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阿霉素是一种广泛用于多种癌症治疗的抗肿瘤抗生素。作为化疗药物,由于心脏毒性,它在临床上应用受到了限制。氧化应激被认为是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总结氧化应激介导阿霉素引起心脏损伤的机制和降低心脏毒性的办法,为充分认识和临床防治阿霉素的副作用提供参考。

  • 标签: 阿霉素 心脏毒性 氧化应激 活性氧
  • 简介:  目的研究当归对β-淀粉样蛋白引起的SH-SY5Y神经细胞中尼古丁受体亚单位在蛋白质水平降低、细胞损伤及脂质过氧化的拮抗作用,尼古丁受体α3亚单位蛋白质表达水平半定量结果10μMAβ25-35处理细胞后引起尼古丁受体α3亚单位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尼古丁受体α7亚单位蛋白质表达水平半定量结果10μMAβ25-35处理细胞后引起尼古丁受体α7亚单位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 标签: 作用研究 引起神经细胞 当归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应用人血免疫球蛋白方案治疗总有效率及预后。方法选取病毒性脑炎患者10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9月至2018年在9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阿昔洛韦抗病毒等基础方案治疗(对照组,n=50)与加用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组,n=50)总有效率、症状消除时间、并发症率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经评定为90%,高于对照组74%;观察组脑脊液异常、头痛、抽搐等症状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应用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促进康复进程。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人血免疫球蛋白 总有效率 症状消除时间 并发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热毒宁联合丙种球蛋白针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8年 1月 -2019年 6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确诊为重症病毒性脑炎,并需要开展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对 56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热毒宁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根据患儿治疗期间症状时间统计,观察组 28名患儿中,发热时间 (2.1±0.6)d,昏迷时间( 1.9±1.1)d;对照组 28名患儿中,发热时间 (6.4±1.3)d,昏迷时间( 4.2±1.3)d,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此同时,在治愈有效率上看,观察组 28名患儿中,治愈的患儿 21名,有效的 5名,无效的 2名,治愈有效率为 92.8%;对照组 28名患儿中,治愈的患儿 14名,有效的 6名,无效的 8名,治愈有效率为 71.4%,观察组的治愈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认为观察组治疗更佳。结论:采用热毒宁联合丙种球蛋白针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儿病情,治愈有效率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热毒宁联合丙种球蛋白 小儿 重症病毒性脑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开展甲胎蛋白(AFP)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抽选97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不同分型肝病,观察患者AFP、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变化,分析AFP与ALT活力关系及与肝癌发生率关系。结果AFP水平随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且AFP高于400μg/L者肝癌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AFP水平与患者病毒性肝炎病情程度呈正比,并将大大提升患者肝细胞癌变几率,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检测、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甲胎蛋白 谷丙转氨酶 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磷酸肌酸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6例,其中43例采用磷酸肌酸治疗,为对照组;另外43例接受磷酸肌酸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观察组为11.6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磷酸肌酸联合免疫球蛋白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中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进一步使用。

  • 标签: 磷酸肌酸 免疫球蛋白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磷酸肌酸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我院 儿科 收治的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 86 例,其中 43 例采用 磷酸肌酸 治疗,为对照组;另外 43 例接受 磷酸肌酸联合免疫球蛋白 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 97.67% )高于对照组( 81.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65% ,观察组为 11.63%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 结论:磷酸肌酸联合免疫球蛋白 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中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进一步使用 。

  • 标签: 磷酸肌酸 免疫球蛋白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治疗中大剂量甲波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 2016年 10月 -2018年 9月收治的 66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两组,对照组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使用大剂量甲波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治疗中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大剂量甲泼尼龙 丙种球蛋白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地塞米松磷酸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治疗中大剂量甲波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66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两组,对照组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使用大剂量甲波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治疗中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大剂量甲泼尼龙 丙种球蛋白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地塞米松磷酸钠
  • 简介:结论包裹有砒霜的叶酸偶联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简称F-BSANP)对靶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将其包裹在用叶酸偶联白蛋白制成的纳米粒中,偶联率=被偶联的叶酸量/μg被偶联的牛血清白蛋白量/mg

