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语境下的国家治理与西方治理理论不同,它是政府治理而非公共治理,结果导向而非过程导向,注重行政行为而非制度理念,从而使国家治理与法治之间存在着专断性与公平性、功利性与原则性、随意性与程序性的张力,进一步导致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着规则意识缺乏、法律工具主义以及党与法治关系模糊的困境。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需要以时间换空间,从重塑法律权威的四个任务入手,在限制公共权力与确保权力效力、保障自由权利与确保社会秩序之间取得平衡。对于党和法治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要在区分党的领导与党政领导干部的权力基础上确立法律权威的至上性。

  • 标签: 国家治理法治化 规则意识 法律工具主义 党的领导与法治
  • 简介:信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基础性执政资源,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原则在社会治理领域的体现和展开.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独特的社会作用。当前,中国信访总量与治理成本双双高企,不断触痛着国家与社会的敏感神经,并危及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其原因在于历史问题的积累、拆迁保障类问题的叠加、涉法涉诉问题的升级、精神心理类问题的涌现等。信访治理的策略在于松动属地责任,走出维稳误区;设置准入机制,优化治理流程;盘活治理资源,导入社会力量等,以求解国家信访治理所面临的困境

  • 标签: 信访运行 现实困境 扩展逻辑 治理策略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危机发生频率与日俱增,并呈现出跨地区、跨省界的特征。治理公共危机已不再仅仅是危机爆发地的责任,需要各省各地组织共同应对。公共危机跨省蔓延,其不确定性及复杂性极大增加了各级政府的治理难度。文章对跨省界公共危机治理困境及原因进行了相应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

  • 标签: 跨省 公共危机 困境 出路
  • 简介: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委托-代理模型,在缺乏外部制约机制的条件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社区管理机构会"因利生变",随机改变其策略选择,致使社区治理政策执行扭曲、异化,使得公民利益受损。本文基于博弈论视角,引入动态博弈中"相机选择"的重要概念,将相机选择、利益博弈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相结合,通过建构一个关于公民和社区管理者的委托一代理模型,分析在激励不相容的条件下,公民和社区管理机构基于自身利益而对其博弈行为进行的"相机选择",会导致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困境。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区治理的特点,通过对"激励相容约束"进行探讨,提出了防范社区管理机构博弈过程中的"相机选择"、破除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困境的相应对策。

  • 标签: 相机选择 利益博弈 激励相容约束 参与约束 公民参与
  • 简介:学校产权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学校教育活动中不同主体间权利与行为关系的界定,不同主体间权利与行为具体呈现何种格局,又从根本上影响到学校的绩效及其教育质量.学校产权治理主要从降低学校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形成利益相容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对学校绩效产生影响.但是,我国学校产权治理对学校绩效发展的作用仍然有限,主要在于政府主导型产权治理、学校权利不确定性和第三方力量薄弱三个方面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只有“依法治国、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从根本上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改直接主导为间接调控,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加强第三方力量培育、引导家长委员会等社区组织参与学校治理,才可能使学校产权治理成为影响学校绩效,提高教育质量的推动力.

  • 标签: 学校产权治理 学校绩效发展 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学校权利 第三方力量
  • 简介:高效的社会治理需要多元、互动、合作的组织网络,社会组织不仅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公共产品,而且能够有效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团结。然而,现实的困境是社会组织实质性参与不足。因此,要大力培育社会力量,增强社会的自治能力;改革和完善社会治理体制;重构社会关系,建构合作治理网络,促进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实现高效的社会治理

  • 标签: 社会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参与 参与责任 参与困境
  • 简介:清代地方州县官作为封建政权最基层的一个政治群体,其在整个封建官僚体系中,处于"上承天子,下临百姓"的重要位置。他们在地方上的作为,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安危和地方社会的兴衰。官箴书作为继承和沿袭历代官员地方治理经验精髓的一种载体,承载了州县官丰富而又宝贵的基层治理经验。通过对清代州县官著作的"官箴书"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现实中面临着诸如"吏治""陋规""获上"等诸多无法回避的治理困境

  • 标签: 官箴书 清代 州县官 治理困境
  • 简介:只字之差的“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成就了党的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次重要创新和跨越.但就目前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整体而言,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社会治理的理念滞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不顺、社会治理的方式落后、社会治理体系中公民社会不成熟等问题和障碍.

