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上世纪80年代生物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应用,使得我们在医学领域研究支原体相关疾病时能够更加深入。在泌尿生殖系统众多疾病中均与支原体感染有密切的关系,而且相关类别也较为丰富,包括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剂量替勃龙对绝经期泌尿生殖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7月在本院就诊的绝经后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替勃龙A组,口服给予替勃龙1.25mg;(2)替勃龙B组,口服给予替勃龙2.5mg;(3)雌三醇乳膏组,给予雌三醇乳膏5g,涂抹于尿道口黏膜及阴道黏膜。连续用药12周后,观察3组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症状评分、阴道pH值、表层细胞百分比、阴道脱落细胞成熟指数(MVI)、阴道健康指数评分(VHIS)及子宫内膜厚度。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的外阴阴道症状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替勃龙B组为最优。替勃龙A组与雌三醇乳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勃龙A组和替勃龙B组治疗后的泌尿系统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替勃龙B组优于替勃龙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三醇乳膏组治疗后的泌尿系统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阴道pH值、表层细胞百分比、阴道脱落细胞MVI和VHIS均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替勃龙B组优于替勃龙A组和雌三醇乳膏组(P<0.05),替勃龙A组和雌三醇乳膏组的上述4项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替勃龙B组有个别患者出现阴道流血、子宫内膜增厚和乳房胀痛等药品不良反应,治疗12周后,愿意继续接受治疗的患者占比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勃龙能有效改善绝经期妇女的泌尿生殖综合征,权衡治疗效果、用药安全性及依从性,每日1.25mg替勃龙较常规剂量替勃龙更安全,依从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绝经期 绝经泌尿生殖综合征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第4版WHO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的出版,对2016年前相关肿瘤形态及分子遗传学进展进行了总结,近年来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及相关病变又有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前列腺癌形态与预后、导管内癌的定义标准和临床意义,膀胱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组织学类型的相互关系,肾细胞癌新的组织形态尤其是嗜酸细胞肿瘤的分型进展。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值得关注。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方面介绍重庆医科大学开展的泌尿生殖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中涉及泌尿生殖系统的部分提取出来加以整合。在教学实施环节跨科室组建教学团队,实行多学科联组教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而改进教学方法,如运用病例引入式教学法、问题讨论及辩论会等多种教学形式。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持续观察、记录。本文也提出了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资相关院校同行探讨和借鉴。

  • 标签: 泌尿生殖系统 整合课程 生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妇泌尿生殖道中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住院的400例孕妇的泌尿生殖道标本共800份(每例分别取阴道分泌物、中段尿),孕妇年龄(27.51±2.32)岁,孕周(36.14±0.25)周。采用统一的培养方法对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观察总检出率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检测出无乳链球菌57株。20~25岁孕妇检出37株(64.91%),26~39岁孕妇检出20株(35.09%);中段尿检出24株(42.11%),阴道分泌物检出33株(57.89%)。药敏试验结果得知,无乳链球菌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在孕妇体内,无乳链球菌的存在较为普遍,且对一些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 标签: 孕妇 泌尿生殖道 无乳链球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随着耐药菌的大量出现,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噬菌体疗法被认为是能够应对这种困境非常有希望的方法,已在很多学科得到探索和应用,在清除皮肤黏膜感染方面的疗效也得到证实,成为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应用多种噬菌体混合的鸡尾酒疗法、噬菌体内溶酶以及噬菌体蛋白治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等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综述噬菌体疗法的背景、特征、发展特点及其在皮肤和泌尿生殖道感染中的应用和前景。

