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临床证据检索和评价截止至2002年3月.结果:⑴硬化性苔癣:①口服视黄醛(阿维A):1个小样本RCT经过20~22周随访发现,阿维A与安慰剂相比,能显著减轻瘙痒和减小病变程度,但与严重的脱皮、脱发有关.②外科手术:我们未找到手术治疗妇女硬化性苔癣疗效的充足证据.③局部用0.05%丙酸氯倍他索(又名氯氟美松):1个小样本RCT经过3个月的治疗发现,局部用丙酸氯倍他索比局部用丙酸睾丸酮或矿物油软膏能更有效地控制症状.高质量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发现,丙酸氯倍他索用于维持治疗时副作用轻微.④局部用睾丸酮:2个小样本RCT认为,不管是用于12个月的初始治疗,还是在用了丙酸氯倍他索16周后的继续治疗,都没有证据证明丙酸睾丸酮比矿物油软膏更能缓解症状.丙酸睾丸酮与男性化有关.⑵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我们发现,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和局部应用α-干扰素治疗效果,目前临床证据不足.

  • 标签: 硬化性苔癣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 临床证据 疗效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临床观察胆囊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包括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瘤病等病症,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 标签: 恶性肿瘤 癌前病变 中医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我国健康体检人群胃早以及疾病的筛查工作进行研究,探究在整个疾病筛查的过程中应用胃镜设备对于疾病筛查的使用效果。方法,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过去一年内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00名病人,将其设为研究组。而另外因消化道疾病而接受胃镜检查的100人设为对照组,针对两组病人的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通过不同人群的疾病筛查,使用胃镜设备可以看出,健康体检人群中病人发生胃溃疡、慢性胃炎以及胃癌检查出的概率要明显的高于因消化道症状而接受检查的病人,特别是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癌患者中男性患者要比女性患者多。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发生概率也会提高。结论,针对于当前健康体检人群体检之后可以及时的对胃部疾病进行筛查出来,这样通过组织活检工作有效的控制病情,提高预后的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是食管鳞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食管鳞癌疾病负担沉重、防控态势严峻。食管鳞状上皮在癌变存在状态和病变阶段,早期诊断并合理干预状态和病变有助于提高食管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是食管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提出并规范了我国食管鳞癌状态和病变的定义、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癌前状态 癌前病变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就胃镜在健康体检人群胃早疾病筛查中的临床意义进行研究、分析。方法:研究主要围绕健康体检者、有消化道相关症状的患者展开,予以胃镜检查。结果:相应检查落实后,与健康体检者相比,有消化道相关症状患者的胃炎炎症、萎缩程度明显较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的检出率也相对较高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胃息肉、胃早的检出率呈现的差异不大(P>0.05)。结论:在健康体检人群胃早疾病筛查中,胃镜的应用价值明显,可为早期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胃镜 健康体检 胃早癌 癌前疾病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部队特定中老年保健人群主要胃癌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及临床与病理特点,优化此类疾病的预防与诊疗措施。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近 5年来我院接受电子胃镜检查的中老年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比主要的胃炎症性疾病:萎缩性胃炎和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病理表现、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率等,分析两类不同胃炎的特性。结果本组患者中疣状胃炎检出率为 8. 9%,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为 10. 1%,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疣状胃炎者恶心、呕吐、上腹痛、黑便或便潜血阳性等症状发牛率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患者 (P<0. 05),而腹胀、食欲不振症状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显著升高 (P0. 05)。结论 萎缩性胃炎与疣状胃炎作为具有潜在癌变倾向的胃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 标签: 萎缩性胃炎 疣状胃炎 癌前胃炎症性疾病 不典型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体检疾病筛查、胃早筛查均选择胃镜诊断价值。方法:86例健康体检者(时间2020年4月22日-2022年1月10日)进行研讨,均实施胃镜,对其检查结果加以分析。结果:男性健康体检者疾病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体检者,(p<0.05);34~41岁、42~50岁、51岁及以上疾病总检出率对比,差异较小,(p>0.05)。结论:健康体检疾病筛查、胃早筛查均选择胃镜检查十分重要,可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为后期病情严重程度、防治方案制定等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改善确诊患者不良预后。