  • 标签: 社会治理 治理理念 体制机制 公民社会
  • 简介:通过执行中央政府的节能减碳目标责任制和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地方政府被纳入到全球气候治理的多层次体系。中国在气候治理中采取的压力型体制深化了全球治理的多层次特征,但也存在效率的损失。地方政府参与气候治理的角色更多意义上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执行者而非全球多层治理中的主体行动者。应重视中国地方政府在气候治理中所做的贡献,并正视中国地方政府在气候治理中面临的挑战,科学推进节能减碳目标责任制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以气候治理为契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

  • 标签: 地方政府 气候治理 全球治理
  • 简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地方政府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其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整体效果。尽管近年来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面临着治理理念淡薄、政府行为异化、公共服务缺位、政策执行不力等困境。为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矫正地方政府治理行为与克服地方政府治理困境已刻不容缓。

  • 标签: 地方政府 治理能力 现代化 困境
  • 简介: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主体之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职能,使其有效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本文以社会治理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为目标,从秦皇岛地区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出发,旨在塑造以秦皇岛为代表的港口城市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 标签: 社会组织 社会治理 协同治理
  • 简介:从本源意义上看,乡村司法应为乡村人民法庭之司法。历经多年发展,乡村人民法庭目益现代化、规范化,法官办案方式亦由"马锡五审判方式"逐渐转向形式化的司法方式,但结果却近乎一种"两不是"的草率判决。这表明,我国乡村司法已陷入"内卷化"困境。囿于各自研究进路的限制,乡村司法既有的"法治论"和"治理论"均无法对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这从根本上看,又是由法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的对立造成的,二者实际体现出的是价值与事实的紧张与对立。因此,欲走出困局,在乡村司法的研究中须将社会学视角与法学视角统一起来,加强两种进路的对话与合作。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乡村司法理论予以建构,进而对乡村司法制度予以最低限度的改造。

  • 标签: 乡村司法 法治论 治理论 法治化治理
  • 简介:在"社区"内涵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功能主义和地域主义两种认知分歧,并在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治理困境,迫切需要社区作为一种生活和精神"共同体"的功能性复归。共同体化的价值内核,在于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程序的民主化、治理基础的契约化、服务对象的普惠化及居民交往的互助化五大表征。而推进社区"共同体化"的实践策略在于: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构多元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引入现代管理制度,推动社区服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公共参与平台,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常规化联系;加强社会资本建设,提升社区居民之间的互信互助水平。

  • 标签: 社区治理 共同体 社会转型 契约精神 社会资本
  • 简介:民国年间,“易淤易潮”的河湖环境与堤垸位置差异使湖南沅江廖堡地区就河道治理问题形成了建闸与浚河两派对抗力量。在双方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讼中,该区域水利关系所处的动荡局面恰好彰显出中国传统水利社会的内在困境,即传统社会机制有限的调解能力与生态环境持续性衰败之间的矛盾。面对生态变迁的巨大压力,民国政府几经竭蹶,最终借助水利科技实现了这一区域河道治理的近代化变革,使其水利关系得以成功重构,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这一过程昭示出传统社会水利治理的近代化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对当下的社会改革也不无启发意义。

  • 标签: 民国 水利社会 河道治理 内在困境
  • 简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面临着案例教学模式单一,案例教学流程不规范,教学互动较为机械,教学效果难以评估等现实困境。这其中既有教学设计不足,案例教学缺乏主体性等原因,也有案例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原因。需要进一步优化案例教学总体设计,创新案例教学模式,增强案例教学互动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案例教学管理机制。

  • 标签: 思想政治理论课 案例教学 困境 实施策略
  • 简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治理理论的基本特征,是构建治理体系与提升治理能力的应有之义。作为一种批判性理论,福布斯与米勒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是在传统环式民主失灵的前提下。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宪政主义与社群主义的菁华并结合后现代语境后提出了话语指向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后现代构成主义、碎片化与公共治理理论治理主体多元化,一些人的对话的反思性、对抗性与公共治理理论多中心主体参与的、更具回应性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模式,都或多或少的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存有共通之处。作为话语理论的分析工具,公共意向性、公共能量场、独白性的交流等话语语言都有助于我们对治理理论展开分析。

  • 标签: 治理主体多元化 话语理论 独白性交流 均势
  • 简介:责任是任何治理过程的基础。公共问责制是现代民主治理的标志,也是民主治理的必要条件。从本质上说,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政府公共权力运行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其目标是公平、公正、公开地提供公共服务以达成公共目标和维护公共利益。公共权力运行公开化既是善治的本质特征,也是公共问责制的前提和基础。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共问责困境主要是指在分权、放权和多中心治理格局中实施有效的公共问责的两难。摆脱公共问责困境的具体对策在于:加强公共问责法治化建设,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完善公共问责制度化建设,实现用制度管权;重塑责任伦理,弥补公共问责的制度缺陷;强化信息公开,促进公共权力运行公开化;不断扩大公民参与,实施民主问责。

  • 标签: 国家治理 责任 公共问责制 公共权力 公开化
  • 简介:提高升学率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学校以牺牲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换取升学率的做法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简称“片追”)。“片追”是学校之间升学竞争的博弈,虽然“片追”的危害众所周知,但都不能首先罢手,这种现象称为“片追困境”。“片追”问题有“熟能生巧”、“题海”、“重点班现象”、“学生发展”四个关键词;“片追困境”的中心是学生,外围角色有学校、教师和家长。在对以上各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走出“片追困境”的几种途径。

  • 标签: 升学率 片追困境 外围角色 途径
  • 简介:2014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人学率达到86.5%,已经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党的全会第一次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

  • 标签: 高中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 困境 教育质量 五中全会 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