  • 标签: 感染 细菌噬菌体 抗药性,微生物 皮肤 泌尿道感染 生殖道感染 治疗
  • 作者: 孔雅晴 曲倩倩 明蕾 王哲 邓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济南 271016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放射科,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放射科,济南 250014
  • 简介:摘要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是一种新型磁共振分子成像技术。它是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的一个分支,通过检测组织内源性蛋白质或多肽中的酰胺质子-水质子交换速率反映细胞内蛋白质浓度及pH值变化。本文拟对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癌 子宫内膜癌 子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成人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软组织肉瘤(STS)与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3例成人泌尿、男性生殖系统STS和15例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STS组男59例,女14例;中位年龄41(18~78)岁;可测量病灶肿瘤最大径0.5~19.0 cm;肿瘤原发于睾丸及睾丸旁23例,肾23例,前列腺15例,膀胱8例,输尿管3例,其他部位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8例,远处转移8例;73例中66例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中3例行新辅助化疗,22例行辅助化疗,5例行辅助放疗;7例未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放疗联合化疗,2例行单独化疗,3例行对症支持治疗。肉瘤样癌组男11例,女4例;中位年龄65(23~84)岁;可测量病灶肿瘤最大径0.4~16.9 cm;肿瘤原发于肾6例,膀胱5例,输尿管2例,前列腺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2例,远处转移4例;15例中12例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中2例肿瘤原发于肾的患者术前即存在转移,术后行辅助治疗;3例未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全身化疗,2例行对症支持治疗。两组患者性别、肿瘤最大径、远处转移、治疗方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年龄、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后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18.3(0.3~90.4)个月。STS组病理示滑膜肉瘤14例,脂肪肉瘤11例,横纹肌肉瘤15例,平滑肌肉瘤16例,其他类型10例,未具体分类的梭形细胞肉瘤7例。STS组66例行手术治疗者术后肿瘤复发8例,转移14例,复发并转移4例;7例未行手术治疗者均发生进展。肉瘤样癌组10例术前未发生远处转移者中,术后复发3例,转移3例;2例术前已有远处转移者行肾切除术后辅助化疗,其中1例总生存时间(OS)达2年,1例术后2个月复发;3例未行手术治疗者,病情均发生进展。STS组中位OS为59.3(95%CI 24.1~94.5)个月,肉瘤样癌组中位OS为8.7(95%CI 6.1~11.2)个月。STS组总生存预后优于肉瘤样癌组(HR=2.874,95%CI 1.118~7.386,P=0.022)。结论成人泌尿、男性生殖系统STS发病年龄低于肉瘤样癌。STS肿瘤原发于睾丸及睾丸旁、肾最多,肉瘤样癌肿瘤原发于肾最多。STS以平滑肌肉瘤最多。STS与肉瘤样癌应尽早诊断后行手术治疗,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建议全身治疗。

  • 标签: 软组织肉瘤 肉瘤样癌 临床病理特征 治疗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甲状旁腺素可作用于骨骼、肾脏及肠道,在人体钙磷代谢稳态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有关甲状旁腺功能障碍对生殖系统功能的影响,目前尚知之甚少。本文着重讨论甲状旁腺疾病与生殖功能和生殖健康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障碍 生殖系统 妊娠
  • 简介:摘要基于生殖医学领域快速发展、人才稀缺的现状,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生殖医学研究生学习辅助生殖技术的意愿、辅助生殖技术实验课的开展情况及教学满意度、开设辅助生殖技术实验课的必要性等问题开展调查。通过分析生殖医学研究生教学的现状和本问卷的调查统计结果,探讨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教学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 标签: 辅助生殖技术 实验教学 研究生培养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泌尿系结石患者合用泌尿排石汤与针灸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应用泌尿排石汤进行治疗,同期观察组则联合应用泌尿排石汤、针灸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vs对照组:94.29% vs 82.86%,P<0.05;观察组肾绞痛、血尿、发热等症状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泌尿系结石患者联合应用泌尿排石汤与针灸治疗可加快患者症状消退并显著提升临床疗效。

  • 标签: 泌尿系结石 泌尿排石汤 针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殖支原体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均已出现耐药,且耐药率逐年增加,甚至出现了多重耐药的现象。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由23S rRNA单碱基突变所致,氟喹诺酮类耐药与parC、gyrA、gyrB、parE突变相关,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尚不明确。生殖支原体耐药发展迅速,如何控制其发展及寻找新药物治疗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文就生殖支原体耐药机制及其耐药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支原体,生殖器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基因突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