  • 标签: 健康体检 筛查 胃早癌 胃镜
  • 简介:口腔是世界上最常见的10种癌症之一,主要发生于40岁以上的人。口腔如能早期发现,治愈率很高。但不幸的是,大多数口腔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预后不良。早期发现口腔的关键是自我识别“病变”,特别是其“高危相”以及“早期”的特点。

  • 标签: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 口腔癌 早期癌 预后不良 治愈率 中晚期
  • 简介:摘要胆管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临床确诊时大多属中晚期,预后极差。胆管癌病因迄今未明,胆管上皮内瘤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以及胆管内管状/管状乳头状肿瘤被认为是胆管病变。加强对胆管病变的认识和了解,并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对胆管病变认识有限,未来仍需依托于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对其研究的深入,尽早发现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以准确识别出高危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文就如何认识和处理胆管病变作一综述。

  • 标签: 胆管癌 癌前病变 胆管上皮内瘤变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 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 胆管内管状/管状乳头状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饮食结构持续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结直肠癌不仅已成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仍不断攀升,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尽早发现和处理结直肠癌病变与状态,特别是结直肠腺瘤,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预防关口移和重心下移。鉴于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并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多个学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和健康管理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内容涵盖结直肠癌病变与状态的定义、预防、筛查与诊断、治疗与随访等多个部分,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病变和状态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癌前状态 癌前病变 结直肠癌 预防 筛查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上皮内瘤变是胃癌筛查过程中常见胃黏膜病变,正确应对和处理胃黏膜状态和病变,对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意义重大。本共识在前期关于早期胃癌筛查流程和防控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胃癌状态和病变的发病现状,从胃黏膜状态和病变的定义、诊断和分期、治疗、监测和随访4个方面切入,提出针对胃黏膜状态和病变的诊治要点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从而实现早期阻断和干预胃癌发生。

  • 标签: 癌前状态 癌前病变 胃黏膜 诊断 治疗 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由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专家单兆伟、刘沈林等完成的益气清热活血逆转胃癌病变临床研究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据悉,这是近年来江苏省中医医疗单位中唯一获此奖项的单位。

  • 标签: 中药 胃癌 癌前病变 益气清热活血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与胃癌及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30例胃部疾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患者血清G17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幽门螺杆菌IgG(HP-IgG)抗体滴度检测。分析血清G17水平的临床检测价值及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结果年龄﹥60岁,HP-IgG检测阴性,患有萎缩性胃炎(AG)以及胃癌(GC)患者,女性血清G17高于男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C、胃黏膜糜烂(GE)以及胃溃疡(GU)患者G17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SG)患者;对于HP-IgG检测阴性患者,GU、GC患者G17含量高于SG患者;AG、GE、GC及GU患者G17含量高于浅表性胃炎合并糜烂(SG-IM)患者;GU患者G17含量高于异型增生(GD)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胃疾病患者血清G17含量会受到性别以及HP-IgG感染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患者血清G17含量能够有效作为胃癌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在进行胃癌疾病筛查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价值,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血清胃泌素17含量 胃癌 癌前病变 SERUM GASTRIN 17
  • 简介:摘要本文对《中国结直肠癌病变和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的出台背景以及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如结直肠癌病变和状态的概念界定、结直肠癌及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层筛查策略、新技术的应用和筛查依从性等进行解读。

  • 标签: 癌前状态 癌前病变 结直肠癌 筛查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病变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40例为治疗组,同时选取同期非宫颈女性为对照组,通过设置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对检查结果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危险因素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HPV感染(OR=8.744);STD(OR=7.562);工作压力(OR=4.739);吸烟史(OR=3.553);盆腔炎(OR=2.378)。结论根据数据显示,引发宫颈病变主要危险因素为HPV感染和STD,应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其中工作压力、吸烟、盆腔炎等相关因素也要进行控制。

  • 标签: 宫颈癌 病变 危险因素