以人物的心灵独白为主体内容,通过对主人公的性心理和潜意识的挖掘,反映了文明与欲望之间的压抑与反压抑的斗争,揭示了人类本能欲望存在的合理性与不可压抑性,赞扬了欲望战胜一切的强大力量,表达了欲望的主题。

  • 标签: 施蛰存 压抑感 反压抑 欲望主题 中国 文学评论
  • 简介:上个世纪末,萧乾、冰心、钱钟书等文学大家的结伴云游,使关注现代文化的人把目光纷纷转向巴金、等几位新世纪仍健在的世纪同行者。如今,老和巴老在百岁寿诞之后,也先后驾鹤西去,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大家在毕生高蹈之后,纷纷谢幕,在此,我们应向他们鞠躬尽瘁的耕犁和硕果累累的成就致敬。

  • 标签: 施蛰存 中间派 执著 中国文学 现代文化 钱钟书
  • 简介: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和编辑家。他的风格独具的文学创作,至今在海内外拥有广大的知音,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他在高校任教后又成为一代名教授,在词学、唐诗和金石碑刻研究方面成绩斐然,是众所周知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严谨学者。

  • 标签: 施蛰存 词学 唐诗研究 现代文学研究 冯延巳 尊前集
  • 简介: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正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个世纪的历程,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见证人,而且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他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和对现代派文学的推崇,创造了一支中国的现代派文学,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出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从而形成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施蛰存 现代派文学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生命历程
  • 简介:早就知道杭州作家,活到99岁,其名总是跟戴望舒连在一起,因为他和戴是同龄同乡,却比戴多活了半个世纪多一点。对存有好感,是缘于他70年前在《灯下集》自序中的一段话。

  • 标签: 施蛰存 现代派 戴望舒 鲁迅 穆时英 小说
  • 简介:一、“温文尔雅到有些羞怯”、说话“小声小气”的人1988年5月16日,存在报纸上看到了沈从文逝世的消息,惊讶伤痛之余,当晚拟就一副挽联:“沅芷湘兰,一代风骚传说部;滇云浦雨,平生交谊仰文华。”黄永玉在回忆中说:“从文表叔死了……书房墙上一幅围着黑纱的照片,两旁是好友先生写的挽联。”——这样的安排,想来也合乎亡者心意。写这副挽联,上联将沈从文的小说比作现代楚风、楚辞,下联则叙述自己与沈从文的交谊。

  • 标签: 施蛰存 沈从文 生命 挽联 黄永玉 交谊
  • 简介:不仅是优秀的小说家,而且是出色的编辑。在做编辑期间,他慧眼识珠地在众多的来稿中发现了时年只有十七岁的青年学生穆时英的作品,从而成就了一位小说家,使其成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穆时英的迅速成名得力于编辑的发现与推崇。穆时英的幸运,是他遇到了这样认真、负责、思想开放的编辑,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发现新人,并且重视、推崇新人,他认为,“一个编者对于新人的作品,当然应该用掘宝者的心情去处理它。”

  • 标签: 施蛰存 穆时英 小说家 编辑 青年学生 新感觉派
  • 简介:摘要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风靡全国时,他并不趋时,而是借鉴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学说,进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人物深层心理剖析。从小说创作的具体内容来看,无论是在选取文学表现对象的原则上,还是在文学把握现实的方式上,都没有走向现代主义的非理性的极端,而是本着鲜明的理性精神来选取对象和把握现实的。他描写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并不是因为他否认外部世界的可知性、可把握性,而恰恰是因为他希望通过对人内在心理世界的分析描写来获取探索人类心灵奥秘把握人的真实的本质的一种方式,以便更好地揭示生活的真相。

  • 标签: 施蛰存 心理分析小说 作品分析 西方意识流小说 传统文学
  • 简介:一1978年,负责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华人作家聂华苓及其先生、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Engle)访问中国大陆,与“劫后余生”的作家冰心、夏衍、曹禺、艾青、萧乾与丁玲等人见面。次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0年与1984年,聂华苓又先后两次访问大陆,并且邀请了数位中国作家赴美交流。当日后回忆这段经历时,聂华苓感慨:“那时的作家如同出土文物。”

  • 标签: 中国大陆 学术交谊 现代主义 李欧梵 施蛰存 晚年
  • 简介:解放前一年我承大同大学校长胡敦复先生之聘,承乏该校大一国文教席。下一年先生来校任教,在教员休息室里初次认识了他。记得那时他四十五岁,我三十六岁,他已是文学界和翻译界里的知名之士了,而我只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新手(novice),心中不免感到惭愧,不过同时也感到荣幸,立意要向这位心仪已久的前辈好好学习。

  • 标签: 施蛰存 先生 逝世 纪念 大学校长 教师队伍
  • 简介:在我的记忆中,三个字,应当是“历史”,是一种遥远的存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及八十年代初,由于先师夏承焘教授的缘故,有幸于现实中与结忘年交好,对于其名其人,又觉得何等亲近。差不多四分之一世纪,有信必复,有问必答,获益良多;但相对其四窗著述及整个艺文世界,乃高山仰止,依然那么遥远。

  • 标签: 施蛰存 “历史” 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 夏承焘 著述
  • 简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一接儿子出狱这天,恰恰是农历“惊蛰”。当谷明恭戴着老花镜在台历上睃寻,真是一惊非小,迅即对老伴喊道:“哎,峰儿他娘,你看巧不巧,今天正好是惊蛰,二月二,龙抬头,快炒豆子吧。”

  • 标签: 谷峰 一惊非小 明恭 七十二候 龙抬头 父子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