  • 标签: 介导靶向 叶酸介导 实验研究
  • 简介:  受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是将目的基因与配体连接,  受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中,或将目的基因与含配体的融合蛋白连接[3]进行受体介导的靶向性基因转移

  • 标签: 介导基因 受体介导 基因转移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超声介导微波消融术治疗 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7 月 -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80 例 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作为本次的 研究对象 ,按照手术方式不同 分为治疗 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 40 例。治疗 组患者行微波消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检测比较两组患者 治疗前后白介素 (IL- 6)、 C反应蛋白 (CR P)、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治疗后 CRP 、 IL-6 以及 TNF-α 等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对照组治疗后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超声介导微波消融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有效清除病变结节,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临床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

  • 标签: 良性腺结节 创伤和损伤 微波消融术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参与生命的所有过程,如遗传、发育、繁殖、物质和能量的代谢、应激、思维和记忆等。蛋白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但目前国民所接触到的仅是传统工艺生产出来的变性蛋白质,至于用高新技术创造发明出来的高活性蛋白质了解者则甚少。

  • 标签: 蛋白质 高活性 弱碱性
  • 简介:干姜与附子配伍可以抑制附子毒性[21],从附子的毒性机制和附子的炮制、配伍、煎煮法,表明甘草能抑制附子的毒性

  • 标签: 临床应用 应用浅析 毒性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对小鼠肿瘤细胞自噬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阐述褪黑素发挥抗肿瘤效果的机制。方法:构建H22肝癌模型小鼠30只,每组10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10mg/kg褪黑素组、20mg/kg褪黑素组。将小鼠肿瘤组织制备成切片后于光学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切片。利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每个视野中的阳性细胞数平均百分比,以该切片阳性细胞百分比为基础进行计分。通过蛋白印迹试验对蛋白进行定性及定量测定,最后利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的绿色荧光,记录图像,分析计数LC3阳性细胞与总细胞数的比例,反映细胞发生自噬的程度。结果:MLT处理的动物其自噬形态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多。随机成像后MLT处理组自噬液泡总数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经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中Beclin-1、LC3-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LC3亮点有所增强。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褪黑素在H22荷瘤小鼠中诱导自噬,褪黑素能够诱导自噬过程标志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并且能够抑制H22荷瘤小鼠中的Akt/mTOR信号通路。

  • 标签: 褪黑素 细胞自噬 细胞信号转导 自噬因子 肿瘤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布比卡因是临床应用较多的局部麻醉药,在外周阻滞麻醉、术后镇痛及蛛网膜下腔阻滞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其神经毒性反应事件也时有发生,对于该药物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构成了威胁,亟待深入分析,进一步降低布比卡因的神经毒性风险。为此,本文对布比卡因神经毒性及其研究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布比卡因 神经毒性 糖皮质激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使用滴眼剂对眼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11月 -2018年 11月诊断为药物毒性角膜病变患者 46例 60眼,观察统计患者发病时局部用药的情况,包括用药总数、用药频率、用药时间以及角膜病变的临床表现作分类统计,对明确诊断者,停用原有滴眼药物,使用低角膜毒性药物及无防腐剂的滴眼液,治疗后统计不同类型角膜病变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且使用时间较长,药物毒性角膜病变有点状角膜上皮混浊、丝状角膜炎、弥漫性角膜上皮混浊、假树枝样角膜病变。患者 60眼的平均用药种类为 3.0±1.0,平均用药频率 10.2±2.4 次 /d,平均用药时间 21. 5±8. 4d。经治疗后,总治愈率为 92.9%。结论:角膜的毒性损害与药物种类、药物使用时间和频率有明显的关系,药物种类越多、使用时间越长、频率越高,眼表的毒性损害越严重。

  • 标签: 滴眼剂 局部用药 眼表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